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七“朝陽門(上)”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朝陽門
羅工柳書
咏朝陽門 〔明〕釋性柔
金碧先朝寺,香鐙出內家。
松杉留古籟,闌盾落天花。
朝陽門-作用
朝陽門又稱“糧門”。南方出産的糧食經由漕運糧船進京走京杭大運河至通州,陸路進京的糧食再由朝陽門運進城內的京都九倉,朝陽門甕城門洞內左側墻上,鐫刻有谷穗一束,“以志填倉”吉祥,象徵此門為進京糧道,“朝陽谷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也是九門觀景中的一景。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朝陽門篇鑒賞
由元至清,甚至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齊化門(朝陽門)一帶是經濟繁盛之地。北京城中,除“前三門”外,就以朝陽門關廂最為熱鬧。朝陽門關廂的熱鬧主要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早在隋朝就已開通的這條大運河,在蒙古人統治的元朝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成為連接北京與南方各省的一條重要交通命脈。而朝陽門,正是離大運河北端重要碼頭——通州碼頭最近的一個城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北京市政協原副主席滿運來先生及其他領導鑒賞長卷圖片
通州碼頭在朝陽門正東40里,那時離京南去的官員客商,或是由南人京朝覲、經商的官員與客商,都要在朝陽門經停。因此,朝陽門下往來客商川流不息,一片車水馬龍之景,各行各業的商人看到這巨大的商機,都爭相在朝陽門關廂開設店舖。更為重要的,這裡是漕運糧食的必經之門,經大運河運達北京的南方糧米,在東便門或通州裝車,通過朝陽門進城,儲存在城內的各大糧倉中。時至今日,朝陽門附近仍有許多有“倉”字的地名存在(如海運倉、北新倉等),間接佐證了朝陽門的這一功能。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朝陽門-結構
朝陽門是北京內城東墻南側城門,與阜成門遙遙相對。元建大都時,於此建齊化門。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派徐達北伐,由齊化門入大都。明永樂年間(1402年-1424年)修北京城,此門沿用。明正統四年(1439年)重修,並加築甕城。城門也改名為“朝陽門”。朝陽門命名有迎賓日出含義,典出於《詩經》:“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清代仍然沿用此名稱。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朝陽門篇鑒賞
由於朝陽門地處元朝齊化門舊址上,所以老北京人直到近代仍然稱其為“齊化門”,這也許就是約定俗成的力量吧。清朝皇帝拜謁東陵均出入此門。朝陽門城樓形制與崇文門略同,面闊五間,通面闊31.3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9.2米。箭樓形制略與宣武門同,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5米。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朝陽門-城樓
朝陽門城樓形制與阜成門相同,並與之相對應,但其寬度等各部位尺寸要略大於阜成門城樓,在細部存在些差異。朝陽門城樓面闊七間,樓寬27.5米,通寬32米,進深三間,樓深13米,通進深17米;樓連臺通高32米。三滴水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戧脊小跑7個。一、二層廊柱均為20根,二層平座四角另有戧柱4根,支撐著二層重檐的四角。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朝陽門篇鑒賞
城樓于1903年進行了全面修飾,損毀的全部內外構件都得到了更換,使北京城門樓的巍峨雄偉,壯觀華麗得到了完整體現。1953年5月,為改善交通,北京市政府向中央寫報告,要求將朝陽門、阜成門,以及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和帝王廟前的牌樓拆除。1953年5月9日中央批復同意把朝陽門和阜成門的城樓及甕城拆掉,交通取直線通過。1956年10月9日,朝陽門城樓拆除完畢。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朝陽門-箭樓
朝陽門箭樓形制略與宣武門同,箭樓修築于凸出甕城的城臺之上,正面俯瞰著護城河橋。箭樓自基部向上有較明顯的收分,城臺之上的基部寬35米,頂部寬度略小于32米,樓高17米,樓連臺通高30米。朝陽門箭樓正面辟箭窗4排,每排12孔;兩側面各辟箭窗4排,每排4孔;後抱廈兩側面各辟1孔箭窗,總共為82孔箭窗。圖為1930年中,朝陽門箭樓內部東北角樑架鬥拱。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朝陽門篇鑒賞
朝陽門古跡 -祿米倉
今祿米倉衚同71號、73號,坐北朝南,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為明、清兩代儲存京官俸祿米的糧倉。清初有30廒,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增至57廒,光緒末年減為43廒。該倉圍墻及倉廒均由大城磚砌成。毎廒五間,面闊約為23米,進深17米左右,高約7米,房頂為合瓦,頂開氣窗,兩山為懸山五花山墻,倉內原有明代歷任倉場監督題名碑。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城外是護城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以後也可以運糧,城內是糧倉。因為從水路運來的糧食需要就地儲存,東直門內建造了許多糧倉。許多倉名也進入了北京街巷名稱,一直保留至今,如海運倉、祿米倉、白米倉、新太倉等。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朝陽門篇鑒賞
朝陽門風情 -填倉節
舊俗正月二十五為“填倉節”。因居住京師的居民不事耕種,儲存糧食不多,日常所需的糧食和其他物品多靠市面交易。正月正是春節過後家中糧倉空虛之時,需購置較多的糧食、名曰“填倉”,以供日後食用,所以每年正月,進城的運糧車最多。清代《京師竹枝詞》寫道:“蟠桃宮裏看燒香,玩耍沿河日更長,童冠歸來天尚早,大通橋上望漕糧。”這首詞裏描繪的就是此時景象。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