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淮安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

發佈時間: 2020-06-01 09:18:37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朱成林王夢麗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千年大計。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是當前重要的時代課題。5月29日,淮安市委市政府舉行大運河(淮安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暨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諮詢會,邀請專家、院士圍繞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行深入交流,挖掘和延伸運河文化內涵,為運河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建言獻策。

淮安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是“中國運河之都”,水工文化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淮安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韆鞦淮揚”文化高地定位,統籌做好保護、傳承、利用文章,紮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努力將淮安打造成“遊京杭運河、覽漕運文化、看河工奇觀、賞江淮風情”的最佳目的地,全力放大“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遊品牌效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表示,淮安將立足生態優勢、文化稟賦、産業特色、樞紐區位,注重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紮實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努力把淮安打造成國際濕地城市、美食之都和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城市。

為進一步豐富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內涵,更好地呈現中國古代、現代、當代水利工程科學技術及其發展歷程,淮安市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品質施工、高效能利用”思路啟動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建設。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表示,國家發改委將根據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總體規劃和各個專項規劃,謀劃一批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標誌性工程。建議中國水工科技館充分挖掘淮安豐富的水工文化、水利遺存,彰顯水韻特色。積極探索創新館藏內容、展示方式,兼顧專業性和社會性,突出智慧展示。加大向上溝通力度,爭取納入國家、省項目庫。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將全力支援淮安,將中國水工科技館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標誌性展館。

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陳傑説,規劃建設中國水工科技館,不僅是淮安的大事,也是江蘇水利事業的大事。希望淮安進一步研究展館的定位,體現水工科技、文化底蘊和治水效應。進一步研究展陳內容,統籌好傳統和現代、局部和整體、保護和傳承的關係。進一步研究展示方式,善於講好故事、做好營運和運用現代科技。江蘇省水利廳將全力支援,與淮安共同努力,將這一國字號的項目打造成淮河流域的重要水利標識,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世界一流的傳世之作。

與會領導、院士和專家圍繞運河文化帶建設、國家文化公園、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建設提出了富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他們表示,建設中國水工科技館,有利於更全面地展示我國歷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有利於更系統呈現中國水利工程科學技術及其發展歷程,有利於更好地傳承弘揚水工文化,發展水工科技,非常有意義有價值。

蔡麗新表示,淮安將集眾人之智,採眾家之長,努力把中國水工科技館打造成充分展示中國水工歷史、水工科技、具有“世界一流、傳世之作”品質的標誌性展館。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許正中,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副司長徐海軍,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陳傑,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張建雲、胡春宏等領導、專家應邀出席會議。

推薦閱讀
持續推進河長制工作落實 打造優美乾淨清新運河生態環境 5月29日,副市長張文閣到南運河滄縣、運河區沿線,就河長制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調研巡查。
第70個兒童節來臨之際 運河小記者歡樂迎六一 日前,在第70個兒童節來臨之際,通運街道組織家住紫荊雅園社區、牡丹園社區、荔景園社區的“小記者”,齊聚大運河,“小記者”們在家長和工作人員的陪同、引領下,登船覽勝,暢遊大運河,用相機和紙筆,近距離感受獨具魅力的運河文化,迎接既快樂又有意義的兒童節。
淮安啟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標誌性工程——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建設 日前,淮安市委市政府在京舉行大運河(淮安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暨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諮詢會。
運河築牢思想防線 守牢廉潔底線 加強廉政警示教育,組織觀看警示教育宣傳片,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警示全鎮黨員幹部引以為戒,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恪守黨的宗旨。特別是抓好黨員幹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建設,切實糾正解決部分黨員幹部學習不深入、工作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廉潔自律意識不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結合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以及“四風”問題專項治理活動,堅持不懈加強作風建設,嚴格遵守黨的紀律,突出作風整治工作,推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