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烏聯合考古隊在蒙扎鐵佩遺址回望古絲綢之路
帕米爾高原西側的費爾幹納盆地地處古絲綢之路要道,曾是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大宛國就位於這裡。今年,中烏聯合考古隊在位於該盆地的蒙扎鐵佩遺址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烏茲別克科學院國家考古中心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於今年9月開始在烏茲別克納曼幹州的蒙扎鐵佩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蒙扎鐵佩遺址位於錫爾河北岸的峭壁上,東側毗鄰巴蘭德鐵佩古城。既往研究表明,蒙扎鐵佩遺址是一處與巴蘭德鐵佩城址同期的墓地,也是目前費爾幹納盆地內城址與墓葬關係最為明確的一處古代墓葬遺址,在該盆地古代城市文明發展進程和歷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亞考古隊隊長、中烏聯合考古隊中方執行領隊劉濤説,經過兩國考古學者的共同努力,現場共發現墓葬7座、建築2座,出土有絲綢殘片、皮革製品、銅鏡、圓形方孔錢幣、珠飾等大量文物。
劉濤介紹説,出土的絲綢殘片保存狀況較好,可觀察到明顯的編織結構。“這也是該遺址1986年首次發現絲綢以來,再次發現絲綢等遺物。”
據悉,1986年,蒙扎鐵佩遺址所處區域發現併發掘了9座大型洞室墓,出土了用葦桿束編制的帶蓋蘆葦棺和多具保存較完好的人骨,墓葬隨葬品種類豐富,出土了五顏六色的絲綢服裝殘塊,在個別棺材中還發現了項鍊、耳環等飾品。研究表明,這批墓葬的年代大約為5至8世紀。本年度的發掘目的在於進一步確認蒙扎鐵佩墓葬區的範圍、墓葬的分佈規律,並重新梳理墓葬結構和隨葬品等細部特徵和年代資訊。
劉濤説,費爾幹納盆地是中亞歷史文化較為發達的區域。此次對蒙扎鐵佩遺址墓葬的發掘,使得費爾幹納盆地中世紀早期的葬制、葬俗、信仰、建築形式等得以直觀地呈現,豐富了對費爾幹納盆地文化面貌和文化內涵的認識。絲綢、漢式銅鏡、圓形方孔銅錢和拜火教相關遺跡的發現,實證了該盆地在古代絲綢之路和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烏茲別克科學院國家考古中心教授阿納爾巴耶夫説,中方學者在對考古現場實施預防性保護、整體套箱提取、室內精細化發掘等過程中展現的理念、方法和技術,既為烏茲別克的田野發掘,尤其是現場文物保護水準的提高貢獻了中國智慧,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考古學發展的新成果。
(據新華社塔什幹11月25日電 記者李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