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棗莊篇

發佈時間: 2020-11-12 10:28:2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棗莊篇

大運河棗莊段——“活著的運河”

圖為大運河棗莊段《古運回望圖》采風資料圖

一波清流南去,千帆道盡繁華。在山東棗莊,由於大運河棗莊段的地域優勢,自明代修建至今的400年間,為南糧北運,物資流通,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運河的繁忙景象延續至今。

“活著的運河”“紅色的運河”“水鄉運河”……對京杭大運河棗莊段的諸多形容見證著這座城市因運河而興的壯闊歷史。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棗莊篇

明中期以前,會通河濟寧至徐州的一段河道為運河舊道,出濟寧,過魯橋、南陽、谷亭,循南陽湖和昭陽湖西側,再經沛縣、留城到達徐州入黃河。由於地勢原因,運河舊道經常被黃河洪水侵擾。為此,明代嘉靖和萬曆年間開鑿了南陽新河和泇運河。泇運河全長260里,棗莊段佔其中的160里,為避開黃河,此段也成為惟一一段呈東西走向的運河。漕船可以避開徐州至邳縣一段的黃河運道,而不必借黃行運,大大緩解了因黃河氾濫而衝決、淤塞運道,而導致漕運停滯的危害,而且行程縮短了70里。

泇運河開通後,糧船北上,南北方物資交流必經棗莊段運河。明清兩朝每年運糧達400萬石以上,漕船經過萬餘艘,加上來往的快船、馬船及各種民船,水運繁忙,成為京杭運河的主航道。

圖為大運河棗莊段航運資料圖

為了有效地實施管理,明清政府陸續設置閘官署、巡檢司等機構,負責河務、管理和維護,清代中後期以後,由於政府腐敗,朝廷無暇顧及運河治理,加之黃河屢次決口氾濫,運河航道“淤塞日甚”。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決口河南銅瓦廂,改道北徙,橫穿運河奪大清河入海,把京杭大運河衝為兩段。

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先後對泇運河進行幾次大規模的治理。此後,在2004年實施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棗莊運河仍是重要組成部分,並承擔著南水北調向北輸水和省際供水的任務。

圖為萬年閘船閘資料圖

2015年7月,京杭運河棗莊段萬年閘船閘大修完成,京杭運河棗莊段全線恢復通航。2019年6月,京杭運河萬年閘復線船閘實現通航,有效緩解了棗莊市船閘通過能力不足的狀況,棗莊市實現了復線船閘全覆蓋,船閘通過能力提升一倍,徹底解決了京杭運河棗莊段通航“瓶頸”制約問題。

2020年6月,京杭運河船閘智慧通航系統啟動。京杭運河山東段10座船閘全部實現遠端報到、自動審核登記、線上繳費、自動開票、智慧排閘、線上調度等功能,過往船舶通過APP報閘繳費,不需再停船上岸登記繳費,船舶平均過閘時間由3小時縮短到1.8小時,有效提高了船舶過閘效率和閘室利用率,受益船民達40余萬人次/年。

尋夢古城——臺兒莊

圖為新時代大運河棗莊段臺兒莊資料圖

京杭大運河的貫通,推動著運河沿岸地區的經濟繁榮。棗莊段運河(泇運河)開通後,棗莊段運河的臺莊閘,為蘇北至山東段運河的第一閘,臺兒莊成為魯南交通樞紐、水旱碼頭,南來北往船隻,往往寄泊於此。

臺兒莊這座傍水而築、因河而興的“水旱碼頭”,擁有著大運河上最完整的運河文化遺産體系。1959年,韓莊運河流經城區內的運河改道城外,裁下一段全長3公里的運河故道,呈月牙狀存于臺兒莊城區內,故稱“月河”。2005年,運河故道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月河南岸,有大面積的古運河村落,如土莊、土城、興隆橋等,呈現出古樸、清幽的田園風光,被譽為“京杭運河僅存的遺産村莊”,其中興隆橋村已規劃建設為臺兒莊古城縴夫村景區。

圖為大運河棗莊段《古運回望圖》采風資料圖

臺兒莊古城集“運河文化”和“大戰文化”為一城,融“齊魯豪情”和“江南韻致”為一域,擁有百廟、百館、百業、百藝和四百個特色休閒大院。自2010年開放以來,榮膺“齊魯文化新地標”榜首、中國旅遊創新獎等稱號,成為全國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首個國家文化遺産公園、首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園、國家級文化産業試驗園區、國家版權貿易基地,2012年11月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4年獲評“首批創造未來文化遺産”。

圖為棗莊運河博物館——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資料圖

位於臺兒莊古城內的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成為了解運河、研究運河的交流展示中心。該博物館通過300余張照片、40多件實物、10多個模型以及地圖、文字等形式詳盡地展示了京杭運河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發展前景。

圖為大運河棗莊段臺兒莊資料圖

臺兒莊同時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進入山東的第一站,京杭運河流經境內39公里。近年來,臺兒莊區對沿運灘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構築京杭大運河水生態屏障,大力發展濕地生態旅遊,走出了生態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的路子。目前,沿運濕地面積達到7.6萬畝,濕地水生植物達到30多種,鳥類20多種,成為國內首家運河主題國家濕地公園,營造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自然和諧的生態空間。

匯聚沿運城市地方美食非遺呈現典型運河特色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棗莊篇

泇運河開通以後,運河水資源豐富,許多農民改變了生活方式,由農業轉向漁業,人們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而“靠河吃河”,人們的餐桌上出現了各種河鮮和水生植物,如白蓮藕、蓮子、蓮子羹、菱角等。棗莊在飲食文化上體現了外來大運河文化與魯南文化相融合的趨勢。

圖為大運河棗莊段臺兒莊運河美食節資料圖

棗莊臺兒莊古城美景如畫,棗莊及沿運城市地方美食匯聚於此,吸引著各地遊客來這裡坐遊船、賞美景、享美食。2020年雙節期間,第四屆“魯風運河”美食節,在臺兒莊古城黃家大院拉開帷幕。這裡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美食佳肴,為遊客們奉獻了一場豐盛的饕餮盛宴。熱氣騰騰的羊肉湯,香酥可口的臭豆腐,沿運非遺美食老北京爆肚、天津灌湯包、糝湯、黃花牛肉麵,菜煎餅、還有吹糖人、捏面人等美食吸引了眾多過往的遊客駐足品嘗。“魯風運河”美食節如今已經連續舉辦四年,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

圖為魯南皮影戲資料圖

除了美食,棗莊的非遺項目也相當豐富,在一些重要旅遊景點,經常看到魯南皮影戲、柳琴戲、運河大鼓、洛房泥塑等非遺展示和展演活動。棗莊的非遺呈現出典型的運河特色,形成了以運河船工號子、運河大鼓、魯南花鼓、漁燈秧歌、運河魚燈節、運河酒令、運河板書字畫等為代表的非遺體系。

棗莊逐步借"運河文化"形成強勁推動力,構築起特色突出、優勢明顯、開放型的沿運河産業帶,輻射帶動了區域發展。近年來,投資建設和改造了滕州港、嶧城港、臺兒莊港、宏大港,建設了科技教育園、民營工業園等,初步形成了現代工業、港航運輸、商貿旅遊等支柱産業。沿運河資源開發、旅遊、商貿、運輸、服務等行業快速發展。

大運河棗莊段將打造全域旅遊

圖為新時代大運河棗莊段臺兒莊資料圖

自開鑿以來400多年不斷航,棗莊段這一“黃金水道”是整個大運河航道上不多見的一段。正因如此,如何利用運河資源塑造城市形象成為當地不斷探索的方向。《山東省臺兒莊古城保護管理條例》已經于2014年1月開始施行,依法保護文化遺産。

棗莊市把發展旅遊業作為促進經濟增長、加快産業轉型的重要途徑,出臺了《棗莊市全域旅遊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6年-2020年)》,形成集生態、自然、文化于一體的全域化旅遊空間格局。旅遊産品從觀光産品拓展到鄉村休閒、文化體驗、生態度假等中高層次産品,旅遊産業體系逐步完善。宣傳打造“魯風運河生態棗莊”品牌,推進臺兒莊古城、冠世榴園等重點景區提檔升級,支援微山湖紅荷濕地旅遊區、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爭創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圖為航拍大運河棗莊臺兒莊段生態濕地公園秋色美景

以2019年國家《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出臺為契機,當地形成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設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一個整體的概念,臺兒莊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東起陶溝河,依託京臺高速和京滬高鐵和即將通車的新臺高速,把以臺兒莊古城為核心及周邊區域的業態做活。此外還有一個長遠的目標是把東部10平方公里的濕地打造成一個高端的休閒度假區。

具體來看,圍繞西部做活,當地規劃了“五個一”的發展思路,即“一城一河一山一鎮一湖”。一河即京杭大運河、一城即臺兒莊古城和城區,一山為庫山區域,一鎮依託京臺高速大運河服務區下一步建設一個大運河的文旅小鎮,一湖即微山湖。計劃三到五年的時間完成,最終形成連通臺兒莊、嶧城、微山湖和薛城的一個區域的、圍繞京杭大運河這一軸線的發展,打造棗莊沿線的全域旅遊。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棗莊篇

春去冬來,京杭大運河棗莊段水波不驚,至今猶有當年南北往來船隻在此交匯的盛景。作為運河貫通南北的中間段,南北文化的交融,使棗莊形成了包容多元又獨特的底蘊。時光在此地交錯,賦予了大運河活力與未來無限的可能。站在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節點之上,這座城市也將在創新的文旅融合思路下流淌出嶄新的文明,撰寫新的運河故事讓我們共賞。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

推薦閱讀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焦作篇 焦作古稱山陽、懷州。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地處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黃、沁河沖積的牛角川平原之上,隋為河內郡,唐宋為懷州,與洛陽隔黃河相望,是黃河以北通往洛陽的重要交通要道和門戶。
北京徒友行走大運河畔 近日,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系列活動之“行走千年大運河,感受魅力副中心”第七屆北京徒友嘉年華暨通州區徒步大會舉辦。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江蘇實踐” 發行全國首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規模23.34億元,用於資助13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行走沿線城市,“運河牌”已經成為各地的“先手牌”“必殺技”。江河交匯古韻今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江蘇實踐”▲江都水利樞紐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境內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匯處,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11月14日攝)。2009年,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在揚州成立。
從大運河看唐宋送別方式的差異 因是水路出行,北宋的送別詞中就處處離不開船。”唐代寫離長安或進長安的送別詩言説的多是與馬蹄、車轍相伴的陸路送別。所以,唐人送別詩,除長安之外的送別可能會寫到水、寫到舟船外,寫長安的送別,一般多寫的是陸地出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