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通州趣事”(下)

發佈時間: 2020-06-22 15:32:0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通州趣事”(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通州趣事”(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回執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通州趣事”(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通州篇鑒賞

|八里橋

通州城西橫跨在通惠河上的三券石拱橋,十分壯偉,中孔高闊,船過不必免帆,這就是拱衛京師四大橋之一的永通橋(其他三橋是豐臺的盧溝橋、昌平的朝宗橋和通州的弘仁馬駒橋)。明初,為木橋,稱“八里橋”,因東距通州舊城西門(今舊城西大街西端處)八里故名。通惠河在明前中期時通時斷,從大運河北端張家灣往北京朝陽門運送漕糧和各種貨物,主要靠車運駝馱,夜以繼日,不絕如縷,木橋不堪重負,于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改建為石拱橋,明英宗賜稱“永通橋”,取永遠通暢無阻之義。此橋既堅固又美觀,“明代通州八景”之一,長橋映月就是這裡的風景。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通州趣事”(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研討圖片

|石壩與土壩

最繁盛的碼頭是石壩碼頭和土壩碼頭,這兩個碼頭是漕運碼頭,不是民間的。在這個地方修了一個黃亭子,這個亭子是一個街亭,也就是説從此往北,土壩、石壩是不允許民用船隻靠近的,其從黃亭子往南一直到上營村,大約有一千米長,也不讓民船和商船停靠。再往下是客運碼頭,民營碼頭是在石壩碼頭的上面,這裡包括南方的一些貨物、北方的貨物都在這裡停靠,也是民間的貨運碼頭。每年農曆三月初一,第一批漕船抵達通州,戶部、工部、兵部、都察院設在通州城內各機構的官員同通州及其所領四縣的地方官員,在石壩碼頭處舉行一次盛大的祭壩活動,這就是大運河北端通州獨有的“開漕節”。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通州趣事”(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東浮橋

通州通向三河及東北方向的運河(古稱“白河”)上,原無橋,人來車往全靠擺渡,水深流急時傷亡慘重,形如天塹,運兵、運糧、運餉都不便。遼金時曾建木橋,雨季河水氾濫,木橋常被沖毀。後編船作橋渡河,又名“船橋”。通州浮橋,分裏橋、外橋,由船隻聯結,搭以木板,形成水面可以浮動的通道,船隨水勢漲落,因相連而不致衝翻衝跑,人車驢馬,百貨商客俱可通過。因橋位於州城之東,故稱“東浮橋”。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通州趣事”(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水馬驛站驛亭

浮橋左側河邊有四角攢尖帯寶頂亭子,內有記碑一通,這是北京地區唯獨設在通州運河邊上的水馬驛站驛亭,若有外國使節來北京拜見皇上,禮部官員都到此處接來送往。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通州趣事”(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通倉

明洪武元年(1368年),通州城向南擴建一倍,明永樂七年(1409年)在城中南部區域設有東、中二倉,西城垣南段外側設有西倉。為防備蒙古殘元勢力侵入長城吞佔通州西倉,在明景泰元年(1450年)于西倉周圍搶築新城,如此,通州便有舊、新兩座城池,兩城相距六七十米。後在天順間又在新城內西倉南側再設南倉,連同前面三倉統稱“通倉”,守衛北京和北陲明軍的糧餉在通倉支領,通倉成為北京及北邊安定的基礎。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通州趣事”(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香兒衚同與陳景行府

通州東門外街側香兒衚同,內住陳景行之女,後為明穆宗孝安皇后。陳景行,北京通州人,國子監監生,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陳氏入選裕王繼妃後,授其中城兵馬指揮司指揮,後改授錦衣衛副千戶,封固安伯。陳氏無子,且多病,頗受穆宗冷落。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穆宗沉湎酒色,陳氏微諫,被責令遷居別宮。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通州趣事”(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次年正月,御史詹仰庇遇醫官透露宮內情況,説皇后居處別宮,病情十分沉重,請陛下收回成命,讓皇后回到中宮(坤寧宮)調養。穆宗仍固執己見。穆宗死後,神宗繼位,尊陳皇后為“仁聖皇太后”,居慈慶宮。史載,神宗對這位非親母親也十分孝敬。神宗當太子時,每早過奉先殿(皇宮內祭祖之所),拜見過父母之後,總要到陳皇后那裏去問候一下。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七月十三日,陳皇后病故。神宗上尊謚為“孝安貞懿恭純溫惠佐天弘聖皇后”,葬昭陵。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通州趣事”(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通州趣事”(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作者介紹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通州趣事”(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推薦閱讀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東便門的角樓正在內城東南角和外城東北角的交接處,緊靠著角樓的那座單層歇山建築便是外城的東北角門,叫作“東便門”。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德州篇 德州段運河,由衛運河和南運河組成。德州段運河原為漢屯氏河,隋之永濟渠。自元至元十九年(1282)始開通州河、會運河後稱大運河。當時,臨清至天津段稱禦河,也稱衛河(因春秋時屬衛地)。至清代始稱南運河。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前言”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五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古運回望圖》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風貌的182米國畫長卷《京門九衢圖》等文化工程。
淮安首屆大運河龍舟公開賽鳴鼓開賽 23日,淮安首屆大運河龍舟公開賽在裏運河畔鳴鼓開賽。裏運河上,104支參賽隊百舸爭流,南岸上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特色商品展示為賽事增色添彩。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