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發佈時間: 2020-08-12 11:32:4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著名畫家阿老等專家指導創作長卷

德勝門-作用

沿內城西墻北折有北城門戶之一的德勝門。內城北墻無中門,僅辟兩座旁門。一個在西叫“德勝門”,一個在東叫“安定門”,歷來被看做北京城最重要的防禦之門。德勝門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軍隊出征往往走此門,又被人們稱為“軍門”,寓意“得勝回朝”。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德勝門篇鑒賞

德勝門古跡 -鐘鼓樓

站在德勝門上眺望東北,有鐘鼓樓,鐘樓在北,鼓樓在南。舊鼓樓始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齊政樓”,後毀於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又毀於火;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再次重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毀於雷擊後又重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後,又對鼓樓進行過多次修繕。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鼓樓以木結構為主,三重檐歇山頂上覆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通高12丈,整體坐落在一丈高的磚石臺基上。二層原有大更鼓一面小更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大鼓高2.22米,腰徑1.71米,鼓面直徑1.4米,用整張牛皮蒙制。鐘樓為全磚石結構,重檐歇山頂上覆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通高47.9米,共兩層,下部為磚石臺座。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一層四面各有一座拱門,有石階通向二層;二層四面各有一座拱門,門左右各有一石雕窗。大鐘懸挂在二層正中八角形木框架上,兩側各吊一根兩米長的撞鐘用圓木;鐘高5.4米,體厚0.27米,重63噸,是中國最重的鐘;鐘全部由響銅鑄成,聲音純厚綿長,圓潤宏亮,京城內外方圓十數裏均可聽見。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德勝門篇鑒賞

鐘鼓樓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報時中心。鼓樓裏邊原有一個銅壺滴漏,是用來計時的。明、清時期,每天兩次鳴鐘,寅時(五點)稱“亮更”,戌時(十九點)稱“定更”,每次撞擊一百零八下,俗稱“緊十八,緩十八,六遍湊成百零八”,戌時開始每個更次擊鼓,直到次日寅時,稱作“晨鐘暮鼓”。明、清兩朝報時的主要目的是給市民們發宵禁信號,皇城的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以及城區的一千多個柵欄都按鐘鼓聲啟閉。治安部隊也按鐘鼓信號盤查夜行人,對犯禁者“訪緝查驗”。清朝報時之職由清宮鑾儀衛承擔。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德勝門傳説-司槌狐仙

北京城市井中廣為流傳著鼓樓“司槌狐仙”之説。説每天敲鼓報時後,司槌官必須要把鼓槌子隨手一扔,第二天鼓槌子會自動到大鼓前的鼓架子上;如果司槌官敲鼓後,認真地把鼓槌子放在鼓前架子上,那麼第二天一定找不到鼓槌子。這種傳説,更讓古老的建築有一種神秘之感。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德勝門篇鑒賞

德勝門人文-將領于謙

德勝門還引出一位令人懷念的歷史人物,明代抗擊蒙古瓦刺軍,保衛北京城的愛國將領于謙。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蒙古瓦剌部在懷來土木堡俘獲英宗,隨即大軍壓境,兵臨北京城下。主戰派將領于謙率領軍民奮勇迎擊,大戰五日于德勝門外,斃敵一萬餘人,捍衛了首都北京。沒想到,被當作人質放回的英宗皇帝,受宦官曹吉祥、石亨等和議派讒言,竟以“策動宮廷政變”莫須有罪名,將於謙殺害。臨刑之日,“陰霾翳天,京郊婦孺,無不灑泣”。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德勝門地理 1

德勝門城樓東側,曾是“曉市市場”,還有一堆以“曉市”命名的衚同。這裡是當年重要的民間交易市場,以清晨交易得名。到上世紀80年代,這裡又成為北京假煙販賣的集中地。德勝門城樓西側,有衚同叫“冰窖口”,是當年宮裏窖藏夏季用冰的地方,如今已改成大路,這裡的徹底改造是本世紀的事情了。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德勝門地理 2

冰窖口衚同的冰廠至六十年代初期應還在使用。具體地址在冰窖口衚同與護城河之間,當時有數個長百餘米寬二三十米深約6、7米的用於存放冰塊的大坑。每當在北京寒風最凜冽的時節,冰廠工人們才開始到積水潭或太平湖取冰,有些老工人甚至已取冰數十年。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工人們在寒風中用專用工具將已凍得非常厚實的冰面切割成一米見方的冰塊,用溜槽將冰塊提到岸邊運至冰廠,再用溜槽將冰塊放至儲冰坑中碼放好,每塊冰之間都鋪有稻草相隔,隨後再用保溫之物質如稻草等將全部的冰塊厚厚蓋好,等至氣候炎熱之時,遂將存冰取出向市場供應。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德勝門篇鑒賞

五、六十年代的盛夏時節,在北京城內的副食商場,街邊小店,用天然冰塊冰鎮的啤酒、北冰洋汽水隨處可見。後因人造冰的大量使用,有數百年曆史的冰廠迅速消失。冰窖口衚同處的冰廠撤消後,遺留下的儲冰大坑。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長卷內容摘要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作者介紹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通呂運河樞紐引提近15000萬方水 持續高強度的引提水,有效地保證了沿線供水需求和主城區生態活水暢流,受益範圍輻射南通市區、通州、通州灣、海門、啟東等地。8月17日,通呂運河水利樞紐提水泵已連續運作5天。8月1日~19日,通呂泵站共運作605.6台時,提水量8377.5萬立方米。
蘇北運河劉老澗船閘全力保障糧食運輸 儘管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儲備充足,但今年受到疫情和洪澇災害影響,糧食安全問題仍然不容忽視。江蘇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産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安全是關係國運民生的壓艙石,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
京杭運河二通道海寧段烈日下搶工期大抓進度 海寧市京杭運河二通道海寧段建設工程進入搶工期大抓進度階段,工程一線的建設者們全力以赴戰高溫、鬥酷暑,為儘早實現東西大道橋工程主體施工竭力搶抓進度。項目部也開展了“高溫安全生産,防暑降溫工作”專項活動,項目部管理人員對一線作業人員進行高溫問候,將防暑降溫工作全面深入的開展,確保項目高溫季節的做到搶工期、抓進度、保品質、講安全。一個個忙碌的身影出現在火熱的施工現場中迎著高溫默默工作著……路基施工少不了局部修整的工人,黑黝黝的臉龐上挂滿了汗水,安全帽下的一條毛巾也已被汗水濕透。
徐工港機成套化港口設備助力京杭運河第一大港 此次所需設備的採購項目吸引了行業內多家公司參與,競爭激烈,徐工港機憑藉行業領先的研發技術、卓越的産品品質、優質的服務品牌力拔頭籌。發車前專業檢查作為淮海國際陸港建設的重點支撐項目、國家2019至2020年推動先行實施的鐵路專用線重點項目,徐州港順堤河作業區鐵路專用線工程自去年加速建設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行銷公司副總經理劉衛國主持發車儀式此次成套化港口設備共有新能源正面吊1台、燃油正面吊1台、叉車3台、牽引車4台,將助力徐州港順堤河作業區煤炭集裝箱運輸。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