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光明論壇】
作者:呂文利、李讚(分別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四次“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在當前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但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我們要堅定戰略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勇於擔當作為,開創共建“一帶一路”更加光明的未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對共建“一帶一路”路徑與前景作出的客觀判斷,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一直以來,中國視東盟為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和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地區。走過第一個蓬勃十年,奮進在第二個金色十年,共建“一帶一路”在東盟不斷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成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通過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規則標準的“軟聯通”和人民之間的“心聯通”,中國與東盟國家實現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一系列標誌性工程建成投用,一系列“小而美”的民生項目落地生根,有效推動了各自的現代化進程和區域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
基礎設施“硬聯通”是中國與東盟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方向。中老鐵路連接中國昆明與寮國萬象,全長1035公里,是中老兩國互利合作的旗艦項目,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寮國“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戰略對接的重要項目。中老鐵路開通3年來,累計發送旅客超4300萬人次;運輸貨物超4800萬噸,其中跨境貨物超1115萬噸;自2023年4月13日開行跨境旅客列車以來,已累計運送跨境旅客近40萬人次。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中老鐵路與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加速對接,跨境貨物運輸已輻射至寮國、泰國、越南等19個國家和地區,在促進中國與東盟經濟交融、文化交流、區域共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今這條內外聯動、便捷高效的國際“黃金大通道”已經成為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動例證、合作樣板。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包括中老鐵路在內的多個“硬聯通”項目推動了中國與東盟形成“陸海天網”四位一體的互聯互通格局,同時又為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軟聯通”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
規則標準“軟聯通”是中國與東盟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2020年,歷經8年談判,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紐西蘭共15個亞太國家正式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標誌著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2024年11月,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結束後,中國與東盟達成各自締約實踐中最高水準的標準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式章節,雙方在標準和規則領域的互融互通進一步加深,這為雙方提升産品和服務的互通性、促進區域內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打下了基礎,也標誌著中國與東盟互利共贏步入了新階段。如果互聯互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那麼政策、規則、標準的“軟聯通”則是促進互聯互通的橋梁紐帶,這些“軟聯通”提升了區域經濟的競爭力,也為中國-東盟深化“硬聯通”和産業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人民之間的“心聯通”是中國與東盟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基礎。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在教育、醫療、文旅等領域,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建設實施了一系列“小而美”的項目,增進了人民之間的交流和友誼,凝聚了雙方深化合作的共識。相關調查結果顯示,2024年首次有超過半數(50.5%)的東南亞民眾將中國而非美國視為優先的戰略夥伴。在教育領域,雙方通過互派留學生、教師交流、聯合科研等方式,提升教育合作水準。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中國與東盟雙向留學人數超過17.5萬人。在東盟國家,“中文+職業技能”教育逐漸成為技能人才培養的主流方式,一座座由中國援建的院校陸續移交投用,魯班工坊、現代工匠學院等項目持續受到歡迎。在醫療領域,中國與東盟成立醫院合作聯盟,在健康政策合作、防範重大傳染病、慢性非傳染病預防、學術技術交流、傳統醫學5個方面發出合作倡議。中國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心聯通”是雙方最基礎、最堅實、最持久的互聯互通,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為“硬聯通”與“軟聯通”提供了民意基礎,也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支撐。
機遇與挑戰並存,中國與東盟國家對和平的執著追求、對發展的強烈渴望、對維護地區穩定的務實行動仍然是共建“一帶一路”最大的機遇。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勇於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中國-東盟共建“一帶一路”的未來將更加光明。
《光明日報》(2024年12月16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