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理論學術動態導讀】共建“一帶一路”須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相結合

2024-12-06 09:26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共建“一帶一路”、新質生産力發展、全面深化改革、文化強國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萬喆:共建“一帶一路”須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相結合】

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高端智庫特約研究員,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指出,當前全球政經形勢變亂交織,共建“一帶一路”進入機遇和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要贏得戰略主動,必須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相結合。做好政府主導、市場搭臺、企業為主角的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更加精細化、優質化地選擇合作方向和方式,落實具體項目的合作和執行,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同時,完善共建“一帶一路”高水準安全保障機制,一方面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機制,織牢“事前預警、事中管控、事後追溯”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防控網,維護共建“一帶一路”我國海外利益安全;另一方面,完善風險防控內外協同機制,政府管理部門要履行管理、指導和監督責任,企業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同時要處理好中國的國家利益與共建國家風險防控責任的關係,雙方責任共擔、合作共贏,協同以高水準安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黃志斌:新質生産力發展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合肥工業大學基地黃志斌指出,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對勞動者而言,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因而要求勞動者在認知上具有智慧科技和綠色科技等知識儲備,掌握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産力發展路徑的實踐技能,並保持對堅持綠色發展的高度自覺。勞動資料的革新升級重點在勞動工具上體現,可以通過智慧化技術的應用對既有勞動工具進行改造,達到提高産品品質、降低生産成本、實現節能降耗的目的;通過利用新科技研發綠色化、智慧化的新型勞動工具;通過應用智慧技術對一些廢置勞動工具進行數據分析和價值考量以促進其回收再利用。從勞動對象的角度看,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注重生態保護和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準,對於自然資源開發,應重點關注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對於自然資源利用,重在善用綠色、智慧的勞動工具及其配套生産工藝,最大限度地減少勞動生産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對於産出,應在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提供更多高品質的綠色産品和生態産品。

摘編自《經濟日報》

【孫遠太、賈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築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

鄭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孫遠太、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創新中心研究員賈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其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築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以適應新時代新征程的要求和挑戰。根本制度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內容和核心特徵,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須以堅定的制度自信進一步鞏固和健全根本制度,充分發揮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的頂層統領性和全域覆蓋性作用。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是黨和國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形成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制度優勢,基本經濟制度是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重要制度連接國家治理的頂層設計與社會生産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必須以最大力度、最高標準進行改革創新,推動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段妍: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副部長段妍指出,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必然要求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中華文明傳承延續的精神基因,也是中華文明不斷發展的深層動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遵循時代特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度挖掘和現代詮釋,對其形式進行創新發展和多樣呈現,切實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歸根到底在於中國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和價值指向,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思想保證和精神力量,助推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順利前進。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離不開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和堅定的文化自信。從本質上講,建設文化強國與新的文化使命是內在統一的過程,新的文化使命體現新的目標任務,只有大力推進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才能以堅定的文化自信不斷提振民族精神,這也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題中應有之義。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