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守好新舊“江南第一閘”,讓大運河煥發新生機

發佈時間: 2020-12-18 17:36:26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顧敏錢飛滕升智范俊彥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對於鎮江人來説,大運河不僅是“風景如畫”的母親河,更具有重要的航運功能和價值。

在被譽為“江南第一閘”的諫壁船閘,一艘艘運輸物資的船舶穿梭不息,一派繁忙景象。鎮江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安全環保科科長劉海榮告訴記者,這裡每天通過的船舶多達600、700艘,高峰時期船舶過閘最多需等待6、7天之久,大小船舶遍佈全國10多個省市。去年諫壁船閘的船舶貨物通過量達到1.87億噸,相當於滬寧鐵路全年單線運量的4.2倍,今年預計將達到1.9億噸,成為江蘇內河水運溝通南北、橫貫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

因河而興的同時,鎮江人也在為保護好大運河不懈努力。繁忙的大運河有成千上萬的船舶在跑,産生的垃圾可想而知,讓船上的垃圾上岸,諫壁船閘今年做了不少工作,建立船舶智慧垃圾櫃系統就是其中之一。“過去往來船舶上的生活垃圾,要麼偷偷扔到運河裏,要麼隨意堆放在岸邊,現在船員能上岸的地方都放了智慧垃圾櫃,船員不再為船上的垃圾沒處扔犯難了。”劉海榮説。

大運河流淌著的不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更重要的是流淌著綿延不絕的文脈。在距諫壁船閘10多公里之外的鎮江市老城區太保巷,在明清時代承擔“江南第一閘”角色的大運河京口閘正迎來重生。

站在京口閘遺址前,很難想像眼前殘缺不全的船閘在百年前曾是一幅“舳艫轉粟三千里,燈火臨流一萬家”的繁榮景象。“作為京杭大運河江南運河段第一道閘門,京口閘曾記錄和見證了京杭大運河鎮江段的發展與變遷,是研究大運河文化的寶貴資源。”鎮江博物館考古部工作人員霍強告訴記者,這裡曾是長江與運河的交匯處,千里漕運的“咽喉”。明清兩代,湖廣、浙江、江西以及蘇、松、常、嘉等地的漕糧,大部分經鎮江由京口閘進入運河運往北方,而在非漕運季節,京口閘內外聚集著南來北往的商船,南方的絲麻、棉布、茶葉、桐油、筆墨紙張及北方的紅棗、柿餅、胡桃、芝麻、麻油等在此匯聚,使鎮江成為長江下游物資轉机的重要港口。到了清代,京口閘因河道淤塞而被廢棄,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幸運的是,2012年鎮江開始對京口閘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先後揭示出明清京口閘的東閘體、碼頭、石岸、道路、碑亭等遺跡。現存的京口閘閘體寬9米、深6.7米,通長54米,閘體外面是塊石壘砌,裏面夯土。2019年,京口閘遺址項目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京口閘遺址新一輪外清淤、綠化以及展示工作完成後,附近環境煥然一新,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推薦閱讀
航拍揚州運河三灣 “生態項鍊”展冬日韻味 泱波攝運河三灣猶如一串鑲嵌在運河之上的生態項鍊。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區域位於揚州城市南部,原為城郊結合部,環境臟、亂、差。泱波攝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內堆山疊石、亭臺軒榭、步道連廊、抱柱楹聯的精心點綴,再現了“青山隱隱水迢迢”的古典園林韻味。
守好新舊“江南第一閘”,讓大運河煥發新生機 繁忙的大運河有成千上萬的船舶在跑,産生的垃圾可想而知,讓船上的垃圾上岸,諫壁船閘今年做了不少工作,建立船舶智慧垃圾櫃系統就是其中之一。在被譽為“江南第一閘”的諫壁船閘,一艘艘運輸物資的船舶穿梭不息,一派繁忙景象。在距諫壁船閘10多公里之外的鎮江市老城區太保巷,在明清時代承擔“江南第一閘”角色的大運河京口閘正迎來重生。
大運河(余杭段)文化帶建設,讓“流動的文化”熠熠生輝 項目進展如何。余杭發佈悠悠大運河澤被千年,宛如多彩的綢帶蜿蜒而來,孕育了余杭的江南水鄉文化。該項目將傳承運河歷史,發揚紅色文化,弘揚鄉村旅遊,打造藍綠交融的活態田園運河風光帶。
古人的運河智慧也藏在這座減水閘裏 臨水而居以荷為伴荷藕融入寶應人的生命裏寶應荷藕名揚天下,攝製組慕名來到寶應縣射陽湖鎮。寶應縣博物館考古專家唐華榮介紹,漕船行駛在寶應湖經常發生觸礁事故,明代朝廷為了保障漕運,減少損失,在明代萬曆十二年,沿著寶應湖的東岸,開挖了宏濟河。寶應有藕夾、藕粉圓子、藕餅、捶藕等十幾種以藕為原料的小吃,但是寶應人並不滿足,還在嘗試著做出新的口味。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