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八里橋篇

發佈時間: 2020-09-15 10:03:2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八里橋篇

一枝塔影認通州——燃燈佛舍利塔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燃燈佛舍利塔篇

“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這裡的“塔影”指的是燃燈佛舍利塔。燃燈塔與古運河相距幾百米,而塔景垂映運河之中,昔日運河中過往的漕船商舟遠遠就能望到。燃燈佛舍利塔是運河北端的標誌,是古通州的地標。

燃燈佛舍利塔相傳北周創建,唐貞觀、遼重熙重建,元大德、明成化重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震圮塔身,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復建告成。塔影垂映大運河中,顯其鎮河保城之力,雄立大運河頭,後人有“南望江山遙作鎮,光芒四射拱中京”之讚。

圖為燃燈佛舍利塔資料圖

燃燈佛舍利塔被稱為中國運河四大名塔之一,分別與臨清舍利寶塔、揚州文峰塔、杭州六合塔並稱“運河四大名塔”,為運河岸邊標誌性建築。

燃燈佛舍利塔歷史古老,塔上有共計風鐘2248枚,神佛之像104尊。塔有八角形須彌座,兩層相錯,各上承復瓣仰蓮荷花,欲放未放,技術巧妙。上置銅鑄相輪,分為三個部分,下為空心圓球,上下兩半子母口,變形古錢及如意,由紋帶相撐,直徑2.25米,中間倣絲流蘇,上面三環疊置,縱貫鍛鐵巨桿以固,桿長八米,不算頂端殘缺部分。下端插至第十三層,磚內方柱邊長九釐米,穿于銅剎一段為圓柱,端徑六釐米。柱頂原有銅鏡一塊,孤面圓形,兩面拋光,直徑24.5釐米,圓一米,如意托,方柄。另有八根鐵鏈,連于塔尖及各脊。

2017年,燃燈佛舍利塔經過修繕重新亮相,424尊神像、2248枚風鈴修補完畢,以全新的面貌跟通州老百姓見面。2020年5月,燃燈佛舍利塔所在的通州西海子公園二期開園迎客。在古塔景區內,位於葫蘆湖畔的觀塔臺,是參觀燃燈佛舍利塔的最佳位置,全新的西海子公園把燃燈佛舍利塔、葫蘆湖、塔榆、水榭等北方園林元素和漕運文化元素都植入進去,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個標誌性的網紅打卡地。

大運河上的著名古橋--臥虎橋(通濟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臥虎橋篇

在通惠河與北運河交匯處,有一座單孔石橋,名叫通濟橋。該名字由明神宗所賜,取全都受益之義。因護欄兩端的戧欄獸是伏臥的猛虎而俗名“臥虎橋”。久而久之,約定俗成,臥虎橋則廣為人們所熟悉,而它的真實名稱反倒鮮為人知了。

圖為《古運回望圖》采風資料圖

早年,臥虎橋橋頭的東北側,立一座碑碣,碑文記錄著修造此橋的重要意義和建橋的歷史原委,直到1988年拆除舊橋展寬河床時,才被推倒。橋頭的西北側,原有一眼水井,供過往行人、牲畜用水。昔日這裡車馬喧囂,人們熙熙攘攘,來這眼井提水的人絡繹不絕。直至拆橋前夕,這眼枯井和它的青石井口還依然存在。上面因常年汲水被繩索磨損的一道道凹陷的深溝,刻下了它幾百年間為人們效勞的功績,也成了此地過去車水馬龍的興旺見證。如今這碑碣和井口均已被通州文物管理部門予以收藏。

漕運要津“永不落桅”的古橋

通惠河是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直通北京城。橫跨在通惠河上有一座三券石拱橋,十分壯偉,中孔高闊,船過不必免帆,這就是拱衛京師四大橋之一的永通橋(其他三橋是豐臺的盧溝橋、昌平的朝宗橋和通州的弘仁馬駒橋)。

圖為《古運回望圖》采風資料圖

明初,為木橋,稱“八里橋”,因東距通州舊城西門(今舊城西大街西端處)八里而得名。通惠河在明前中期時通時斷,從大運河北端張家灣往北京朝陽門運送漕糧和各種貨物,主要靠車運駝馱,夜以繼日,不絕如縷,木橋不堪重負,于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改建為石拱橋,明英宗賜稱“永通橋”,取永遠通暢無阻之義。此橋既堅固又美觀,“通州八景”之一的長橋映月就是這裡的風景。

圖為《古運回望圖》研討會資料圖

八里橋是連接原京城與通州之間的重要橋梁,歷史上曾是直通北京的要津,其歷史積澱豐厚,文化遺存眾多。橋兩側有32塊護欄雕飾、33對石獅刻工精美。八里橋長30米、寬16米,作為三孔橋,其中孔高達8.5米,寬6.7米,兩次孔僅高3.5米,相差懸殊。這種構造是專為漕運的需要設計的。通惠河運糧船多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橋勢必阻礙漕船航行,將中孔建造得相當高聳,漕船即可直出直入,因此有“八里橋不落桅”之説。

作為北京的三大古橋之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老八里橋“退役”保護   新八里橋成重要聯絡通道

圖為新時代八里橋資料圖

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建設規劃及五年行動計劃已制定完成。沿線重要遺産點八里橋光榮“退役”,被原地保護起來。2019年12月,新建的新八里橋竣工通車。

新八里橋位於老八里橋西側152米處,橋梁全長81.0米、寬26.6米,雙向6車道,其中機動車道4條,非機動車道2條,另外還設有2條人行道。通體象牙白,如一彎新月橫跨在通惠河上。橋面兩側的護欄上雕刻著“疏浚開槽”“運糧之航”“匯食八方”等有關通惠河和老八里橋的故事畫面。橋身採用黃金麻和芝麻灰品種的花崗岩,護欄石材用的則是草白玉,頗有古意。

圖為新八里橋  其倣古的設計與老八里橋的古風相得益彰

本著“不能高於老橋”,避免影響老橋歷史風貌的原則,有關部門從三個設計方案中,選定了臥虹式橋。通車後,新八里橋將替代老八里橋的交通承載功能,成為聯絡通燕高速和京通快速的重要通道。新八里橋單拱跨度達55米,具備更強的泄洪能力。

建新不拆舊,一河架雙橋,新老八里橋遙相呼應,為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再添“雙橋”輝映的新景。

圖為老八里橋發現的老石板

伴隨著新八里橋的建成通車,八里橋古橋也正式“退役”,開啟修繕保護模式。2020年6月底,按照北京市文物局對八里橋整體修繕方案的完善要求,朝陽區文旅局在面臨橋梁本體狀況不穩定、石板位置不清、工程檔案不齊全等諸多困難的情況下,啟動了部分瀝青清除工程,對古橋橋面進行勘探,以搜尋瀝青下的古橋面石。

經過四次探坑,最終在引橋與老橋銜接處70釐米深的位置發現了第一塊老石板,這也證明了古橋的橋面石存在缺失。塵封已久的八里橋老石板重見天日,為完善修繕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

目前,修繕方案已經完成且通過了國家文物局審批。朝陽區文旅局正根據上級部門的建議修改方案,此次探查工程也是為了幫助修改方案而進行的。方案確定後,將啟動橋身修繕、文物保護和安全技術防範設施建設等工作,還原古橋“本色”。

未來,朝陽區還將以修繕後的八里橋為中心,把八里橋音樂公園進行整體文化景觀提升,通過挖掘、展示周邊朝陽門石道歷史原狀,展示漕運文化和八里橋之戰等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將運河文化內涵植入公園,讓市民在休閒之餘感受大運河文化。

“一軸、八區”八里橋公園已全面升級

圖為新時代八里橋公園資料圖

2019年10月,位於北京長安街沿線的八里橋公園改造完成。改造後的八里橋公園,更多融入了漕運歷史文化,呈現“一軸、八區”的空間結構,成為一處集歷史傳承、漕運文化再現、綠化美化、健身休閒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大型漕運歷史文化主題城市公園。

據了解,八里橋公園前身是八里橋音樂主題公園,2009正式建成開園。因公園建成時間較長,園內交通園路、小品設施、配套建築老化,植物苗木層次缺失、長勢欠佳。為進一步提升公園品質,同時滿足周邊群眾對公園文化、休閒等方面的需求,2018年12月,八里橋公園開始升級改造。

改造後的公園呈現了“一軸、八區”的空間結構,“一軸”即歷史景觀軸線,“八區”即八里橋舊址周邊綠色展示區、通燕高速北側城市視廊景觀區、中心水景區、歷史主題廣場區、林下休憩區、康體休息區、活力運動區、生態體驗區。成為了集歷史傳承、漕運文化再現、宣傳教育基地、綠化美化、健身休閒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大型漕運歷史文化主題城市公園。

除了八里橋公園外,北京市朝陽區還新添了楊閘村綠地、東會村三角地等景觀節點。全部完工後,將使連接城市核心區和副中心的廊道設施更完備、景觀更優美、品質更高端。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通州篇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北關角樓篇

如今的八里橋,老橋與新橋交相輝映,靜靜地矗立在朝陽和通州兩區的交界處。如今的大運河,在逐漸恢復昔日的繁華模樣,它蜿蜒流淌,伴隨著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進程,煥發著別樣的風采。運河上的八里橋,就像一扇窗,推開了曾經的過往也推開了明天的想像,讓我們共同關注大運河故事,開啟大運河新時代篇章。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




推薦閱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七“朝陽門(下)” 朝陽門又稱“糧門”。南方出産的糧食經由漕運糧船進京走京杭大運河至通州,陸路進京的糧食再由朝陽門運進城內的京都九倉,朝陽門甕城門洞內左側墻上,鐫刻有谷穗一束,“以志填倉”吉祥,象徵此門為進京糧道,“朝陽谷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也是九門觀景中的一景。
滄州元素亮相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 9月4日至6日,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在江蘇省無錫市、淮安市等地拉開帷幕,共吸引了國內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7個城市、境外28個國家(地區)的400多家企事業單位近3000人參展參會。滄州市在無錫市主會場搭建的獨具地方特色的特裝展館以及滄州運河沿線各縣(市、區)推介展示的文旅資源,受到參觀者歡迎。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八里橋篇 “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這裡的“塔影”指的是燃燈佛舍利塔。燃燈塔與古運河相距幾百米,而塔景垂映運河之中,昔日運河中過往的漕船商舟遠遠就能望到。燃燈佛舍利塔是運河北端的標誌,是古通州的地標。
京杭運河杭州段枯水期專項執法初顯成效 為進一步加強京杭運河杭州段通航安全管理,切實保障運河枯水期船舶安全、航道暢通,杭州市港航行政執法隊于9月起在京杭運河杭州段開展枯水期專項執法檢查,進一步加強過閘船舶誠信申報管理、超限船舶違規查處。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