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華:開啟共建“一帶一路”全面提質增效新征程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一帶一路”、新質生産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濟全球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興華:開啟共建“一帶一路”全面提質增效新征程】
南開大學全球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興華指出,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的洪流滾滾向前。我們要堅定戰略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勇於擔當作為,開啟共建“一帶一路”全面提質增效的新征程。一方面,共建“一帶一路”引領全球合作潮流,樹立全球合作典範,打造全球合作高地。中國追求的發展是以環境友好、科技創新、協調發展、對外開放和共用成果為基礎的發展,中國追求的合作是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的高品質合作。在此基礎上,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用、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性”的原則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為全球合作樹立新標桿,設定新規範,建立新參照。另一方面,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為全球互聯互通、全球發展和合作等指明方向。中國致力於推動“硬聯通”“軟聯通”和“心聯通”齊頭並進,挖掘互聯互通潛力,推動合作走深走實。在傳統領域和新興領域,中國和共建國家擁有探尋更多合作交匯點的巨大潛力。比如,在高鐵建設方面,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已經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雙方在智慧農業和數據中心等新興前沿領域也在不斷拓展合作空間。另外,高品質意味著高品質、高效率,全方位提質增效是未來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的重中之重。以高品質作為目標,既是對世界的承諾,也是對共建事業的新考驗,需要中國和共建國家共同謀劃,用更具創新價值的改革改造方案實現更高層級的合作目標。比如,中歐班列至今已開行超10萬列,通過口岸改造和智慧化改造,其運營效能和安全性得到提升;錢凱港的建設優化了中國與拉美地區之間的海運路線,提升了海上貿易的品質和效率。
摘編自《光明日報》
【孫蚌珠:形成適應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産關係】
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蚌珠指出,生産力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生産關係。必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適應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産關係,並實現兩者良性互動、協同發展。一方面,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生産力,為推動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而新質生産力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品質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因此,必須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聚焦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加快構建有利於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新質生産力催生出新産業、新模式,這些新産業的生産要素發生了重要變化,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組合配置相較傳統産業有很大不同,迫切需要適應其特點建立體現社會主義生産關係的具體制度。新質生産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後者主要是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需要指出的是,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與之相應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
摘編自《經濟日報》
【楊龍飛、孫昳恒:以數字技術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楊龍飛、銅陵學院孫昳恒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數字技術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在數字空間實現文化傳承與發展,對於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其一,強化思想價值引領。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堅持文化傳播與品牌塑造並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耦合,擴大文化産品供給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引導人民群眾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其二,豐富數字敘事表達。借助數字化平臺的統籌與整合能力,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敘事表達,通過打造文學、藝術、影視、展覽、遊戲等各類數字文化産品,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字空間的內容創新轉化。其三,推動多元主體參與。比如,通過名師直播講解古詩詞、非遺傳承人進駐短視頻平臺等方式,建立起一個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相互交融的、富有視聽衝擊的空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再如,青年一代是伴隨著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數字原住民”,要進一步激發青年群體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使他們成為以數字技術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創意、製作、行銷的文化生産主體和文化産品消費主體,凝聚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春力量。
摘編自《人民日報》
【劉志彪: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注入強勁動力】
南京大學長江産業發展研究院常務院長、教授劉志彪認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驅動下,我國要向科技創新要生産力,以新一輪科技革命為世界經濟注入強勁動力。在這一過程中和趨勢下,我們要正確引導經濟全球化方向,同時要為新一輪的經濟全球化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品,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多釋放正面效應。一是促進全球的包容性增長。一方面,通過國際合作和技術轉移,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生産力和競爭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另一方面,為因全球化而受到衝擊的國家提供再培訓、教育等支援,提升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參與度。二是積極參與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不走少數國家獨佔霸權的經濟全球化老路,必須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新現實,提升“全球南方”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三是推動全球綠色化發展。通過清潔能源技術輸出、支援能源技術創新、發展綠色金融等手段,鼓勵綠色技術研發和國際合作,加速全球能源轉型。四是優化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平衡貿易與投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我們一方面推動自由貿易協定廣泛深入發展,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另一方面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各國企業提供進入中國市場的平臺。五是促進文化和價值觀交流。通過文化交流和多邊對話,促進國家之間的理解,減少因文化差異帶來的衝突;共用發展經驗,總結各國在全球化實踐中的成功經驗,推廣公平分配、協作共贏的做法。六是儘量減少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增強經濟全球化的韌性與安全。要防範金融風險,建立更加穩健的國際金融監管體系,避免因資本流動引發的金融危機;建立多邊金融機制,通過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多邊機構,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援,推動全球發展。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