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張家灣篇

發佈時間: 2020-09-01 10:20:1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張家灣篇

“大運河第一碼頭”——張家灣

圖為《古運回望圖》張家灣段采風資料圖

“潞水東灣四十程,煙光無數紫雲生。”明代詩人這樣形容張家灣的熱鬧瑰麗。作為京杭大運河上的重要碼頭,張家灣見證了北京作為都城的發展歷程,尤其元代和明代,建設都城的眾多物資,都是通過海運和漕運,到達張家灣,再從張家灣運送至京城。張家灣因此也有“大運河第一碼頭”的美稱。

圖為周良先生和谷建華先生的著作《漂來的北京》

由大運河翰林文化策劃的《漂來的北京城》一書曾記載,明代永樂以後,每年經張家灣抵達通州的各類運船達3萬多艘,經過張家灣附近運河往返的船隻大約有400艘以上。從明代中期起,北運河淺澀,大部分漕船不能抵達通州城下,只能停泊在張家灣附近,以小船駁運,這也大大增加了張家灣至通州河道上船隻的數量。從張家灣到通州的河道上,水勢環曲,運河之上漕船、皇船、駁船、官船、客船、商船、附近居民售賣蔬菜果品的小船你來我往,成千上萬艘各類船隻匯集河上。老百姓形象地説“北京城是隨水漂來的”。

如今,張家灣古城遺址是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産,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張灣村原村址南口兩側、蕭太后運糧河北岸。據《漕運古鎮張家灣》記載,古城建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為保衛漕河此明廷經濟命脈,且拱衛京師,加強防備蒙古兵侵擾,從而搶築張家灣城。

據光緒《通州志》記載:“(城)周九百五丈有餘,厚一丈一尺,高視厚加一丈,內外皆砌以磚。東南濱潞河,阻水為險,西北環以壕。”不幸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為修建碉堡,把城垣拆毀,使這座具有重要軍事地位的張家灣古城毀於一旦,只剩下殘垣斷壁。

如今,張家灣古鎮規劃綜合實施方案編制完成。《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2年)》已于2020年6月21日正式發佈。 

“嘿呦!嘿呦!”——通州運河船工號子

圖為《古運回望圖》張家灣段采風資料圖

北京城是漂來的,也是一代代船工嚎來的。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專指北京通州到天津段,即北運河的船工號子。

運河兩岸船工在做漕運的時候,來往北京到天津這一段需要三四天時間,為了鼓勁提神、勞逸結合,運河船工號子由此産生。那時候人窮,衣服捨不得下水,前面緬襠褲一裹,從後面看就是一群光著屁股的大老爺們,遠遠聽見“嘿呦!嘿呦!”的號子。通州的方言、南方的調兒,嚎起來別有風味。

圖為通州運河船工號子資料圖

通州運河船工號子是鮮活的歷史記憶,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它是運河文化和北京傳統文化標誌性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2006年,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入選首批北京市級“非遺”名錄,與智化寺京音樂、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比肩。趙慶福成為運河號子唯一的法定非遺傳承人,遺憾的是2018年,趙老過世。根據相關規定,趙慶福老人去世後,“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的市級非遺項目不會受影響。

如今,通州成立了“運河船工號子”表演團隊,在舞臺和電視上表演這段精彩的歷史文化遺産。通州區有關部門繼續挖掘整理運河號子,設立“運河船工號子”保護基金,培養下一代運河號子傳人,並組織漕運文化節活動,使船工號子這一悠遠深沉的歷史回聲得以永久流傳在京東大地上。

品舌尖上的運河道記憶裏的鄉愁

圖為張家灣美食“咯吱盒”資料圖

咯吱盒又叫咯炸盒,名字通俗響亮。它伴隨京杭大運河的開通而生於運河源頭,人們經過多年的精心改良、品味推敲,最終留存于京東民間。

當年京杭大運河是連接南北方的主要交通幹線。漕運讓一些商人做起水路生意,也讓大批京東百姓操船弄槳,隨著船來往于大運河上。

長期在船上生活,日夜兼程。吃,就成了大問題。山東煎餅作為運河沿線的典型食物,易攜帶、好儲藏,深受船工喜愛。但是夏季雨水多,船工們從山東帶回本來酥脆的煎餅,在船上日久受潮,煎餅變得皮軟,再不香脆。

一些有心人把皮軟的煎餅卷成卷,切成段後下油鍋去炸,炸好的煎餅卷比之前更香脆,而且更不容易變質。因為咬起來酥脆,有咯吱咯吱的聲響,就被叫做咯吱盒。因為是過油炸制,又叫做咯炸盒。

咯吱盒出現後很快成為大運河上陪伴船工遠航的美食。同時也由船工家人帶到陸地上。張家灣一帶一直是大運河的重要碼頭和船舶貨物集散地,當地的咯吱盒也十分有名。如今,在通州的很多集市都能買到改良後的咯吱盒,依然香脆可口,深受人們喜愛。

古今交融打造一流特色小鎮

圖為張家灣通運橋資料圖

現如今,張家灣還有不少遺跡,訴説著這裡昔日的榮光。通運橋及張家灣古城墻遺址,位於大運河北端水路要塞張家灣城南門外碼頭。

通運橋之前是一座木橋,蕭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運河,位於京城的東南部,始建於遼統和六年,最初是為運送軍糧所用,後成為皇家漕運的重要航道。越來越多駝載貨物的車輛通過,木橋已經不堪其重,變得搖搖欲墜。直到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內官監太監張華向皇帝奏請改建石橋,並且修一座三官廟加以鎮護。皇帝批准此事,命修橋專家陳進儒監造,從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動工,直到三十三年(1605年)十月才竣工。修建完畢的石橋十分漂亮,明神宗為其賜名“通運橋”,因為它橫跨在蕭太后河上,附近的村民又都稱其為“蕭太后橋”。

2013年運通橋及張家灣古城墻遺跡作為大運河北京段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以及張家灣古鎮民風民俗的實物。近年來,通州啟動了對通運橋修繕工作,對保護張家灣古城也做了大量工作。

圖為《古運回望圖》研討會資料圖

2020年5月,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到城市副中心調研張家灣鎮規劃建設。他強調,特色小鎮是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的亮點所在,張家灣鎮是千年漕運古鎮,要堅持古今交融,突出設計特色,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打造一流的特色小鎮。

張家灣古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大運河漕運文化的重要節點。張家灣地區要堅持整體保護、分區施策,“不拆真、不作舊”,保留傳統村落風貌。要結合歷史文化格局與自然空間格局,規劃構建“一帶、兩軸、三區”的空間結構。突出做好張灣鎮村片區的傳統村落保護,堅持保護性修繕,保留歷史街區肌理。不佔用河道,不與民爭水,營造優美的濱水環境。做好文化的文章,深入挖掘漕運、紅學、京郊集鎮等歷史文化資源。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做好銜接。

打造城市副中心的“黃金水道”和“城市名片”

圖為新時代大運河張家灣段資料圖

隨著《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2年)》的正式發佈。承載千年曆史的北運河通州段將在2022年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黃金水道”和“城市名片”;到2025年再現大運河北首盛景。

從京東工業重鎮,到未來的設計高地,千年漕運古鎮張家灣正在迎來一次歷史性的轉身。張家灣將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藝術博覽區、旅遊商務示範區、國際交流創新區,以此推動古鎮張家灣實現再度騰飛。

圖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張家灣鎮的最新規劃圖

2019年9月,在城市副中心發展文化産業,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張家灣鎮啟動規劃建設“設計小鎮”。張家灣設計小鎮位於張家灣工業區,是與城市副中心六環路“創新發展軸”和大運河“生態文明帶”空間緊密聯繫的片區,也是“城市綠心”向南拓展的組團,位於“設施服務環”有機串聯的“環球影城—張家灣古鎮—設計小鎮”城市活力與歷史文脈連綿帶上,未來將形成一個城市副中心東南象限“軸帶環繞、綠心延拓、環廊串聯”的重要區域。

張家灣設計小鎮的先行啟動區——張家灣設計小鎮創新中心位於張家灣設計小鎮西北部,項目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約24.4萬平方米。計劃2020年底完成竣工驗收。現已吸引50余家“高精尖”企業註冊,年底計劃再引入50家。截至目前,張家灣設計小鎮已引進泰寧科創、智殷機器人、地厚雲圖、蒼穹數位等80家科技類創新型企業註冊落地,註冊資金15.1億元,産業類型包括建築設計、文化設計等設計領域及大數據、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城市科技産業。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張家灣篇

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加快推進,張家灣也進入了嶄新的歷史時機。未來張家灣將建設成為綠色宜居、文化、人文、智慧、居住均衡的千年古城市,讓我們共同期待運河古城張家灣帶給我們的更多新時代故事。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

推薦閱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下)” 東直門是運木材沙石的,也被叫做“建直門”。清朝時南方的木材常常儲存在東直門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從東直門運進北京城,因此東直門又俗稱“木門”。
張建慧主持召開市長專題會研究部署大運河商丘段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8月31日下午,商丘市長張建慧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大運河商丘段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大運河商丘段的歷史文化內涵,保護好遺址遺跡,傳承好歷史文脈,利用好寶貴遺産,講好大運河文化商丘故事。
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大運河文化主題創作實踐活動啟動 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大運河文化主題創作實踐活動8月27日在徐州啟動。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國家文化公園研究分院成立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國家文化公園研究分院近日揭牌成立。分院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依託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而設立。成立後,雙方將從人員、組織、機制等多個方面高效協同,為高標準、高品質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貢獻重要力量。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