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啟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標誌性工程——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建設
日前,淮安市委市政府在京舉行大運河(淮安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暨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諮詢會。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許正中,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副司長徐海軍,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陳傑,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張建雲、胡春宏等領導、專家應邀出席,一起為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出謀劃策。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出席活動並致辭。淮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毅主持活動。
活動現場
“今天很榮幸邀請到各位領導、專家和鄉賢參加大運河(淮安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暨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諮詢會,謀劃更好更快落實中央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決策部署;這也是借大家智慧,提升淮安重大工程、重大項目規劃建設水準。”蔡麗新開宗明義介紹了舉辦諮詢會的初衷,並代表淮安市委市政府,向出席諮詢會的各位領導和嘉賓表示歡迎,對大家獻計獻策表示感謝。
許正中説,作為一名淮安人,我為家鄉的發展點讚,為家鄉的成就感到自豪和驕傲。淮安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淮安大地掀起了一次次波瀾壯闊的治水高潮,淮安的治水史就是中華民族在艱難曲折中奮進的縮影。淮安建設中國水工科技館,可以讓更多的人近距離感受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從中汲取精神養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砥礪前行。這是奮發圖強、敢為人先的淮安人胸懷大局、放眼全局的具體體現,是因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正確行動。
歐曉理表示,國家發改委將根據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總體規劃和各個專項規劃,謀劃一批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標誌性工程。建議中國水工科技館充分挖掘淮安豐富的水工文化、水利遺存,彰顯水韻特色。積極探索創新館藏內容、展示方式,兼顧專業性和社會性,突出智慧展示。加大向上溝通力度,爭取納入國家、省項目庫。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將全力支援淮安,將中國水工科技館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標誌性展館。
陳傑説,規劃建設中國水工科技館,不僅是淮安的大事,也是江蘇水利事業的大事。希望淮安進一步研究展館的定位,體現水工科技、文化底蘊和治水效應。進一步研究展陳內容,統籌好傳統和現代、局部和整體、保護和傳承的關係。進一步研究展示方式,善於講好故事、做好營運和運用現代科技。江蘇省水利廳將全力支援,與淮安共同努力,將這一國字號的項目打造成淮河流域的重要水利標識,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世界一流的傳世之作。
淮安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的故鄉,是“中國運河之都”。水工文化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內容,淮安擁有中樞整合的水工文化,明清兩朝共有200多位治河官員駐節淮安,陳瑄、潘季馴、林則徐等中國歷史治水名人在淮安留下了足跡。清口水利樞紐是我國古代治河工程史上理念最先進、工程最複雜、科技含量最高、成就最大的水利樞紐;為保漕運暢通而築的洪澤湖大堤,被譽為“水上長城”,其築堤成庫規劃和直立條式防浪墻壩工程技術代表了當時世界最高水準,目前清口水利樞紐遺址和洪澤湖大堤保存完好,堪稱大運河上鮮有的活態的“水工歷史博物館”。淮安還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幹線的重要節點,本世紀初以來,淮安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全力配合實施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高水準推進白馬湖水環境治理和景觀提升等工程,確保千里水道運作安全,造福沿線百姓。古今水利工程交相輝映,共同彰顯了淮安獨特的水工文化。
近年來,淮安市聚焦“韆鞦淮揚”文化高地定位,統籌做好保護、傳承、利用文章,紮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努力將淮安打造成“遊京杭運河、覽漕運文化、看河工奇觀、賞江淮風情”的最佳目的地,全力放大“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遊品牌效應。
為進一步豐富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內涵、更好地呈現中國古代、現代、當代水利工程科學技術及其發展歷程,淮安市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品質施工、高效能利用”思路啟動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建設。目前,淮安市正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進行合作,在全國範圍內邀請10位歷史、文化、水利等方面資深專家學者,組建高級別顧問團隊,努力提升水工科技館建設品質。
研討會上,王浩、張建雲、胡春宏等院士、專家們紛紛貢獻金點子,從各自的學術領域對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國家文化公園特別是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建設提出了富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他們表示,建設中國水工科技館,有利於更全面地展示我國歷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有利於更系統呈現中國水利工程科學技術及其發展歷程,有利於更好地傳承弘揚水工文化,發展水工科技,非常有意義有價值。
蔡麗新表示,淮安將集眾人之智,採眾家之長,努力把中國水工科技館打造成充分展示中國水工歷史、水工科技、具有“世界一流、傳世之作”品質的標誌性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