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嘉興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嘉興篇鑒賞
過盛澤即嘉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與7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和春秋以來開的運河有著密切關係。京杭大運河自西北而至,在此折向西南去杭州。春秋時這裡曾名“檇李”。檇李是李子一種,皮色鮮紅,肉多漿汁,其味甜美,嘉興地區特産。
圖為《重遊運河圖》——嘉興篇
嘉興在全吳之壤最腴沃,史有“嘉禾穰,江淮為之康;嘉禾欠,江準為之儉”的諺語。在嘉興的湖泊中最大的是鴛鴦湖,以東西兩湖相麗而名,在城南門外,也稱南湖,與杭州西湖、紹興東湖並稱浙江三大名湖,明代時佔地120余頃,多河所匯,與大運河通。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城市——嘉興
名勝 煙雨樓
在湖濱岸上,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在晉天福五年(940年)前後建有一座煙雨樓,作為登眺之所,取唐代聞名詩人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意思而名,名曰“煙雨樓”。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嘉興名勝古跡——煙雨樓
故事一 嘉興三塔的由來
大運河在嘉興城西折流至白龍潭,傳説以潭中有白龍之穴故名。唐人以為這裡有白龍作怪,危害一方,在岸上建造寶塔,企圖請來力大無窮的佛法來鎮住白龍,使潭面風平浪靜,不使居民和運船受到傷害,因此這潭又稱“三塔灣”。一座塔尚不足以鎮住白龍,就建三座,而且佈局呈等腰三角形,象徵古代傳説中的三角靈獸。以佛法與靈獸相結合上去制服白龍。三座塔均為八角七級密檐式磚塔,不是可登臨的樓閣式塔,表示專門用以鎮龍,用顯嚴肅神秘。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嘉興三塔
三塔前有三根巨大石柱,叫“石敢當”。塔建之後並未使風浪減弱,除在岸邊砌石防浪以外,還栽置石敢當,以禁壓不祥,所當無敵。後來在縴夫拽繩時常常蹭勒石柱,年深日久,竟將石柱勒出道道深痕,人們就俗稱其為“纖柱石”。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谷建華個人簡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2001年春,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為續接千年大運河歷史文脈,傳承5000年泱泱大國的厚重文化,在國家相關領導支援下,激發了董事長谷建華先生對歷史文化挖掘和保護的責任感,以特有的文化大發展的戰略眼光組織數十名專家學者,發起了徒步大運河兩岸實地考察,收集素材,開始了創作《古運回望圖》的浩大文化工程。
歷時5年之久,于2005年末由董事長谷建華擔任策劃,眾多知名藝術家共同參與完成了歷史長卷《古運回望圖》。
全卷長210米,高0.83米,用中國畫獨特的散點透視手法與現代水墨技法融為一體,完美地將漕運鼎盛時期京杭大運河的風貌躍然紙上,展現世人。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歷史橫切面的真實的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