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發佈時間: 2020-08-26 16:27:4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東直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劉大為書

咏東直門 〔明〕劉應吉

高臺亭子禁城東,少得浮塵多得空。

榆柳週遭蔭洞色,門涂直射遠疇風。

東直門-作用

東直門是運木材沙石的,也被叫做“建直門”。清朝時南方的木材常常儲存在東直門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從東直門運進北京城,因此東直門又俗稱“木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直門篇鑒賞

東直門-歷史

元代以前基本是荒地,元大都的建立,就是開始了東直門準確的歷史,元大都是1267年,由忽必烈下令施工,東直門的歷史就由此開始了。東直門地區在這兒,當時是住的崇文門,根據中國的傳統文化,文東武西,在元朝時期,當時的崇文門,也就是今天的東直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書法家楊萱庭先生為長卷題詩圖片

在明、清年間南方木材經由運河抵京城均儲備在東直門外,為的是宮廷、衙署、園林等建築、修繕之用。木垛如山,座座相連,排山倒海一般,大的方木每面達一人之高,各種圓木都是深山裏堅硬的珍稀樹種。從通州運來的南方糧米存儲于東直門內各大倉場內,隨時應城內皇家、官員、軍隊、平民食用。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于東直門外建水關,管理進京貨物。清代于東直門外設“春場”,每至立春時順天府尹於此鞭“春牛”“打春”,預示著一年春耕生産大忙時刻開始了。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東直門明代初期沿用元代舊名稱“崇仁門”,明成祖永樂年起,稱“東直門”。與西直門相對,取“民興教化,東至東海,西至西陲”的含意。東直門為“京城九門”中最貧窮之門,它的甕城尺寸在北京內城各門中也是最小的。在東直門的甕城裏,以郊外盆窯小販和日用雜品商人居多。因做這種買賣的,都是小本生意,只能維持最低的生活需求,所以東直門聚集的都是窮人。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直門篇鑒賞

東直門-結構

東直門是位於北京城內城東垣北側的一座城門。主要包括東直門城樓、東直門箭樓、東直門閘樓和甕城。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城樓形制同朝陽門,但規制略小,面闊五間通寬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5.3米;樓連臺通高34米;甕同西直門,四角皆為直角;東西為62米,南北為68米;南側甕墻辟券門,門上建閘樓。20年代初期,在甕城內從正東向正西方向拍攝的東直門城樓門洞。門額上鑲嵌的“東直門”三字清晰可見;門洞券頂“五伏五券”的做法亦清晰可辨;凸凹不平的石路面,顯示著歲月的滄桑。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直門篇鑒賞

城門城臺底基寬39.95米,底基厚28.8米,城臺頂寬35.20米,頂進深22.90米,城臺高11.58米。內側券門高7.70米,寬6.35米,外側券門高5.25米,寬5.30米,城臺內側左、右馬道寬4.8米。城樓連廊,面闊31.50米,連廊通進深15.30米,連城臺通高34米。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甕城為正方形,四隅均為直角,東西長62米,南北寬68米,甕城南側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閘樓形制同朝陽門。甕城西北角建關帝廟。甕城門上有一單檐硬山譙樓,其外側墻體辟有兩層箭孔。城樓朱楹丹壁,面闊5間,進深1間,樓高34米。甕城與城門相對之垣墻正中築箭樓,其外側面闊7間約32米,內側垣座面闊5間約27米,通高30余米。樓前、左、右三面墻體各辟箭孔4層,共有箭孔80個。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直門篇鑒賞

東直門古跡 -東直鐵塔

鐵塔寺在東直門外,寺內有鐵塔而得名。傳説塔內供奉的神像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之肉身,神像被稱為“肉胎佛”。據説,北京有肉身像者有兩處:鐵塔寺內這尊神像;香山八大處香界寺後邊寶珠洞內桂芳方丈肉身像。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説是鐵塔,其實是指塔尖即塔上半部分而言。它用鑄鐵澆鑄而成,長約四米左右,形狀與北海白塔相同,但顏色因鐵鑄而呈黑色。塔頂華蓋處有一圈鐵鈴,北風一刮,叮咚作響,渾厚悅耳。塔下半部分是垂直八棱柱體磚石結構。此塔造型獨特,磚石與鑄鐵渾然一體,顯得古樸莊嚴。鐵塔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被拆除。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直門篇鑒賞

東直門傳説 -東直門上的大腳印

北京城的城門在動工時總應該有先有後,據傳最早建設的便東直門。北京所有城門都要按照東直門修建,因為修建這座城門不是別人,就是瓦木工祖師爺魯班師傅!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傳説明成祖朱棣決定重新修建北京城。修東直門時候,樓檐東北角比其他樓檐略高一些。眾木工急得直出汗。正在犯愁之時,人群中走出中年壯工一名,圍著東北角樓檐察看了一圈。突然,三下兩下爬上腳手架頂,一個鷂子翻身,一隻大腳正落在樓檐東北角的椽子之上。再一轉身,飛一般溜滑下來,鑽進人群,不見了蹤影。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直門篇鑒賞

大家互相看看,正在犯疑,一位年輕木匠手指樓檐驚叫:“大家快看!”眾人聚齊觀看,只見鬥拱已經四角平服,穩穩噹噹!工頭大喜,上樓一看,角上椽頭黑乎乎一個巨大腳印,恍然大悟,對眾人道:“原來就是祖師魯班,快敬快拜!”大家一聽,扔下手中傢夥跪地便磕,口中高呼祖師慢走!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東直門修繕完工,那椽上的魯班腳印一直留著,凡是後來到京的木工瓦匠都要登上城樓,觀瞻祖師留下的足跡。如今,東直門早已拆除,留給後人的,只有這一點點神乎其神的傳説而已!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直門篇鑒賞

長卷內容摘要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作者介紹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下)” 東直門是運木材沙石的,也被叫做“建直門”。清朝時南方的木材常常儲存在東直門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從東直門運進北京城,因此東直門又俗稱“木門”。
張建慧主持召開市長專題會研究部署大運河商丘段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8月31日下午,商丘市長張建慧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大運河商丘段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大運河商丘段的歷史文化內涵,保護好遺址遺跡,傳承好歷史文脈,利用好寶貴遺産,講好大運河文化商丘故事。
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大運河文化主題創作實踐活動啟動 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大運河文化主題創作實踐活動8月27日在徐州啟動。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國家文化公園研究分院成立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國家文化公園研究分院近日揭牌成立。分院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依託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而設立。成立後,雙方將從人員、組織、機制等多個方面高效協同,為高標準、高品質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貢獻重要力量。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