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江蘇實踐”

發佈時間: 2020-11-17 14:03:13 |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 作者: 劉亢 蔣芳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江河交匯古韻今風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江蘇實踐”

▲江都水利樞紐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境內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匯處,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先輩開鑿的大運河在江蘇蜿蜒約790公里,流經8個城市;廣袤土地、千萬民眾得以滋潤、繁衍。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澤被後世:沿線常住人口占全省85%、經濟總量佔全省91%。一座座城鎮依之而建、緣之而興、因之而美。

江蘇因運河而生長,因運河而興盛。

作為大運河的生長“原點”,也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示範重點。近年來,江蘇以頂層設計引領保護傳承利用,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水準的旅遊長廊,昔日溝通南北的交通動脈,化作“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江蘇的精彩實踐。

水運:因“運”而生,因“運”而盛

“吳城邗,溝通江淮。”——《左傳》

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下令修建邗溝,欲以水路溝通江淮,爭霸中原。無人料到,這個原本為軍事目的落下的第一鍬,最終成為一項澤被韆鞦偉大工程的重要起筆。

原點在江蘇,但運河之於江蘇,意義不止於此。

前門上橋逛街,後門洗菜下船,倚窗晾衣養花,靠岸下棋喝茶。以河為生,因河設市,無錫南長街上的每家每戶都是“前街後河、前店後坊”。大運河塑造了獨特的“江南水弄堂”格局,也融入人們的成長記憶。

常州青果巷有“江南名人第一巷”之稱。這條運河畔不長的巷子裏,走出了將近百名進士,以及實業家盛宣懷、小説家李伯元、愛國實業家劉國鈞、國學大師趙元任、語言學家周有光等知名人士。

生命,因水而生;城市,伴水而興。

1895年,愛國實業家張謇看中運河邊唐閘古鎮優越的地理位置,興建了大生紗廠。此後幾年,他陸續興辦了磨面、榨油、制皂、冶鐵、桑蠶染織等實業,創辦了幼稚園、小學、中學、職業教育和大學。不起眼的江邊小鎮日漸繁榮,贏得了“小上海”“小漢陽”的稱譽。

“水運富民,民富城興。沒有大運河,就沒有沿岸城市的今天。”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介紹,唐閘古鎮昔日斑駁廠房已變身1895文化創意産業園,吸引了40多家創意設計類公司入駐。大運河換了方式,仍在為古鎮注入生機。

打開江蘇地圖,大運河江蘇段縱貫南北約790公里,溝通長江、淮河、故黃河,串聯太湖、高郵湖、洪澤湖、駱馬湖等;串聯起9座國家創新型城市、38個國省級開發區,經濟總量佔全省91%,滋養了千年繁華富庶;沿線分佈著5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村,漕運文化、鹽業文化、園林文化薈萃,高峰疊起。

從歷史中走來,運河沿線至今仍是江蘇的經濟重心、美麗中軸、創新高地。由此,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江蘇理應走在全國前列。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標誌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12月,《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出爐,在全國率先構築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四梁八柱”:

成立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省長任第一副組長,省直17個責任部門和11個運河相關設區市齊抓共管;編制出臺全國首部地方性法規《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編纂出版全國首部運河通志《中國運河志》;設立全國首只、初始規模200億元的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發行全國首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規模23.34億元,用於資助13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

行走沿線城市,“運河牌”已經成為各地的“先手牌”“必殺技”。淮安打造“運河之都”,揚州做靚“運河原點”,蘇州再繪“姑蘇繁華圖”……大運河還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提供了一把“鑰匙”,泰州被納入運河文化旅遊節點城市之後,“溱潼會船”“溱湖八鮮”吸引了更多遊人,文旅融合富了百姓。

江蘇省發改委負責人介紹,運河不僅串聯吳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和江海文化,還溝通揚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海經濟區三大重點功能區。因此,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也是江蘇構建“1+3”重點功能區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

從古至今,運河決定城市興衰,更與國運息息相關。

“要把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打造成先導段、示範段、樣板段,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努力打造最美麗、最精彩、最繁華的江蘇名片。”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強調,這不僅是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大使命,更是推進江蘇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

水蘊:江河交匯,綠色新生

位於揚州的江都水利樞紐,一塊刻有“源頭”字樣的石碑靜靜矗立。每年,有150億立方米左右的長江水從這裡輸出,潤蘇北、濟齊魯,最終送至千里之外的華北地區。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源頭”二字,責任重大。

治水的辦法在“岸上”。作為長江和運河的交匯城市,2013年以來,揚州沿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廊道規劃建設了1800平方公里的生態走廊,將沿江岸線的82.4%劃為岸線保護區和控制利用區;把沿江縱深一公里範圍內3.86萬畝土地列入限制和禁止建設區;推動沿江化工産業退後一公里,關停化工企業263家;將唯一的化工園區産業規劃面積從22.6平方公里壓減至9.3平方公里……實現了水源地生態保護從“一條線”到涵養“一大片”。去年4月,南水北調源頭公園正式開放。

徐州是南水北調東線在江蘇境內的最後一關,運河邊的窯灣古鎮鼎盛時曾有十多個省的商會和會館匯集。近年來,這座曾以水泥建材、電力、煤炭、化工為支柱産業的城市,一邊源頭控污、清淤疏浚,關閉100多個散貨碼頭,一邊將大運河引入腹地建起新沂港,發展內河集裝箱運輸,未來貨物到達西南、沿海和蘇南的成本可節約15%至30%。

“投入上億元治污,拆除上億元規模的産業,看起來是‘傷元氣’,實際上是為綠色發展‘增底氣’。”江都區委書記張彤説,以生態保護的基點為高品質發展尋策問道,不斷挖掘和放大生態保護的綜合功能,綠色發展的甜頭越來越大。

除了生態倒逼,江蘇還高度重視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的積極作用。

地雄吳楚東南會,水接荊揚上下游。長江和運河在江蘇的另一個交匯點位於鎮江。西津渡自三國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北人南下渡江第一站。歲月變遷,北岸的古瓜洲已全部坍塌于江中,南岸則開始淤積。

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過程中,這裡變得既古又新:論古,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是鎮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論今,2020年西津渡舉辦了持續五個月的藝術生活節,新銳藝術家和青年匠人們將潮流文化創造性地融入了千年古街。西津渡運營部經理仲純介紹,未來,這裡將成為匯集青山、綠水、人文精華的國家級示範綜合旅遊度假區。

在古代,大運河是流金淌銀的交通命脈,如今,成為建設“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江蘇的重要路徑,有效支撐著集約發展、綠色發展。

據統計,2019年大運河江蘇段的貨運量高達4.9億噸,相當於8條京滬高速公路或3個三峽船閘,佔全省綜合交通運輸總量20%。同時航運能耗低、用地少、污染小,每年節約燃料約70萬噸,節約污染成本240億元。

綠水長流的景致再現,百姓重新吃上了“風景飯”。宿遷的餐飲企業老闆孔祥亞從小在運河邊的蘆葦蕩裏玩耍成長,近來,野生蘆根、蒲白、蘆蒿重現,他記憶中運河模樣回來了。“運河魚頭餃子又回到了餐桌上,我每天得為十多桌客人準備這道招牌菜。”

水韻:文明互鑒,源遠流長

今年是紫禁城600歲生日,9月28日在揚州舉行的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上,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帶來了他的新書《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單霽翔説,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紫禁城,僅靠北京本地的建築材料顯然不夠。其餘的磚石、木料等物如何運抵北京?相當一部分是順著大運河“漂”來的,其中很多是蘇工蘇作。

如今,蘇工蘇作仍“活”在運河畔。

大運河穿流而過,蘇州歷來手工業繁盛。記者走進位於吳中區的蘇州工匠園,這裡正在進行一場新品直播。負責人介紹,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園區正在打造線上線下互動的新零售模式,幫助蘇州工匠更好地對接文化消費市場,帶動産品迭代創新。

同樣得到運河滋養的南京,也留下了大量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南京市文旅局局長金衛東表示,南京正著手編制運河文旅發展規劃,推動運河文化“活”起來。

運河所經之處,皆有故事與風俗。除了文化作品傳承至今,其精神遺産更是生生不息。

淮安因漕運而興,是南北水運的樞紐,東西交通的橋梁,素有“七省咽喉”之稱。近年來,這座城市深入挖掘運河文化所蘊藏的時代價值,將大運河開放包容的特質凝練成“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時代淮安精神,昔日的“運河之都”煥發出新時代風采。

穿越古今,溝通中國。從古代到當代,能夠“讀懂”大運河的不僅是中國人。

元代,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錄下自己在運河城市的遊歷見聞,在歐洲及世界引發了巨大反響。到了現代,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佈著520條運河,沿線近3000座城市有著類似的運河記憶,也面臨著類似的挑戰與機遇。

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後,歌劇《運之河》從瑞士日內瓦開啟了國內外巡演之旅,沿途受到中外觀眾歡迎。該劇以大運河的開掘、通航為經,以隋、唐的朝代更疊為緯,呈現大運河賦予家國命運的現實思索。瑞士著名音樂家克伊奈·米歇爾看完歌劇後評價道:“《運之河》用歌劇藝術的形式呈現大運河貫通南北的開鑿歷史,雖然講的是中國歷史故事,但採用現代音樂的表達形式,歐洲人會從這樣的演出中,感知中國。”

“以運河為聯繫紐帶,結成全球運河共同體,為可持續發展尋找世界級的答案。”在內河航道國際組織主席大衛·愛德華茲·梅看來,這正是運河申遺的意義所在。

2007年,第一屆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在揚州開幕;2009年,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在揚州成立。十多年來,多國駐華使節、全球運河管理者和專家學者共商、共建、共用運河保護與發展的探索與經驗。到今年,合作組織的會員已經從最初的13個,發展到153個,其中國外城市會員46個,遍及五大洲。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江蘇省省長吳政隆説,在不斷擴大的“朋友圈”裏,江蘇正用世界語言講述運河保護的城市故事、中國智慧,讓大運河這張金字名片在世界舞臺上更加熠熠生輝。

初冬的揚州,層林盡染,水碧天藍。城市南部的古運河三灣濕地公園內,112.3米高的大運塔與大運河博物館構成巨型船隻造型,傍河眺江,雄姿巍然。未來,這裡將成為中國大運河的全線新地標。

江南北國脈相牽,隋代千年水瀠漣。悠然流過千載的大運河及其燦爛文明,不僅留存于博物館、歷史遺跡、人們回憶中,更鮮亮地活在當下。

 

推薦閱讀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焦作篇 焦作古稱山陽、懷州。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地處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黃、沁河沖積的牛角川平原之上,隋為河內郡,唐宋為懷州,與洛陽隔黃河相望,是黃河以北通往洛陽的重要交通要道和門戶。
北京徒友行走大運河畔 近日,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系列活動之“行走千年大運河,感受魅力副中心”第七屆北京徒友嘉年華暨通州區徒步大會舉辦。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江蘇實踐” 發行全國首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規模23.34億元,用於資助13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行走沿線城市,“運河牌”已經成為各地的“先手牌”“必殺技”。江河交匯古韻今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江蘇實踐”▲江都水利樞紐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境內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匯處,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11月14日攝)。2009年,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在揚州成立。
從大運河看唐宋送別方式的差異 因是水路出行,北宋的送別詞中就處處離不開船。”唐代寫離長安或進長安的送別詩言説的多是與馬蹄、車轍相伴的陸路送別。所以,唐人送別詩,除長安之外的送別可能會寫到水、寫到舟船外,寫長安的送別,一般多寫的是陸地出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