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運河】聊城:傳承發展與守正創新中開創運河城市新局面
中國網北京12月4日訊(記者宋柏霖)山東省聊城市,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串聯起了南來北往的文明,也成就了這座運河古都。俗話説,“南有蘇杭,北有臨張”,運河流淌至今的百年時光裏,在聊城留下了無數印記。全國唯一遺存的臨清運河鈔關見證歷史,延續水城傳奇的山陜會館佇立於此風姿綽約,“天下第一樓”光岳樓實現了水與城的渾然一體。
時光交錯中,運河賦予了聊城久盛不衰的繁華;悠悠歲月裏,聊城也見證了運河的過往與新顏。11月25日,中國網記者來到聊城,而今,以運河申遺為契機,京杭運河(聊城段)沿線生態水系建設項目樣板段工程逐漸成形,流水瀠漣,運河將與這座城一起走進生機煥發的未來。
聊城市文旅局局長劉光輝告訴記者,得益於市委、市政府對大運河保護的高度重視和精心部署,聊城市形成了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良好局面。
聊城市文旅局領導、聊城市旅遊發展集團領導向中國網記者介紹聊城市大運河。中國網記者 宋柏霖攝
劉光輝介紹,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對城區運河進行了保護性開發,形成了融觀光、旅遊、生態、居住為一體的景觀帶。2015年來,聊城市將運河文化作為聊城文化旅遊業的主打品牌,將運河的保護開發作為推進聊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為運河旅遊開發和全域水城建設提供組織保障和智力支撐,成立了聊城市運河保護開發委員會,組建了市重大決策諮詢委員會運河旅遊開發專家組並成立了聊城市旅遊發展集團,作為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融資、開發、建設、運作主體。為加強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20年8月份,聊城市出臺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聊城段)建設保護方案》,為大運河聊城段的建設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基本完工的鋼化玻璃景觀懸索橋 中國網記者 宋柏霖攝
由中國電建市政集團、山東公司聊城項目參建的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經過三年的努力將京杭運河聊城段“通、聯、靈、秀”的文章掀開了新的一頁,讓沉寂許久的古運河煥發新活力。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聊城運河樣板段項目經理高德華向記者介紹,該項目清淤河道7.5萬方,實現通水,將河道水面拓寬數倍,實現通航,鋪設瀝青路面8萬平方米,實現通路全長。1.6公里的二幹渠襯砌,將預製混凝土塊改為現澆混凝土襯砌,不僅節省成本還壓縮近30%的工期。景觀懸索橋聯接徒駭河兩岸,節制閘聯接了園區重要景點,將沿線路旅遊資源串聯形成大線路、大景區。工程的“點睛之作”是橫亙在徒駭河上的鋼化玻璃景觀懸索橋橋身全長104米、寬3米,距離水面約9米,目前橋梁已基本完工。
“魯風運河”將成為文化傳承的最重要載體
今年4月,《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頒發,提出要打響“魯風運河”品牌,聊城被列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拓展區。為此,聊城市整合優質文化旅遊資源,以“遊運河、逛水城、品阿膠、做英雄、嘗小吃、泡溫泉”為主題,已形成了以運河文化、黃河文化、水滸文化、阿膠養生、水城休閒等為特色的一系列旅遊産品。相繼舉辦了“疫去春來相聚水城”聊城文旅推介會、首屆聊城“網紅打卡地”評選、“聊城人遊聊城——引爆十一黃金周”惠民旅遊巴士及常態化運營、“冬遊齊魯•好客山東惠民季——聊城暖冬遊”等活動,進一步打響了“魯風運河”品牌,加強了聊城市文化和旅遊産品市場推廣,擴大了聊城文旅的市場知名度。
劉光輝告訴記者,針對文化和旅遊市場,2021年,聊城市將創新宣傳行銷推廣體系,激發廣大遊客旅遊消費的意願和潛力,進一步提升“江北水城•運河聊城”及“魯風運河”品牌市場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其中包括通過網路媒體、自媒體、網紅大V等,對聊城市進行深度體驗,並利用新媒體、短視頻、社交、資訊分發等全媒體行銷,形成話題效應和新的傳播熱點,引導網友遊客前來打卡。
紮實推進文化遺産保護及開發
“運河遺産保護基礎性工作開展得較早,也較為紮實。”劉光輝介紹,聊城市在運河申遺工程啟動初期即開展了運河資源調查工作,蒐集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為《大運河遺産山東聊城段保護規劃》的編制奠定了基礎,目前,已經有33處遺産點段(共計40處)被列入各級文保單位名錄。為增加廣大市民對運河的認知和申遺的宣傳,2004年,聊城市開工建設了國內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陳列、宣傳教育等功能于一體大型專題性博物館。
臨清運河炒關 中國網記者 宋柏霖攝
建於明代的鰲頭磯是臨清碼頭標誌性建築,至今仍然保留完好。中國網記者 宋柏霖攝
臨清舍利寶塔 中國網記者 宋柏霖攝
作為最能體現中國運河文化特點的代表性城市之一,臨清,成為聊城市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和開發的重點。臨清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井揚告訴記者,臨清因運河漕運而崛起,曾是除北京以外華北最繁榮的商業都會,“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臨”指的就是臨清。為此,聊城市積極爭取上級文物保護資金,加上地方自籌資金共計兩個億,加強運河遺産點段保護修繕。對光岳樓、山陜會館、臨清運河鈔關等13處重要古建築實施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對荊門上閘、荊門下閘等17處水工設施進行了修繕,運河古橋閘得以重現原始風貌;對臨清元運河、臨清明運河、會通河陽谷段3段河道,以及臨清運河鈔關甬道、臨清舍利寶塔兩個片區進行了環境整治;對臨清河隈張莊明清“貢磚”窯廠遺址、臨清運河鈔關基址、陽谷七級碼頭、東昌府區土橋閘4處運河遺跡進行了考古發掘,其中七級碼頭和土橋閘考古發掘更是入選“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劉光輝介紹,自2014年運河申遺成功後,聊城市穩步實施臨清運河民居維修、臨清清真寺大殿壁畫維修等多項運河遺産點段保護修繕工程,編制了大運河陽谷段、陽谷七級碼頭、七級運河古街等多個保護規劃。
打造全域全要素的大運河文化旅遊産業
劉光輝介紹,近年來,聊城市按照“文化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榮的河”四大願景,守住文化保護、生態保護兩個原則,加強對大運河聊城段的保護和利用,提出要打造全域全要素的大運河文化旅遊産業。圍繞運河文化帶建設,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規劃建設了一系列運河項目,其中,重點項目為兩城:中華水上古城、臨清中州古城;七鎮:戴灣鄉土文化小鎮、魏灣貢磚創意小鎮、梁水生態旅遊小鎮、李海務漕運文化小鎮、七級運金旅遊小鎮、阿膠養生旅遊小鎮、張秋現代旅遊小鎮項目、京杭運河(聊城段)沿線生態水系樣板段項目和江北水城歡樂小鎮“聊街”文化情景街區項目。
目前,中華水上古城已改造完成對外開放,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升級改造項目已完成,運河樣板段項目和歡樂小鎮項目基本完工。運河五期項目、陽谷景陽岡旅遊區擴建等一批運河項目正在逐步推進。
推動運河文化博物館升級建設
11月14日,全國運河沿線32家博物館在南京博物院成功組建“大運河博物館聯盟”,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受邀參加成立大會,簽署了《大運河博物館聯盟協同發展協議》。
劉光輝告訴記者,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將以加入大運河博物館聯盟為契機,牢牢把握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戰略機遇,推動運河文化博物館升級建設。為此,將加強與運河沿線研究機構、兄弟院館的交流與合作,以運河出土元代古船和館藏可移動文物修復為著入點,共同培養文物保護修復應用型人才,推動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深入發展。與文物考古機構協同做好考古發掘品的移交、接收工作;聯合民間收藏機構與個人,在不改變文物收藏保管權的基礎上借用文物藏品;與運河沿線博物館文物藏品進行借展,補充、豐富各自的藏品展出內容;舉辦《駐船坐待兩閘平——運河的船與閘》專題展,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修複元代運河船進行,並在此基礎上對古代運河船隻、閘板進行複製或仿製;通過實施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改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基礎工作。擬推出“大運河山東段精品文物展”作為大運河博物館聯盟成立後運河文化博物館的重點工作,在博物館聯盟成員單位進行交流。在博物館打造“聊城文創會客廳”,設立文創主題休閒區域,利用虛擬現實、虛擬互動等前沿技術手段,形成一系列現場互動服務、網際網路+服務以及文創産品的解決方案,進而完善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數字化傳播服務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