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本月開館

發佈時間: 2020-04-14 09:56:51 | 來源: 揚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4月7日,從有關方面了解到,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預計將在本月正式開館。這座展示館位於桑園路,共分三層,用古今結合的方式,講述著揚州作為“運河原點、海絲樞紐”的千古傳奇。

學歷史

揚州歷史地位獨特

揚州城,地理位置獨特,長江和大運河在此交匯,海絲與陸絲在此牽手。從空間上講,大運河聯繫著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長時間成為“東方世界主要國際交通路線”。從時間上論,唐、宋、元、明歷代,大運河都是海上絲綢之路商旅貨物運往中原,抵達各地的最便捷通道。

展示館對揚州最早的海外交通進行了溯源。揚州籍其在大運河沿線城市中的位置,和大運河在全國交通中的作用,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和東方著名港口,在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長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想像,當年在揚州的港口上,多少運送著中國絲綢、瓷器的貨船,在這裡揚帆進江入海,又有多少來自國外的香料、珠寶,從揚州上岸,運送到全國各地。大運河和海絲文化,在揚州交融匯聚。

漲知識

揚州自古為造船重鎮

作為江河交匯的城市,揚州自古就是一座造船業發達的城市,展示館完整地展示了揚州古代造船的歷史。

1979年在神居山挖掘的一號墓中,有著漢代最高等級的“黃腸題湊”,在部分木槨上發現了一些漆書和鑿刻的文字,從中發現“廣陵船官材板廣”“廣二尺二寸,長丈四口一板”等字樣,這就證明了在西漢時期,揚州就設有官辦的造船工場。從江都王劉非墓出土的波斯銀器和鑄銅鎏金亞洲象、亞洲犀等,不難看出當時的揚州,已與東南亞地區實現了海上交通。

到了唐代,根據西安發現的《唐遜墓誌》中記載:“美于造舟”的唐遜,在唐太宗李世民時代,曾擔任“揚州道造船大使”,為唐軍渡海討伐高麗督造過大批戰船,可見當時的揚州造船業,已經具備打造出海船隻的能力。中晩唐朝時代的揚州,歷史地位達到頂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都市。

展示館內展示著眾多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揚州的國際友人的故事。他們中有來自義大利的馬可·波羅,還有前來傳教的鄂多立克,當然還有揚州人熟知的普哈丁。一條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起他們與揚州的關聯,他們與揚州交往的足跡,讓揚州這座城市在世界交流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玩遊戲

駕船出海乘風破浪

展示館有著先進的展示手段,讓人在一場聲光電的遊覽中,充分領略大運河、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

在展廳一樓,就會看到一塊巨大的顯示屏,不斷滾動播放著揚州的文化紀錄片,整塊顯示屏被分為七塊,錯落開來,如同船上的風帆。在二樓展廳的一面墻上,有一幅元代的揚州繁盛圖圖卷,畫上的揚州市民枕河而居,小船在運河中晃悠,小販在街邊上叫賣。

此外,展示館還有很多互動的項目。比如在電腦螢幕前,撥動手柄,就能“開”出一條運河來,或北向淮安,或東向如皋。還有一個模擬出海的遊戲,觀眾們可以化身“水手”,掌握著船舵,在大海上航行,但要避開冰山、浮桶這樣的障礙物。

推薦閱讀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在揚州三灣拔地而起 揚州,三灣公園,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鋼結構主體已經施工到第二層。圍擋外,紅色和黃色的吊機旋轉忙碌;圍擋內,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
四川建設者在蘇伊士運河上建一座轉體橋 四川省鐵投集團供圖●轉動、鎖緊裝置等大橋核心設備,現已全面復工復産,正在國內進行最後的組裝調試●剩餘第二批7000余噸鋼結構已完成裝運準備,待埃及疫情穩定後即可集港發運遠渡重洋記者4月11日從四川省鐵投集團獲悉,“中國造”埃及蘇伊士運河大橋項目新橋主墩基礎上部構造第一批鋼結構安裝完成近半,上部構造即將初具雛形。轉動、鎖緊裝置等大橋核心設備,在前期受到國內疫情的一定影響,現已全面復工復産,項目部通過增加資源投入、優化生産計劃,正在國內進行最後的組裝調試。埃及蘇伊士運河大橋項目由四川省鐵投集團旗下四川路橋集團和成都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聯合體EPC總承包,是一座轉體橋。
山東著力打造黃河大運河等沿線森林城市帶 為加快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增加城鄉生態綠量,滿足廣大居民群眾“推窗見綠、出門進林”的願望,《方案》明確提出持續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山東省森林城市、山東省森林鄉鎮和山東省森林村居創建工作,並確定了具體創建目標和政策保障措施。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張全健:近年來,我省持續深入開展國家和省級森林城市、森林鄉鎮、森林村居“四級聯創”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記者:我省近幾年開展森林城市、森林鄉鎮、森林村居創建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城鄉綠化美化水準不斷提升,請問在“四級聯創”方面下一步重點開展哪些工作。
臨風讀雨,看天賞雲 去揚州看運河三灣 這廂運河“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而熱情的揚州人,偏要運河曲折迂迴,盤桓逗留,“水兒喲你慢些走,慢些走”。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