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保護開發成為沿岸各地“必修課”
原標題:大運河保護開發成為沿岸各地“必修課”,素來敏銳的長三角生意人嗅到了商機
探索連“點”成“線” 大運河是文旅産業“甜點”
張弘的微信名叫作“大運河搬運工”,這個名字是他目前工作的真實寫照:把大運河沿岸的各類資源聚攏、打散,然後經由他的設計,進行調配。“我就是個搬磚的,賺的就是這份搬磚的錢。”
距今2500餘年前,越王勾踐開鑿山陰故水道,成為浙東運河的前身,並與後世的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共同組成了人類歷史上建造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全長2700公里的大運河橫跨十余個緯度,縱貫神州,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2014年,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大運河之於中國,不僅是千百年來促進貿易往來的經濟動脈,更留下了無數文化遺産的寶貴文脈。
今時今日,大運河的保護和傳承利用已成為運河沿岸各地的一項重要課題。大運河流經長三角多地,素來敏銳的長三角生意人嗅到了商機。從市場邏輯出發,大運河會是一門好生意嗎?張弘和他的合作夥伴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大“IP”如何“整體”運營
張弘原是一名建築規劃師。2014年,他成立了文化發展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文化創意服務、品牌策劃、商務服務、會展服務等,他本人出任法人代表和董事長。今年10月,張弘的公司所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更名為“運河雲驛站”。在此之前,這個公眾號的名字是“環太湖聯盟”——環太湖,也是個能拿來做生意的好概念。
大運河,則是張弘最新瞄準的“IP”。
公眾號的簡介這樣描述張弘眼下的生意:運河驛站系列項目將以房車旅遊為引,把本身具有文化、區位、市場、創新創意、經濟優勢的單點,串聯起來成為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家級IP旅遊線路、一條兼具文化和創新的經典運河旅游動線。
“沿著大運河,南面是長三角,北面是京津冀。運河沿岸城市因運河而興,經濟發達、歷史底蘊深厚。我們要做的,就是借助運河實現南北對穿,南方人一路向北,北方人一路向南,互相引流、彼此成就。”指著貼在辦公室白板上的地圖,張弘講述自己的商業思路。
大運河的開發,文旅無疑是絕佳的抓手和切入點。然而,張弘認為以前擲重金打造景點的模式已經過時:“江蘇有24個5A級景區,浙江有18個,上海有3個。但是各地分別有哪些景區是5A級?往往就連當地人也説不上來。”
對於大運河,概念和故事都是現成的。他的想法是,通過大運河將沿線的文旅資源整合在一起,同時歸併到大運河這一國人所熟知的文化IP下,將大運河包裝成一個整體項目進行運營。然而,受限于行政區劃,地方政府部門很難有能力實現這樣的構想,這就需要借助市場力量的參與,完成串聯和未來的長效運營。
今年9月,文旅部和發改委聯合印發《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提出,到2035年,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成效突出,建成璀璨文化帶和繽紛旅遊帶,為沿線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大運河文化具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到2050年,“千年運河”品牌享譽中外,大運河成為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中華自信的重要標誌。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考察時指出,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
大運河的保護和開發勢必將成為沿岸各地政府的一門“必修課”。對於市場,也意味著新一撥機遇的到來。
房車運河之旅先行一步
張弘的運河驛站項目計劃“以房車旅遊為引”,而林玉森就是做房車的。
9月末,張弘組織了一次“十天十城”的運河之旅。他率隊駕車從北京出發,沿著運河一路南下,途經天津、滄州、衡水、濟寧、徐州、淮安、揚州、寧波,最終停在上海青浦。這趟旅程,林玉森全程參與。
林玉森的企業在江蘇常州,成立於2011年,主要業務是房車的設計、生産。在微信公眾號“運河雲驛站”發佈的文章裏,除了企業董事長,林玉森的身份還是運河驛站聯合發起人、房車板塊聯合創始人。
房車是舶來品。近年來,房車在國內的發展雖然穩健,但始終未見形成大體量的成熟市場。林玉森一直期待著能有一個撬動市場、打開局面的契機。張弘的大運河項目讓他看到了希望,“一路走下來,結合這些年來我自己對於房車行業的理解,我覺得‘驛站’的概念很有新意,未來有巨大的想像空間。”
林玉森這樣描述他眼中的房車旅行:“三五好友開一輛房車,每天沿著大運河開個兩三百公里。上車談古論今,下車吃好玩好,一路上瀟灑愜意。”然而,這樣“瀟灑愜意”的旅行,需要有場景,之於房車,即是線路。
按照張弘的説法,大運河這條線路是現成的。林玉森認同這一點,他表示運河沿線城市普遍經濟水準較高、旅遊資源豐富,一路上有美景、有美食,同時線路也不涉及高原等極端地理條件,對於房車旅行再合適不過。不僅如此,大運河也是國人文化和情感的寄託,這讓林玉森看到了這條房車旅行線路植入其他要素的空間:“老一輩人有情懷,年輕一輩受教育。對於老年人,可以結合康養的概念;對於小朋友,則可以做研學。”
運河是條“線”,張弘和林玉森的運河驛站則是這條線上的“點”。根據他們的構想,驛站的形態接近高速公路服務區,為房車提供停車、加油、充電等服務。與如今大熱的諸多“網紅服務區”類似,也可接入文化和商業元素。但與服務區不同的是,驛站並非“無中生有”,只需利用沿岸城市的局部空間進行微更新即可完成,無須大成本投入。
林玉森告訴記者,首個運河驛站已落戶蘇州吳江區的震澤鎮,選址長漾湖畔的齊心村,預計年內就將啟動建設。與此同時,驛站已經與江蘇南通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常州也“基本談妥”。
對於運河驛站的前景,林玉森態度樂觀。他認為,隨著國人消費水準的不斷提升和國內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房車旅行未來將愈發流行。驛站作為大運河這條房車旅行線路上的基礎設施,隨著布點的增加,將最終實現線路的串聯,進而使大運河成為一條房車旅行的樣本線路。
林玉森尤其看好大運河房車旅行在老年人市場:“他們平時就喜歡聊聊歷史。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走的不就是運河嘛!”
馬拉松聯賽不只是設想
把張弘介紹給林玉森的是身在無錫的袁潔。
袁潔是搞體育産業的,公司設在北京。此前數年,企業專攻高爾夫球市場,運作過大型賽事、搞過專業人才培訓。近年來,高爾夫發展遇冷,遂轉型大體育和大文旅。袁潔與張弘相識多年,但是此前一直未曾有過合作。他們共同加過很多微信群,看到張弘在各個群裏發佈消息尋找合作夥伴,她開始對張弘的大運河生意産生了興趣。一番了解後,袁潔決定入局。
袁潔説:“我們常説做項目要抓住痛點,但是我覺得不僅要抓痛點,還要找‘甜點’。”甜點是高爾夫球術語,意指球桿的最佳擊球位置。以甜點精準擊球,即可激發出球最遠的飛行距離。而大運河,便是袁潔眼中當下國內文旅産業的一個“甜點”。
為什麼現在是做大運河生意的好時機?袁潔認為,疫情之下,文旅産業危中有機:“全球疫情還沒有平息,大家想出門,但是去不了國外。對於旅遊業,肉都在鍋裏了,沒有煮不好的道理。所以在這種大背景下,整個行業正在被倒逼著進行轉型升級。”
旅遊業轉型升級,就要注入靈魂。靈魂是什麼?“是文化。要給旅遊賦予文化的概念。”袁潔説,歷史上大運河溝通了中國南北,實現了資源的流動和文化的互通。而現在,作為一個文旅大IP,大運河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可謂一脈相承。
與之相對的,是大運河這一IP面臨的現實問題:大運河尚未形成品牌化運營,無法提供連鎖服務。同時,尚未涉及與農業、教育、體育、大健康等領域的聯動。運河沿線的旅遊景點各自為政,且普遍招商不足、業態不夠多元。
袁潔認為,她和“搬運工”張弘以及其他合作夥伴手中的資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林總搞的房車驛站項目,就可以和我手頭的高爾夫資源無縫對接啊!這些球場有水、有電、有空地,所有東西都是現成的,完全可以辟出一塊來做驛站。”
當然還有袁潔的老本行,只不過這次她不是要推高爾夫,而是馬拉松:“地方政府要宣傳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還要引流、要拉動消費,體育賽事裏最有群眾基礎的馬拉松,再合適不過。大運河沿岸這麼多城市,大家一起搞聯賽。”
“大運河馬拉松聯賽”已經不只停留在設想。雖然受限于疫情,賽事籌辦的正式啟動尚需時日,但是袁潔向記者表示,已與多地達成合作框架,票務方案也已初步完成:“跑馬拉松的人最愛‘打卡’,我們的設計是一次報名就能跑全部的分站。”
作為項目的牽頭人,張弘每天要發好幾條朋友圈資訊,除了在運河沿岸城市“打卡”,更多的是在為自己的運河驛站項目尋找合夥夥伴。11月末,他發佈消息:“運河驛站”的首場招商論壇將在12月舉行。
“不是帶你一起飛,而是尋找核心合夥人。”他在朋友圈裏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