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應對氣候變化,“美麗中國”在行動

2024-11-18 09:33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如果説去年全球範圍內的高溫天氣讓人們意識到全球變暖已不再只是警告,那麼最近西班牙發生的歐洲本世紀以來致死人數第二多的洪災,讓人開始思考降水模式的變化也與全球變暖緊密相關。世界氣象組織11月1日表示,其最近發佈的《全球水資源狀況報告》表明,隨著氣溫上升,水文迴圈正在加速,全球正面臨著水資源過剩和短缺並行的雙重挑戰。而較熱的大氣層能夠容納更多的水汽,進而導致暴雨發生,西班牙此次洪災便是這一現象的例證。

去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迪拜大會(COP28)規模空前,展示了全球對綠色低碳轉型的決心和雄心。COP28根據《巴黎協定》對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進行了首次“全球盤點”。盤點結果顯示,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再到為脆弱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所有氣候行動領域的進展都過於緩慢。因此,各締約方通過一項決定,即在2030年前加快所有領域的行動,包括呼籲各國政府在下一輪氣候承諾中加快由化石燃料向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轉型。

這是2024年9月19日拍攝的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會場的亞塞拜然巴庫奧林匹克體育場。新華社發(托菲克·巴巴耶夫攝) 

正在亞塞拜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庫大會(COP29)主要任務是制定2025年後氣候資金目標,併為各方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作準備,因此被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寄予厚望。各方都在期待能夠在本次大會上就氣候資金達成積極成果,也在關注發達國家切實履行責任,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有力資金支援。

正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格瑞那達的西蒙 斯蒂爾(Simon Stiell)在10月17日的一次演講中所強調,“COP29一定要成為一個達成可執行目標、有實際成效的大會”(COP29 Must be a Stand-and-Deliver COP),這也是很多參會者的期待。2024年是《公約》生效實施30週年,根據中國生態環境部發佈的相關報告,中國主張COP29應該堅定落實《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確立的目標、原則及制度安排,這始終是各方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最大確定性和根基。

中國的基本立場和主張

生態環境部11月6日發佈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4年度報告》,表明瞭中國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立場和主張:

一是堅定堅持《公約》及其《巴黎協定》。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多邊主義是全球行動的基本遵循和根本出路。中方認為在履行責任方面應該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分,尊重國家自主決定“自下而上”制度安排。

二是實質性推進實施手段支援。COP29是氣候資金談判關鍵節點,應以達成有力度的新集體量化資金目標(NCQG)為重點成果,同時推動落實技術、能力建設領域支援。資金方面,首要是根據《公約》及其《巴黎協定》條款,落實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動員資金並確保出資透明度的義務,在此基礎上撬動私營部門資金。特別是發達國家必須切實兌現延續到 2025年每年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承諾並補齊缺口,拿出適應資金翻倍路線圖,依託 NCQG 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充足、可預測、可持續的資金支援。中方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及各自能力等原則的重要性,COP29不應引入或實施有悖于《公約》及其《巴黎協定》有關原則的融資機制或工具,特別是 COP29 不應引入債務相關討論。

三是切實加強國際團結合作。近年來一些國家拉“小圈子”,借氣候之名實施單邊保護主義措施,構建綠色壁壘,干擾綠色産品和産業自由貿易投資,打斷低碳技術轉移擴散,這些行為嚴重損害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互信和能力,將增加不必要 的負面溢出效應,提高各國履約成本。COP29 應推動各方摒棄單邊措施,包括美歐實施的單邊主義措施,加強團結合作,為氣候多邊進程提供正能量和有利條件。

四是務實推進公正綠色轉型。氣候行動有效性根植于各國實際,只有尊重各國不同起點、發展階段和國情能力,在可持續發展和減貧框架下推進公正轉型,全球才能真正實現氣候雄心。COP29 應落實發達國家率先減排並出資責任義務,同時以促進性、國家自主決定的方式,為各方搭建交流履約行動進展和最佳實踐的平臺,促進各方積極務實、重信守諾、合作落實《巴黎協定》,而非一味追求設定減排目標。

中方認為本次大會應該是一屆改善履約環境、提升全球落實能力的大會(Enabling COP),著力去除導致當前氣候行動 “失能”(disable)的因素,回應發展中國家賴以實現氣候雄心、卻長期未受重視的訴求,成為一屆實施手段大會(A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COP)和合作大會(A Cooperation COP),並堅持務實導向,尊重各國基於不同國情推進轉型的努力。

正如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在11月6日的新聞發佈會上所説,“中國是氣候變化領域的行動派和實干家。”

11月11日,在亞塞拜然巴庫,人們參加“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實踐”主題邊會。新華社記者孟菁攝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生態環境經濟政策研究部主任韓文亞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應受到各國尊重。“如果無視這一原則,單邊設置碳邊境調節機制,以應對氣候變化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或者過於泛化産業安全概念,對電動汽車等綠色低碳産品設置貿易壁壘、加徵關稅等做法,不僅會對多邊貿易體系造成衝擊,最終也不利於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加強合作。”韓文亞説。

COP29期間,生態環境部還舉行了“全球經濟、氣候與貿易政策協同”邊會。韓文亞認為,從全球層面看,綠色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方向,産業、氣候與貿易政策協同,可以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促進傳統産業轉型發展和新興綠色産業發展,而公平合理便捷的綠色貿易政策有利於促進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優化配置,加快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從國家或地區層面看,綠色經濟已成為全球産業競爭制高點,産業、氣候與貿易政策協同,有利於拓展綠色低碳産品國際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

美麗中國在行動

2020年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佈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中國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

中國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和內涵,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 增長,堅定不移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新的部署和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製作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進一步強調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首次在黨的文件中提出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充分體現出我國減緩與適應並重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格局。

11月11日,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辦,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協辦的“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實踐邊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庫大會(COP29)中國角舉行。在主旨演講環節,COP29中國代表團團長、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這樣概括中國的實踐:中國堅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堅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環境品質明顯改善;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治理,推動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顯著提升;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他表示,中國願同國際社會一道,增強政治互信、踐行多邊主義,認真兌現承諾、強化全球合作,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

11月11日,在亞塞拜然巴庫,工作人員向參加“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實踐”主題邊會的嘉賓介紹情況。新華社記者孟菁攝

在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軍主持的“美麗中國實踐優秀案例分享”環節,黑龍江、浙江等地分別介紹了實踐經驗。

黑龍江省伊春市副市長史春光介紹,伊春市持續推動生態保護和修復一體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連續多年高於97.5%。他説,“我們依託‘冰雪+森林’優勢,創新發展冰雪旅遊、冰雪體育、冰雪文化、冰雪教育,讓‘冷資源’變成‘熱經濟’。”

浙江省衢州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周衛兵介紹,衢州市通過碳賬戶和生態賬戶兩個賬戶,推進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兩化”協同互促,探索“兩山”相互轉化新路徑。未來,將進一步深化“雙碳”制度創新,健全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楊姝影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最近十年來,中國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過6%的經濟增長,相當於少用14億噸標準煤,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億噸。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均穩居世界第一,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超過35%,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

新時代以來,中國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創造了最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同時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成功實踐。“從一些關鍵的指標上看,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從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低到2023年的30微克/立方米。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到了89.4%,長江幹流連續4年、黃河干流連續2年全線水質保持Ⅱ類,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與此同時,中國生態保護修復不斷加強,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陸域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近年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各國應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2023年11月在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時,他指出中美在氣候變化等領域存在廣泛共同利益;2024年5月,在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晤時,習近平主席強調要深化中歐綠色夥伴關係,中歐在綠色方面有廣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間;2023年10月,在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宣佈了中國支援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包括“促進綠色發展”。中方將持續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加大對“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支援,繼續舉辦“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建設光伏産業對話交流機制和綠色低碳專家網路。落實“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到2030年為夥伴國開展10萬人次培訓。

2023年11月,中美氣候特使共同發佈《關於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 陽光之鄉聲明》,啟動“21 世紀 20 年代強化氣候行動工作組”, 將能源轉型、甲烷、迴圈經濟、低碳省/州和城市等作為重點合作領域。

此外,中國還持續推動綠色氣候基金和全球環境基金,以及世界銀行、亞 洲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支援力度;支援聯合國人居署設立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獎(上海獎), 舉辦首屆頒獎活動。目前,中國已與俄羅斯、巴西等 14 個國家簽署綠色發展投資合作諒解備忘錄。

長期以來,中國持續通過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援。根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4年度報告》,截至 2024 年 6 月底,中國已與 42 個發展中國家簽署 52 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開展系列援助與交流,支援發展中國家提升能力。中國提供並動員的氣候資金不僅支援發展中國家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促進應對氣候變 化和環境保護協同發展,還為改善當地民生、提升人民福祉提供了幫助。

“中國將繼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發揮中國在光伏、新能源汽車、早期預警等方面的優勢,通過物資援助、技術援助、交流研討、聯合研究等方式,開展務實合作項目。”夏應顯在生態環境部11月6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説。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走上全面綠色轉型軌道,風、光、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已成為風電光伏設備和動力電池主要供應國,推動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獲得清潔、可靠、用得起的能源。”楊姝影對本刊記者説。

11月11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實踐邊會”上,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Erik Solheim)在視頻致辭中表示,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道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副執行秘書諾拉·哈姆拉吉(Noura Hamladji)在邊會發言中指出,中國支援發展中國家展開氣候合作,應當為此點讚。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辦事處主任德欽策林(Dechen Tsering)表示,中國始終致力於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積極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在技術投資、增強韌性、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採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這些舉措不僅推動了國內的可持續發展,也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在全球氣候變化這一大背景下,各國應繼續加強合作,攜手應對共同的挑戰。(文章來源:今日中國)

【責任編輯:王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