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遺産如何保?新科技守護“流動的文明”

發佈時間: 2021-03-04 10:59:02 | 來源: 新華日報·交匯點 | 作者: 謝詩涵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江蘇是中國大運河河道路線最長、相關遺産最豐富、列入大運河的世界遺産點段最多的省份。直至今日,大運河江蘇段仍是國家交通運輸、南水北調工程的“黃金水道”。如何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近日,《新華日報·科技週刊》採訪到大運河遺産保護相關專家,一起來看看科技如何守護“流動的文明”。

“江蘇段運河縱貫南北790公里,擁有運河遺産區7個、世界遺産點22處、遺産河段6處,沿線文化遺産和旅遊資源豐富。”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副院長劉懷玉表示,大運河遺産保護主要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遺産本體,即河道;其次是與河道密切相關的水體,例如作為古運河的支流,揚州瘦西湖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另外,與運河相關的附屬設施也被列為保護範圍。“以前人們保護大運河遺産大多只能依靠人力定期巡查,其資訊獲取不全面,不及時,而現在新科技的助力大大提升了遺産保護的效率。”

吳門望亭、滸墅關、楓橋夜泊……大運河悠悠經過蘇州“運河十景”,留下運河沿線別具一格的風光。美景背後,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引入的“空天地”一體化保護措施功不可沒。“為了更好地獲得蘇州大運河遺産本體及緩衝區內的整體情況數據,蘇州文保所對水下、水面、空中三個維度的保護性監測進行了創新與改進,推出一系列數據採集新科技。”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大運河遺産展示館副主任袁瓊嵐告訴《科技週刊》記者,2014年,蘇州文保所在國內率先將遙感技術應用於大運河遺産監測。由於遙感技術主要監測大運河外部環境,而對遺産本體監測有所欠缺,於是相關專家開始探索建立大運河遺産整體監測體系。

大運河蘇州段遺産範圍

袁瓊嵐表示,為了打破淺水區、超淺水區河床形態數據難以獲取的瓶頸,蘇州文保所採用多波束測深系統,實現水下河床全覆蓋“CT掃描”。依託掃描成果可實現河床模型、斷面圖等數字化成果,並將其進行數字化存檔,將河床的具體形態搬進電腦裏,放入運河遺産的“體檢”檔案中。“應用多波束測深系統可獲取河床全覆蓋測深數據,最終可完成以下一系列河床診斷,換句話説,利用這個系統,我們就可以對河床進行週期性‘體檢’。”

基於“CT掃描”的數字化成果

此外,一套由鐳射掃描系統、影像採集系統、定位定姿系統、輔助硬體系統等多元系統綜合組建而成的可量測河景採集系統,能夠完成大運河水面駁岸及橋梁的可量測影像數據採集。這類可量測系統的運用,不僅充實了運河遺産的數字化檔案內容,為管理者“診斷”運河保存現狀提供影像支援,而且展示了運河沿岸風貌,使得運河各遺産點與運河本體文化各美其美,交相呼應。

可量測河景成果

“大運河遺産監測是一個面廣量大的長期工程,我們創新性採用‘點’‘線’‘面’三位一體的空中監測方式,實現了大運河整體‘體貌特徵’可視化檔案的獲取。”袁瓊嵐解釋,通過空中實景、航拍視頻、正射影像圖技術,我們可以對遺産區及緩衝區內的綠化、水系、建築、道路等用地資訊變化情況進行摸底,為大運河日常監測管理、保護性規劃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及技術支援。

空中實景點位分佈圖及航拍視頻固定航線示意圖

“‘空天地’一體化科技的運用,讓我們能夠及時發現遺産區、緩衝區內土地使用變化地塊,是大運河遺産保護中的重要一環。”袁瓊嵐表示,通過全方位監測體系採集到的駁岸穩定性、河床內部情況等長期本體健康數據與各相關部門實行共用,例如2020年,河床掃描的數據在河道清淤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數據支援。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推薦閱讀
邢臺大運河北段僅存磚砌碼頭油坊碼頭修繕完畢 為保護和展示這一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産,根據國家文物局批復的維修方案,2014年8月,油坊碼頭維修保護展示工程開工。目前已與邵伯大堤一起列入大運河遺産保護規劃,下一步將加強管理並投入資金維修保護。而某些碼頭雖然不在27個申遺河段上,但是也會列入大運河總體規劃以及所在省、市的保護規劃中,對其進行保護。
大運河遺産如何保?新科技守護“流動的文明” 空中實景點位分佈圖及航拍視頻固定航線示意圖“‘空天地’一體化科技的運用,讓我們能夠及時發現遺産區、緩衝區內土地使用變化地塊,是大運河遺産保護中的重要一環。由於遙感技術主要監測大運河外部環境,而對遺産本體監測有所欠缺,於是相關專家開始探索建立大運河遺産整體監測體系。大運河蘇州段遺産範圍袁瓊嵐表示,為了打破淺水區、超淺水區河床形態數據難以獲取的瓶頸,蘇州文保所採用多波束測深系統,實現水下河床全覆蓋“CT掃描”。
高架橋全部建成 運河快速路先導段部分道路開放 孔生攝記者昨在運河快速路施工現場看到,運河快速路先導段已基本建成,部分地面道路已先行開放。記者了解到,公交站牌上線路的顏色和公交車的顏色代表著不同的資訊,公交線路顯示的線段是一個圓圈加兩條直線,如果這個線段顯示的是綠色,代表道路暢通。雖然運河快速路先導段高架橋依然封閉,但下面的部分道路已經半開放。
​全國人大代表李麗華:沿線城市應攜手推動大運河可持續發展 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開發應該始終樹立“一盤棋”思想,大運河沿線城市應攜起手來,共同梳理大運河文化發展脈絡,多層次、多維度、全方位探討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開發,共同推動大運河的可持續發展。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