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數字大運河怎麼建設、怎麼展示?

發佈時間: 2020-09-27 13:43:33 | 來源: 中國經濟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對文化遺産進行數字化的闡釋和展示,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9月24日,北京市文物局在北京“京杭對話”活動期間,組織了一場以“數字大運河:文化遺産的價值闡釋與展示”主題的文化遺産數字化論壇。

一起來看下對於數字大運河,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有何高見?

“數字大運河:文化遺産的價值闡釋與展示”主題論壇中國經濟網李江濤/攝

大運河的價值

大運河文化屬於獨一無二的“活”的文化遺産。論壇上,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張廷皓表示,我們的大運河體現了人類農業文明中,水利方面最高的工程水準。他還指出,滿足當時人們的功能需求是文物的初始價值。隨著初始價值的消失,其價值變成其他的功能要求,即説明歷史的要求、説明人類文化成果的功能。

關於數字大運河,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曉剛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大趨勢下,運用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基建”,為大運河這樣具備歷史人文經濟綜合價值的大IP做好賦能,正當其時。

王曉剛表示,數字化技術能讓文化遺産重煥生機,有力推動了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在他的設想中,可以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將大運河的老照片修復成高品質的照片,通過大數據恢復大運河沿岸古建築當年的場景;可以開發出更智慧的導航,串聯起大運河沿途各城市和景點,並實現基於遊客偏好而進行的個性化內容推薦;還可以通過情景化、沉浸式的傳播模式,形象生動展現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和未來,讓運河流淌到每個人的眼前和身邊。

同時據了解,新技術的引入,也為大運河文旅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特別是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當下,“網際網路+運河文化”助力大運河IP活化,增強了大運河的生動性和表達性。

沒有需求的分析,是誤導還無用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世界遺産監測中心主任,趙雲研究員從文物監測的角度,介紹了大運河遺産監測的國家級總平臺的情況。

大運河文物監測預警總平臺由監測預警、基礎數據庫、專項監測、年度報告、定期評估和地圖支援等構成,其中監測指標體系共有大運河總體情況、本體、影響因素、保護管理等4大類70個監測指標構成。遺産地平臺由檔案資料、監測管理、預警處置、評估決策、公眾參與等部分構成。

同時,她也指出目前當下大運河保護中的存在一些問題:一,不管是市級層面還是省級層面還是國家層面,通過規劃認定的大運河遺産很多沒有納入文物保護的體系。二,遺産地保護利用水準差異大,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很突出。在投入大運河的保護管理經費中,有的遺産地去年達到20個億以上,有的遺産地只有人員方面的支出10萬元以下,同樣是大運河遺産點,水準是相差非常大。三,實際工作中重新建、重整治,輕管理、展示、維護和研究。四,開發壓力大,河景房項目較多,建構築物侵佔河道。五,拆真建假,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是有偏差。

如何解決呢?趙雲也分享了自己對大運河遺産數字化工作的建議。她表示,大運河是一個系列遺産,整體性是其最核心最重要的,要首先立足於闡釋和傳承大運河整體價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其次是強化需求分析,如果沒有一個很細緻的需求關係,沒有明確目標的採集數據,最後會産生誤導,而且這些數據都是沒有用的數據。

針對有一些地方談到的過度監測問題,“遺産地都這麼做肯定有問題,但對於世界文化遺産來説不存在過度監測問題。”國家基礎地理資訊中心朱武教授表示,對世界文化遺産還要探索出方法手段來進行監測,對監測概念可能要有所調整。

數字化創作和呈現也有負面

物有兩面,用數字手段展示也存在需要注意的問題。“數字化的呈現如果沒有文物作為一個基礎的載體,那其實它的派生品就有很多不科學的或者臆想出來的東西。”首都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黃雪寅在論壇上就“大運河文化的多維度展示與解讀思考”這一題目分享時表示,應盡可能避免給觀眾帶來負面的數字化産品創作性産品。

為此,她建議,一,對已經掌握的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整理和研究。二,對現存的散落在社會當中北京地區大運河文化遺存和口述歷史這些文化資源的收集和整理。這個收集不僅僅是考古,包括散落在民間、和京杭大運河的沿革和歷史相關的,恰恰能補充大運河考古之外的不足。三,對大運河文化在北京的影響力與地域文化交流的影響力研究與保護。大運河文化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線性且不可分割的文化。各個區域的大運河是密切相關的,獨立的單體研究北京的大運河是絕對的片面的。四,對發展中的北京地區大運河文化價值的認同與資源保存。因為運河是流動的,運河文化也是流動的。大運河文化在北京當下以及未來資源的收集與保存,可能是業界研究大運河文化最容易忽視的地方。

博物館如何多維度展示大運河?黃雪寅特別介紹了口述歷史和藏品的“危險性”。她指出,口述歷史中的內容很多,如果大運河文化在口述歷史上能夠做的很好。她還表示,文物行業其實是知識的生産者,也是遺産守護者,故博物館是“危險”的地方,因為他們能夠控制故事的講述,引導非常重要。

在大運河國家公園建設中,北京尤為引人注目。“大運河文化與北京歷史文化的關係要大講特講,我們目前工作做了很多,但是要真正解讀好大運河文化和北京歷史文化的關係,一定要做更多的工作,因為它是首都北京和全國文化血脈關係的體現,也是重要的文化標誌。”黃雪寅説。

闡釋的重點是啟發

其他國家的運河是如何開發利用呢?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傳媒博物館、校史館館長潘力在論壇上分享了美國伊利諾伊州和密歇根州運河文化走廊的案例。

據介紹, 19世紀初,該運河連接了伊利諾伊州和密歇根州承載了兩個世紀的交通運輸的作用。隨著整個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運河已經成為過往輝煌的一個象徵。1984年,伊利諾州包括密歇根州運河被確定為美國的第一個遺産區。2006年又確定了一個運河走廊協會的實體協調的組織。2011年,運河走廊協會完成了整體的規劃,並列出了六大關注領域,即:邊界、保護、教育、遺産、娛樂和旅遊。

從其官網的體驗項目來看,它已經具備了兒童運河探險收集護照、少年的遊俠項目、運河的騎行項目、運河的遊船觀光項目、戶外運動包括水上運動等等。

潘力指出,上述走廊案例中美國對運河項目的闡釋是十分符合實際。一個具有冒險精神的國度,將運河遺産開發成一個探險者天堂。從探險的護照、少年遊俠項目等都體現了它自己國家精神的一種闡釋策略。

“闡釋的重點是啟發。”潘力引用博物館闡釋的開拓者弗裏曼希爾登的話進一步分析什麼是闡釋。結合大運河的闡釋,他表示,在受眾看到運河展覽的時候,根據所見所聞所感反思環境的問題,反思經濟的問題,反思人文的問題,那就説明闡釋真正有效果。

其次,闡釋還應調動受眾的個人經驗,有一種衝動的參與,讓地方感歷史感個人經驗結合。同時,潘力表示,作為大運河文化帶闡釋的對象,可以使用數字方式進行展示,展示只是闡釋故事中的一個元素一種方式,重要的內容還是要構建大運河文化帶的闡釋系統,搭建數字化的闡釋平臺。

緊扣本質、當代視角

“一方面我作為主動的傳播者,我也希望有我需要傳達的內容,我也站在傳播者受眾的立場上。同時也要站在傳播者受眾的立場上考慮,什麼樣的情境下,什麼樣特製人群,接收資訊的時候有什麼樣的預設立場,我們要針對不同的人群講不同的故事。當我們站在傳播立場重新考慮我們設計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視角和最終呈現的方式可能要發生很大的變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交互媒體藝術設計研究所所長張烈副教授就《遺址展示中的藝術與科技》題目分享時表示,內容沒有和當代的話語體系沒有和當代審美結合起來,這個故事可能講的就並不精彩。應該要用當代人的視角,重新挖掘其中的一些故事。

張烈指出,文化遺産有非常重要的特徵,它們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物,尤其是遺址地,有實在的一些空間。“為什麼南方的園林是那樣一種佈局,北方的院落是那樣一種結構,也反映了中國傳統的精神內核,蘊涵著中國人內斂的價值觀念,通過空間的方式建立了人與天地、自然、城鎮等外部環境之間的多種對話關係。”

本次論壇由北京市文物局會同中共北京市通州區委員會、通州區人民政府和中國傳媒大學共同主辦。


推薦閱讀
運河雅集活動展現南北文化交融魅力 ​長風萬里送秋雁,北國江南脈相牽。“京杭風韻”運河雅集活動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重要活動之一,昨天上午,在通州大運河上的大型倣古畫舫“通運號”上拉開帷幕。
數字大運河怎麼建設、怎麼展示? 對文化遺産進行數字化的闡釋和展示,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9月24日,北京市文物局在北京“京杭對話”活動期間,組織了一場以“數字大運河:文化遺産的價值闡釋與展示”主題的文化遺産數字化論壇。
專家建言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融入國家戰略 蜿蜒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的大運河,貫通五大水系,連起八個省市。來自運河沿線地區的專家們匯聚北京通州大運河畔,建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融入國家戰略,形成共建共治共用新格局,共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
北京大通濱河公園再現運河盛景 ​曾經是臟亂破舊的東城區“進京第一瘡”,如今是兼具美景與野趣的“進京第一窗”。昨天上午,大通濱河公園開園,該公園地處明清時東便門與大通橋所在地,是自然野趣、歷史文化相融的城市森林公園。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