運河•今日
         

首都博物館東館主體結構封頂 “運河之舟”立起骨架

發佈時間: 2021-04-22 16:55:32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穀雨”時節,位於城市綠心的三大建築也傳來喜訊。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20日獲悉,三大建築之一的首都博物館東館,於今日率先實現主體結構封頂,“運河之舟”已立起骨架。

新版城市總規提出,要構建大尺度綠色空間,促進城綠融合發展,在城市副中心形成“兩帶、一環、一心”的綠色空間結構。“一心”,即指城市綠心,總規劃面積約11.2平方公里,是一處集生態修復、市民休閒、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也是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地標。

城市綠心以北運河及大面積綠化空間作為藍綠交織的生態底板,將形成“一心四組團”的功能結構,其中,位於西北部的市民文化休閒組團,由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築組成。

這可是三座有“故事”的文化建築。首都博物館東館又名“運河之舟”,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南側形似巨帆,高高揚起;北側形如船隻,堅實厚重;整體望去,仿佛是鑲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韻風帆”,高低起伏的帆船屋面也豐富了整個綠心的天際線。

效果圖

2020年9月,當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第一次來到首都博物館東館施工現場,眼前所見還是一個巨大的基坑,近20台大型機械設備分佈在基坑的各個角落進行著基礎樁施工。今天,當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再次來到施工現場,地上三層結構已經躍然地面。

從規模看,首都博物館東館由“主樓”和“市民共用大廳”兩棟建築單體組成,總建築面積9.97萬平方米。其中,主樓建築高度為34.9米,地上三層(局部夾層)、地下兩層;市民共用大廳建築高度為19.5米,地上一層、地下一層,兩棟單體之間採用地下展陳通廊和連廊連接。

效果圖

“這是一項事關民生的重點工程,開工就是決戰。”動工第一天,施工方北京城建集團首都博物館項目經理賈成亮就對所有人説。

辦公室的記錄板上,詳細記錄著施工中的每一個進展:2020年11月23日,首都博物館東館實現首段底板澆築;2020年12月16日,首段正負零板完成澆築;2021年1月25日,首段主體結構封頂;2021年4月14日,主體結構全面封頂,比計劃工期提前了6天。

“刨除春節假期,從底板鋼筋綁扎到混凝土主體結構封頂,超2000名建設者一路攻堅克難,僅用4個月的有效施工時間就搭建起首都博物館東館的骨架。”賈成亮説,為了用好每一分鐘,全體管理人員都養成了隨時關注天氣預報的習慣,“有一天,預報説晚上10點雨能停,300多名建設工人就等在現場。”

主體結構封頂後,首都博物館東館的下一個建設節點就是外立面亮相。按照此前計劃,三大建築將於2021年底實現外立面亮相。

推薦閱讀
河北省大運河到2025年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線有水 其中,《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提出,到2025年各類文化遺産保護實現全覆蓋,大運河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線有水,河道生態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河道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適宜河段實現旅遊通航。賈樂堂表示,為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統籌推進我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省發展和改革委會同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物局等共同編制了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系列規劃,並編制了配套實施方案,正式印發實施,標誌著我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規劃2035年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線通水按照規劃的主要目標,到2025年,各類文化遺産保護實現全覆蓋,大運河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線有水,河道生態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河道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適宜河段實現旅遊通航。
首都博物館東館主體結構封頂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20日獲悉,三大建築之一的首都博物館東館,於今日率先實現主體結構封頂,“運河之舟”已立起骨架。城市綠心以北運河及大面積綠化空間作為藍綠交織的生態底板,將形成“一心四組團”的功能結構,其中,位於西北部的市民文化休閒組團,由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築組成。效果圖2020年9月,當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第一次來到首都博物館東館施工現場,眼前所見還是一個巨大的基坑,近20台大型機械設備分佈在基坑的各個角落進行著基礎樁施工。
通州北運河通武廊6月將通航 預計今年6月份,北運河通州段、武清段、廊坊段將實現旅遊性通航。其中北運河主要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全長120公里。經過武清區相關部門對堤岸整修、河道治理、水體改善等建設改造,大運河武清段已實現部分通航,自該區北運河休閒驛站至定福莊,長度約為15公里,河道最寬處近100米,水深4米左右。
“運河詩會”最動人聲音説楓橋 ”楓橋街道相關負責人説。值得一提的是,“故事裏的楓橋,聲音裏的運河”將邀請朗誦藝術家及楓橋居民共同獻聲錄製,同時依託學習強國、喜馬拉雅等平臺廣為傳播,讓楓橋故事廣為傳頌。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詩文,一首《楓橋夜泊》,已然成為千古絕唱。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