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全國政協委員薛亮: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産 保護、傳承和利用

發佈時間: 2021-03-10 17:31:43 | 來源: 江南時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住蘇全國政協委員、省書畫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薛亮接受專訪,就如何落實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利用提出建議。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兩年來,大運河沿線各省市圍繞如何保護、傳承和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産做了大量工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四梁八柱”的規劃體系已經形成。根據現狀,薛亮建議:

一是明確主體職責,加強協同合作。各級各部門定期會商聯動,形成黨委領導、黨政群協同、部門負責、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開展對大運河全方位的系統研討,凝聚發展共識,推進價值共創,重塑大運河南北經濟交流。

二是發揮地域特色,實行異地聯動。推動沿運河各地多層次、多形式溝通,樹立底線思維。發揮地域特色,合理佈局,加快制定生態環境、名城名鎮、文化旅遊、航運轉型等配套實施方案,鼓勵各地各級部門、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等建立跨越合作,形成共用合力。

三是嚴控生態環境,全面保護遺存。把“還河於民、造福於民”作為運河綜合保護的根本出發點,嚴控沿河景點、名鎮、村落等周邊生態空間佔用。加大運河故道的修復工作,對威脅運河遺産安全和環境的各類企業進行整治搬遷,悉心保護現有文化遺存。

四是加強文化宣傳,提升文化自覺。加大基礎文獻研究力度,全面梳理相關文獻、方志、地圖等資料。繼續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通過建設統一規範的大運河文化遺産標識展示,開展專題宣傳。推動沿岸文藝作品和文創産品的繁榮衍生,搭建大運河宣傳載體平臺,講好運河故事。

 

推薦閱讀
大運河專家連續十年丈量“京東最大自然村” 陳喜波據此推測,村民口中一夜而起的大寺廟就是為康熙的此次駐蹕而建,而建廟的這一宿正是康熙與孝莊到達平家疃之前在三河縣城駐蹕的一宿。按照史書記載,陳喜波將康熙三次駐蹕平家疃的日程一一列了出來,蛛絲馬跡中,陳喜波將這“一宿”的故事與康熙第一次的駐蹕對應了起來。這些線索一串,讓陳喜波想到了康熙駐蹕平家疃的一首詩。
全國政協委員薛亮: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産 保護、傳承和利用 各級各部門定期會商聯動,形成黨委領導、黨政群協同、部門負責、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開展對大運河全方位的系統研討,凝聚發展共識,推進價值共創,重塑大運河南北經濟交流。
運河堤岸暢通 文化美景交融 比如運河東側新華路至永濟路段,黃河路至九河路段,多為磚路,坑洼不平,有的甚至不通暢,過往需要去附近村子或社區繞行,給人們出行造成了很大不便。在運河岸邊生活了大半輩子,一直在土面和磚鋪的堤岸上行走往來。”老人激動地説,“以後用不著了,整個運河堤頂路都要通了。
浙江為大運河核心監控區劃定國土空間管控“紅線” 《通則》規定,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記者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浙江省大運河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管控通則》(下稱《通則》),明確大運河核心監控區為京杭大運河浙江段和浙東運河主河道兩岸起始線至同岸終止線距離2000米內的範圍,共涉及5個設區市及22個縣(市、區),分為歷史文化空間、生態保護空間、城鎮建設空間、村莊建設空間和其他農林空間等五類管控分區。根據《通則》,對於危害大運河生態安全、破壞大運河景觀風貌的項目,違法建設的建(構)築物,違規佔壓運河河道管理範圍的建(構)築物、碼頭等,通過整改、搬遷、關停、拆除等方式限期逐步有序退出。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