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全面定調

發佈時間: 2019-12-09 11:13:29 | 來源: 北京商報 | 作者: 盧揚 鄭蕊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2月5日,《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正式發佈,文件明確了至2025年、2035年和2050年三個階段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中長期目標,並通過構建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格局、抓好文化遺産保護、開展沿線環境整治、推進河道水系治理、梳理運河歷史文脈、推進文化項目建設、提升旅遊休閒功能、促進跨域交流合作、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為北京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定調。

關鍵詞1:旅遊

推出大運河旅遊品牌

在業內人士看來,大運河文化帶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價值均與河道密不可分,也正是因為這條河道,讓大運河一度展現出輝煌的生命力。而此次《規劃》和《行動計劃》中,開發重點遊船通航河道也是重點領域之一,包括提升南長河旅遊品質,確保通惠河部分河段、潮白河部分河段、北運河通州段實現遊船通航,以遊船線路串聯展示大運河文化生態價值。

今年10月3日,京杭大運河(通州城市段)正式開通旅遊航運,途經通州奧體公園、運河文化廣場、大運河森林公園、運河商務區,可飽覽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旖旎風光。北京市發改委二級巡視員王穎捷介紹説,已率先通航的北運河北關閘至甘棠閘段全長11.4公里,其餘29公里將於2021年6月前實現通航。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認為,遊船通航對大運河的文化保護傳承有重要意義,“首先,只有達到能夠有遊船通航的標準,大運河的水系才算真正貫通,尤其是北京段的大運河水系才算真正貫通。所以通航意味著硬體環境的改善。其次,遊船可以增加遊客更多的體驗和參與感,對於傳播弘揚大運河文化有非常直接的積極作用”。

對於大運河的旅遊開發潛力,此次規劃提出要挖掘旅遊休閒資源,打造大運河旅遊精品,依託大運河文化內涵,豐富旅遊內容,提升服務品質,推出大運河旅遊品牌,提高大運河文化旅遊的影響力。

關鍵詞2:文化

保護和整治重要點段歷史風貌

按照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北京近年來在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功能建設的路上不斷前行,大運河文化帶也是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支點。

為了更好地支撐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進一步彰顯大運河文化帶承載的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截至目前,相關政府部門已歷時兩年多完成了萬壽寺周邊騰退搬遷,下一步將加強萬壽寺保護修繕,全面對社會開放,更好展現古都文化風采;此外,南鑼鼓巷雨兒衚同修繕整治提升任務基本完成,衚同肌理和歷史風貌得到有效保護,重新恢復了四合院的傳統規制格局,院落房屋修舊如舊,彰顯出四合院的京味文化魅力;而在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方面,還將發揮各類學術團體、研究機構的作用,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大運河文化價值更加彰顯,大運河文化品牌逐步樹立。

據《規劃》及《行動計劃》顯示,大運河文化帶將全面保護大運河沿線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實施重要點段歷史風貌保護和整治。講好大運河歷史文化故事,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歷史文化精髓,增強大運河文化的社會認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持續優化沿線公共文化設施佈局,滿足市民不斷提升的文化需求。

據北京市文旅局副局長王粵透露,市文旅局也正積極為大運河文化帶作品搭建演出平臺,推動與大運河文化帶相關的主題劇目優先進入展演活動。其中在2019年6月,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臺推出“一城三帶舞臺藝術作品展演”板塊,公開徵集與大運河文化帶相關的主題劇目,有北京交響樂團策劃創排的交響樂《京杭大運河》、北京物資學院原創舞劇《運》等劇目參演。下一步,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將創造更多機會,鼓勵這些作品多演出、常演出,全面展示與大運河主題相關的舞臺藝術創作成果。

與此同時,大運河沿線的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加快建設,截至今年9月底,實驗區文化企業註冊數達到3.48萬家,引進了央視頻等一批重點文化企業落戶,今年1-9月,實驗區規模以上文化産業單位收入佔全市文化産業收入的比重達到9.4%,輻射帶動了沿線文化産業發展,創新文化持續煥發生機。

關鍵詞3:生態

塑造運河生態景觀

此次《規劃》及《行動計劃》對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提出了“四個運河”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塑造運河生態景觀,建設美麗運河”,並提出改善大運河生態環境,全面提升大運河水系水質,實現沿線污水全處理,河道水體全面還清,水環境監測全覆蓋,水生態環境根本性改善。構建大運河生態文化景觀廊道,根據不同河段景觀特色,系統綠化大運河兩岸,增彩延綠,提高重要河段和節點景觀水準,營造步道、文道、綠道融合連通的文化景觀廊道。

據悉,為了增強民生福祉,近年來北京市相關政府部門圍繞改善水環境品質,提升兩岸景觀進行諸多佈局。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名傑表示,現階段大運河生態環境整治取得明顯進展。“北運河通州段11.4公里遊船通航完成第一階段目標,北運河河道治理、兩岸景觀提升等工作順利推進。對大運河有水段實現監測全覆蓋,2017年以來,全面監測大運河文化帶涉及的26個斷面,並完成沿線污染溯源工作,北京段大運河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下一步,北京市水務局將持續推進溫榆河綜合治理工程和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工作,確保城市副中心防洪安全,改善城市副中心水生態環境,併為實現北運河(通州段)全線遊船通航奠定基礎。同時,推動通州區加快通惠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建設工作,推動朝陽區、通州區等加快實施蕭太后河綜合治理及景觀提升工程、壩河綜合治理及景觀提升工程、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等河道整治項目。此外,還會加快編制潮白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規劃,推動潮白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建設工作,並加快北運河甘棠及榆林莊船閘的建設工作。”北京市水務局規劃科技處副處長朱銘捷如是説。

關鍵詞4:協同

加快京津冀聯動效應

現階段,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也在實現京津冀聯動效應。過去數年間,在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方面,京津冀三省市聯合組織推出了“京津冀運河文化展”,簽訂了《北運河開發建設合作框架協議》,為攜手開展北運河綜合治理、推動北運河遊船通航創造條件。

此次《規劃》及《行動計劃》指出,將依託大運河沿線省市歷史文脈一體的優勢,擴大沿線省市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積極爭取國家支援,與天津、河北共同挖掘北運河歷史文化,按照統一標準,加強大運河水環境保護,整體塑造大運河沿線風貌,推動實現遊船通航。

王穎捷表示,“全國各省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作法,我們要齊心協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進一步擦亮國家文化符號”。盧揚鄭蕊

推薦閱讀
中辦、國辦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 王佔山攝《方案》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以長城、大運河、長征沿線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清晰、影響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為主幹,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促進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積極拓展思路、創新方法、完善機制,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設任務,使長城、大運河、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局面初步形成,權責明確、運營高效、監督規範的管理模式初具雛形,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成果經驗,為全面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造良好條件。中新社北京12月5日電7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要堅持保護優先、強化傳承,文化引領、彰顯特色,總體設計、統籌規劃,積極穩妥、改革創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整體佈局、稟賦差異及周邊人居環境、自然條件、配套設施等情況,重點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4類主體功能區。
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全面定調 講好大運河歷史文化故事,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歷史文化精髓,增強大運河文化的社會認同。而在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方面,還將發揮各類學術團體、研究機構的作用,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大運河文化價值更加彰顯,大運河文化品牌逐步樹立。關鍵詞1:旅遊推出大運河旅遊品牌在業內人士看來,大運河文化帶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價值均與河道密不可分,也正是因為這條河道,讓大運河一度展現出輝煌的生命力。
江蘇召開大運河規劃編制工作會對接中央部署 省文化和旅遊廳將規劃內容與廳重點工作、政策措施緊密結合,確定規劃基本思路、內容框架、重點工程、重大項目等核心內容。從貫徹落實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國家戰略的高度,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為遵循,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編制一部引領大運河江蘇段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走在前列的高品質規劃。踐行“文化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理念,聚焦打造楚漢文化高地、淮揚文化高地、吳越文化高地、金陵文化高地,充分利用大運河江蘇段文化和旅遊資源,挖掘內涵,打造IP,塑造文化精神,展示旅遊價值。
杭州活化大運河遺産:守精神密碼 當薪火傳人 寫開發範式 江南北國脈相牽,大河頭尾是家川。杭州是中國大運河的南起點,大運河奠定了其城市格局,繁榮了城市經濟,豐富了城市文化。在國家提出打造大運河文化帶背景下,杭州如何活化這條千年文脈?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