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以文化為引領,國家政策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明確目標方向

發佈時間: 2019-09-29 10:01:4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時間:2019年5月10日嘉賓:《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編制起草小組副組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

中國網: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近3200公里。2014年,大運河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作為中國大地上一度最繁忙的黃金水道,大運河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至今在防洪排澇、輸水供水、內河航運、生態景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方向、目標和任務,涉及京津冀等8個省(市),規劃期至2035年。該《規劃綱要》出臺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有哪些突出亮點?對於促進城鄉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有什麼主要影響?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編制起草小組副組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接受中國網專訪。中國網記者楊楠攝影

吳曉華:這部規劃出臺的背景或者説它的時代背景,也非常鮮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就是要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大運河文化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他強調要深入挖掘好、傳承好、保護好、利用好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大運河是沿線各個省市共同的責任。所以總書記做了這一系列重要批示,就為我們編制好這個規劃指明瞭方向,提供了一個基本的遵循。為了落實好總書記這個指示,所以我們出臺了這部專門的規劃。另一個時代背景, 2014年6月,大運河成功申遺。成功申遺之後,沿線人民就有強烈的共同的訴求,就是如何在現在的基礎上,把大運河建設得更加美好。為了解決好這些問題,也迫切需要一部專門的規劃來解決這些問題,引導沿線更好地傳承、利用、保護好大運河這個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所以掌握了這兩個鮮明的時代特徵,也有利於我們理解大運河文化這個規劃本身文本的內容。

吳曉華:為了落實好總書記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為了回應好社會關切。國家發改委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應該説這部規劃的出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它的意義首先體現在第一個方面有利於我們繼承和發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家都知道,大運河是一個流動的文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勤勞的集中體現。把這條文化帶建設好,就猶如大大增強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下一代人,在我們今後的繼承中作用。對當代精神的發揮也能産生一個重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個有利於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大運河途徑8個省(市),這8個省(市)涉及到南北方、東中西地區,南方和北方,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大運河通過這條流動的文化帶把這個串起來,串珠成鏈,串線成面。這樣一個整體的規劃能促進我國南北方的協調,東中部的協調。

第三個,有利於加強中華文化對外的交流與合作。大家都知道,大運河文化,一個是中外交流的前沿地帶。這麼多年來,沿線人民也一直在做這方面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是我們民心相通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後,有利於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要落實到具體的載體上去,如果我們把大運河這條文化,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亮麗名片擦亮,大家的文化自信感就油然而生。

吳曉華:規劃的亮點值得我們關注的有這幾個亮點。第一個,這是我們國家第一部以文化引領為主導的區域發展規劃。我們這麼多年來,出臺了一系列的區域發展規劃,但是這是一部唯一的一個以文化引領,或者為主線的區域發展規劃。所以這部規劃在所有同類的規劃裏面最鮮明的個性,或者亮點也是最鮮明的亮點。

第二個,這個規劃體現了保護優先的思想。從這個名字大家能看出來,我們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這樣一個規劃來看的。先保護好,再能談得上傳承利用,才能談得上建設開放,才能談得上協調發展。所以這個也是大家需要關注的,我們這個《規劃》的一個亮點。

第三個亮點,這個《規劃》的統籌思想很明顯。因為大家知道,大運河首先是個具體的文化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也是個巨大的社會經濟生態系統,它涉及到文化要素眾多,涉及到的區域大,8個省市,這是省級層面的,地級市層面更多。所以很多重要部門。這一系列需要統籌來協調。這個《規劃》站在更高層面上,把所有的力量做了一個統籌部署,明確了各個地方,各個部門,在這個《規劃》實施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個亮點,大運河體現了協調發展的思想,我們把大運河各項建設任務,都做了合理的規劃、分工、佈置,包括文化的,包括水系治理,包括交通體系的配套建設,包括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包括制度創新,這一系列重要的任務安排,在《規劃》裏面得到了很好的謀篇佈局安排。

《規劃》還有一個亮點,體現了古為今用,傳承利用的特點。它要把大運河這個古老的文化活起來,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賦予時代新的內涵。所以這次這個《規劃》也把古老的文化煥發出新時代的生機和活力,這也是這個《規劃》值得大家關注的一個鮮明的特點。大運河亮點體現了古為今用的發展訴求。

吳曉華:首先,它就能促進我國南北方的協調,這幾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南北發展的不平衡。南部快,北部慢。南部在中國經濟的比重上升,北部的比重在下降。所以我們現在出臺這個《規劃》,對協調好南北方的關係,平衡南北方的發展會産生一個重大的作用。

第二個,它促進東中結合。大運河8個省(市),6個在東部,2個在中部。現在中部沿海的發達地區急需要往中西部推進,梯度轉移。第一站就遇到了中部地區。所以這部《規劃》的出臺,也大大促進了東中結合。這對今後發展來説,對區域協調發展來説,産生的意義也是非同尋常的。因為我們把安徽和河南兩個中部省市,依靠東部的力量,儘快把它傳導過來,帶動起來。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就能大大加快。

第三個,有利於整個國家層面上的部門協作,央地平衡,央地關係的平衡。大運河文化中央層面要出力、出人,地方更要有共同的責任,要守護有責。怎麼協調好央地關係?這也是我們這麼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一個長期性的問題。這次大運河文化規劃,努力想解決好央地關係,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所以對我國區域經濟,城鄉協調發展來説,能産生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通過文化這個魂來牽引帶動各方面的力量。  

中國網: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文化引領為主導的區域發展規劃,《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文化保護為核心,針對現存問題,對運河的文化、水利、生態、旅遊等方面做了具體規劃,對於未來增強大運河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大運河是具有2500多年曆史的活態遺産,溝通融匯了地域文化、水利文化、漕運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等文化形態。文化遺産類型多樣,沿線8省(市)的物質文化遺産超過1200項,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各類遺産遺存共計85處,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450余項,世界自然遺産1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2處,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富集的區域。面對運河文化遺産保護難度大、傳承活力不足等問題,如何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如何通過文化旅遊帶動運河沿線地區高品質發展?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接受中國網專訪。中國網記者楊楠攝影

范周:這樣大的一個遺産保護,其實它的壓力是很大的。各地的情況也是千差萬別。如何保護好有以下這樣幾個方面:首先一個有一種繼往開來的思想。大運河的形成不是完全人工的,它是在原來沿線的這些已有的溝河渠的基礎上,通過統一的梳理,最後形成了這條運河,而且每一個朝代的變化都不一樣。所以既往就是要對大運河這些歷史摸清,文化要搞清。開來,就是未來的發展,這些歷史遺存,按照世界遺産保護組織的定義,不可再生,要有原真性。所以對它的保護要嚴格地按照世界遺産的要求來進行。

第二個在這些遺産的保護過程當中,一定要摸清家底。我們到底有多少這些資源,而且這些資源的分佈情況怎麼樣。比方説,我們現在看到的運河是有水的,但是從山東濟寧以北運河裏頭沒有水,沒有水運河這個河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有的變成了放馬場,有的變成了曬谷場,有的就變成了公路了。在隋唐運河,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河南這一段,有很多的運河已經是在城市的下面,頂上是建築。還有的運河在高速公路下面。也就説運河的這個概念沿途的這種錯綜複雜的情況,我們要有一個準確的認識。而且剛才我講1200多個運河沿線的這些遺産點、文物,這是已經挖掘的,還有些沒有挖掘的。有些因為運河而誕生的城市,因為運河改道而消亡的城市,它的這些歷史文化遺産,今天要對它重新的挖掘和整理。所以這個工作量是很大。而沿線如果想要做好這個開發,你就要對水務情況、河道情況、周邊的經濟社會情況、遺産保護情況,要統統地把這個家底搞清楚。

第三點,如果想搞好這方面的遺産保護,必須要立法。美國,包括歐洲的一些運河,之所以做到像今天我們看到這樣,它的法律是走在前面的。我們現在也看到了,沿途的各個省也都在進行立法工作的準備,天津、北京、山東、江蘇,這已經開始做立法前期的準備了。因為當地省級人民政府是可以立法的。所以這是我們覺得在保護當中不能缺少的一個方面。

最後一條,在保護當中一定要注意,這個保護最重要呈現的是活化的東西。比方説我們現在在這次《綱要》當中提到,運河裏要有水。然後在有水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地方要通航,還要考慮到兩岸的景觀。剛才我説了運河南北之間水的這種情況差異很大。所以活化起來的困難也很多的。把它做好了,確實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對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把運河活化當中,那些好的歷史文化傳承的記憶,一些食品,一些風俗等等各種各樣一些文化資源,都把它活化起來。所以這點對運河文化保護是非常重要的。

范周:在運河的文化傳播當中,旅遊是一個重要的載體。在旅遊的載體當中,隨著今天文旅融合,它的表現形態也開始發生變化。我們把這種變化,今天把它歸結成一句話叫做全域旅遊。所謂全域旅遊,就是要把這種旅遊的概念,旅遊的表現形態,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方説,運河當中現在百分之七、八十是農業地區,運河和農業之間的旅遊關係是什麼呢?我這次去看了一片花海,當地搞了這樣一片花海和人們的觀光,和很多新人的拍攝婚紗,和老百姓的節日,週末的休閒獨家結合在一起。然後這些花到時候該收的時候,那些菜籽,還有很多經濟價值,就體現出來。所以我就看到了和農業發展,和農業觀光,這個是結合地非常密切。

第二個,我們這次在常州、杭州、蘇州,都看到了一些老舊廠房,它有特殊的工業遺存的保護價值。所以這些城市現在開始進行老舊廠房的工業園區改造。而且有很多的工業園區改造成了博物館,還有很多的工業園區變成了當地的市民中心、休閒中心、體育中心,所以這些老舊廠房的改造,也是運河旁邊,把旅遊和工業遺存進行了結合。

還有的地方沿著運河兩側,修建了大量的體育健身設施,老百姓的慢行步道,老百姓一些健身的活動中心。所以他對這個城市的景觀發展,跟老百姓的市民生活息息相關。除此以外,還有一條,在運河兩側,現在都進行了大量的文化創意設計。一些非常好的小吃再包裝,非常好的一些民間食品再提升和當地的旅遊,和遊購娛都能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還包括一個資訊化消費,太重要了。所以運河沿線很多地方,通過資訊化消費,通過手機各種各樣的網路消費,通過各種各樣的電商消費,使得它的消費形式和娛樂、休閒的形式變成了各種各樣新的表現形式。

最後一條,當地的旅遊發展還帶動了城市形象的提升。當然,現在我們這次《綱要》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要把那些同質化的東西進一步區別開。

中國網:大運河貫通南北、聯通古今、蘊含著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但沿線遺産活態傳承載體和傳播渠道有限,使得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明顯不足。在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繁榮的今天,如何深入挖掘運河文化,講好大運河故事?

范周:全世界有48個國家有運河。運河全世界有500多條。運河沿線全世界的城鎮有3000多個。我們一旦觸摸到中國運河的時候,就想別的國家運河怎麼做的。所以我們結合別的國家運河保護,結合中國運河的實際情況,這幾點要注意。第一個,要搞好學術研究。運河最早古代開掘的時候是有交通功能、運輸功能,今天有的運輸功能還有,但是已經弱化了,觀光的功能很強大了。所以學術研究就是要讓運河文化的不同特性,要把它給挖掘出來,整理出來,而且要把它不同的差異性找到。

北方的運河和南方的運河,我們在研究當中就發現,國家的政治中心在哪,運河的指向就在哪。所以我們説在隋煬帝的時候,運河中心的城市都朝著洛陽走,隋唐政治中心在洛陽、咸陽這一帶。等到中國的政治中心向北方轉移的時候,運河就開始取直,然後就開始向北方轉移。最後當明代把自己的首都定在北京的時候,所以整個運河的中心也就到了北京。到了北京以後,運河沿線最多的時候在明清兩代一共有15萬軍人在把守著運河所有的關口。為什麼?它是國家的經濟命運,由運河運來所有的漕糧,運河所運來的所有的銀兩,白銀,還有運河所運來的布匹、茶葉等等,佔了當時經濟的80%-90%。政權的穩定需要靠這個經濟大動脈。它不僅僅有經濟上的功能,它有強烈的軍事功能。所有國家的大動脈,到處都是和運河相連的,一旦有軍事變化,軍隊馬上就過去,那個時候的高速運轉就是靠運河。學術研究之後才知道,運河文化會帶來那麼多的漕運文化、水工文化,還有當時的中國政治變遷文化,由於運河而帶來的一系列的城鎮建設,這些文化都需要研究。這是講好故事的一個前提。

研究了文化之後,你就要考慮到怎麼樣把這些文化傳播出去。所以如何用網路,用新媒體,用移動新媒體,用各種各樣我們今天能夠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傳播,這是搞好運河故事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第三個,就是品牌推廣。運河當中的一些品牌活動,一些龍舟活動,一些各種各樣的美食節活動,特別是一些民俗的文化活動,還包括一些論壇活動,這些都是一些品牌活動。全世界有很多運河的大型活動。中國這幾年有一個運河申報的牽頭組織是揚州,它叫WCCO,是運河城市聯盟秘書處。這個組織這些年來,就連續搞了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已經成了一個品牌了。我們沿線的很多城市都在打造這個事情,都在琢磨這個事情。很多地方都拿出他們的活動方案,特別是我們這次《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以後,大家都有這個熱情。

講好運河故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運河故事,也是講好自己所在家鄉的故事。講好運河故事,也是講好中國人當代中國夢的故事。所以我覺得這一條也是我們要把它給挖掘好,從品牌推廣的角度來做這個事情。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要考慮到如何去創新式地講。用一些人民群眾、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包括現在我們的網際網路上很多新業態,而且人人現在都是自媒體的生産者,人人都可以通過他的個人所看所思所想,讓這個全媒體時代,都能夠每一個人彰顯出他的傳播形式和傳播

當然,講好中國運河文化故事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它和世界之間交往當中這樣一些共同性和最大公約數。

總書記在講到我們人類今天面臨許多問題的時候,他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運河上也是一脈相承的。我們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是又有共同的一些運河文化蘊含其中的。所以在這一點上,也可以向其他的國家進行借鑒。(本期人員——責編/文字/採訪:裴希婷;攝像:常智博;攝影:楊楠;後期:張文泉裴希婷;主編:鄭海濱)‍

推薦閱讀
京津冀聯袂打造話劇《運河1935》 該劇以“大運河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系列作品為依託,選取了更容易引起關注共鳴的1935年為時間起點,講述了通州運河兒女在面臨中華民族危難、華北危急的特殊時刻,憑著樸素的愛國情懷、天然的正義感和正統的道德價值觀選擇抗日的故事。集結京津冀三地優質文化演藝創作資源、講述大運河故事的話劇《運河1935》將於12月20日在首都劇場首演,隨後還將在大運河沿線多個城市進行巡演。”(記者牛春梅)。
北京市水務局黨組調研北運河流域綜合治理並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擴大)研討會 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的題目是領會和把握會議精神的參照,“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規定了方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表明瞭發展目標。《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同樣適用於北京流域治理,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融會貫通,全面抓好落實。要緊緊圍繞“安全、潔凈、生態、優美、為民”五大發展目標不懈努力,積極踐行“轉觀念、抓統籌、補短板、強監管、惠民生”的工作思路,通過轉觀念、抓統籌實現頂層設計,真正落實新時期治水方針和四定要求,推動首都水務工作高品質發展。
弘揚運河文化 傳承棹歌之美 大運河閱讀接力活動自北京通州起,在大運河沿岸各個城市傳遞,一城一站舉辦閱讀活動,在每一站都留下了當地活動的印跡,號召社會公眾將閱讀和行走相結合,在行走中閱讀運河歷史,在閱讀中傳承運河文化。此次活動期間,代表們還參觀了位於嘉興王店鎮清初著名的藏書家朱彝尊的故居曝書亭,參觀了嘉興市圖書館,嘉興市圖書館王店鎮分館、高照街道分館、王江涇鎮分館等閱讀空間,以及月河歷史文化街區、三塔遺址、長虹橋等嘉興的大運河歷史文化遺存,進一步感受了嘉興的藏書文化、全民閱讀開展情況和大運河保護情況。最後,活動在嘉興市圖書館館長沈紅梅和大運河閱讀接力活動項目負責人張曉楠交接大運河閱讀接力長卷中落下帷幕,為2019年大運河閱讀接力活動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同時也開啟了大運河沿岸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用的新篇章。
鎮江大運河,演繹江河交匯“城市傳奇” 1980年,被譽為“江南第一閘”的諫壁船閘建成啟用,成為蘇南運河又一重要入江口門,大運河水上航運功能前所未有得到充分發揮。鎮江這座歷史上著名的水運樞紐城市、對外通商口岸和商埠城市,由此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列,迅速發展成為現代化的港口工貿城市、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反映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等工作,弘揚鎮江市在大運河重點建設區建設上取得的歷史文化、生態文明和經濟發展等方面成就,作為首屆中國·鎮江大運河文化月的主要活動之一,鎮江報業傳媒集團“行走運河”大型全媒體行動近日正式啟動。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