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中國—東盟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智庫論壇在海口召開

2024-11-05 11:37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24年11月1日,由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中國—東盟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智庫論壇”在海口召開,來自中國和東盟各國的專家學者、政府、媒體代表等六十余人與會,圍繞“中國—東盟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與前景”“東盟印太展望與‘一帶一路’中的中國—東盟互惠合作:優先路線圖”進行深入交流。

圖為論壇現場

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所長郭延軍研究員在開幕致辭中提出,過去十年來,中國與東盟各國智庫學者在二軌層面為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先後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助力雙方攜手打造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東南亞樣板。在當前地區與國際形勢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雙方應以實質性結束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為新起點,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向深向實發展。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RCEP研究院院長楊睿在致辭中指出,以市場為基礎的中國—東盟合作,已經成為推動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動力。抓住RCEP全面實施的機遇,充分釋放RCEP紅利,放大疊加效應,將成為中國-東盟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抓手。未來幾年是中國—東盟深化經貿合作的戰略窗口期,中國主動向東盟單邊開放,將贏得中國—東盟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戰略主動。

論壇的第一場圓桌會議主題為“中國—東盟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與前景”,由郭延軍研究員主持。

馬來西亞亞太“一帶一路”共策會會長翁詩傑強調,中國與東盟需通過深化合作不斷推進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在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方面。儘管存在外部干擾,但通過多邊合作、技術共用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東盟和中國將繼續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共同發展,推動地區和平與繁榮。

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吳士存建議,首先,中國需要密切關注地區安全形勢、國際形勢,採取更加克制和理性的態度,避免捲入不必要的衝突,通過對話和協商來積極管控和化解分歧,確保合作項目能夠在穩定與安全的環境中順利推進;其次,中國應積極推動與東盟國家在海上領域的合作,加快《南海行為準則》(COC)的磋商進程,增進雙方的海上互信,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更加堅實的合作基礎。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副院長、柬埔寨研究中心主任顧佳赟提出,中國與柬埔寨高度重視雙邊及多邊合作機制,致力於搭建對話與合作平臺,促進更廣泛的合作與共贏。應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文明交流互鑒,實現“美美與共”的和諧共處。

越南中國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范士成提出,越南對“一帶一路”合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在基礎設施建設、經貿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增長,雙方投資合作項目不斷涌現,貿易額逐年提升,體現了雙方經濟的互補性和合作的廣闊前景。未來,兩國在鐵路建設上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和潛力,通過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動鐵路技術的升級和標準化,可以進一步提升運輸效率和服務品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提出,全球生産網路面臨跨境投資分化和碎片化風險,大國政策干預增加。中國的服務貿易進口增長,對全球服務出口有顯著拉動作用。趙晉平強調,多邊規則是國際合作基本準則,大國應承擔維護全球生産網路穩定責任,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全球治理結構改革。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余虹指出,中新合作涵蓋自貿協定、簽證互免協議以及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新能源等高科技領域的合作。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和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建設將有助於加強中國西部的全球經濟連接,同時增強新加坡的國際貿易地位。通過進一步降低運輸成本和簡化通關程式,將提升該通道的商業吸引力,實現區域互聯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RCEP研究院副院長匡賢明建議,通過高水準開放實現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如全面實施RCEP和積極推動藍色經濟領域的單邊開放。他提出,為推進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的多方合作,必須加強溝通、增進共識,加強藍色經濟發展能力建設,儘快取得早期收穫。通過合作促進區域藍色經濟發展,提升中國與東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共同應對海洋環境保護等挑戰。

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李正陽博士主持了論壇的第二場圓桌會議,與會專家圍繞“‘東盟印太展望’與‘一帶一路’中的中國—東盟互惠合作:優先路線圖”開展討論。

緬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所執行董事會成員廷林恩介紹了緬甸在推進高品質“一帶一路”合作方面實踐經驗,強調合作雙方要確保項目透明、經濟利益公平並維護本土社區利益。他建議建立完善的問責制度,為當地人口創造就業機會,確保土地徵用公平補償。此外,中緬應進行獨立的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定期與利益相關方溝通,建立監督委員會和數字門戶平臺,有助於增進互信,促進本土社區對項目的參與和支援,為高品質“一帶一路”合作的成功和可持續創造條件。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查雯指出,新加坡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合作模式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典範。自2013年倡議啟動以來,新加坡作為金融中心,充分利用了其區域樞紐地位,吸引了大量中國直接投資。雙方合作的成功源於強大的制度基礎,有助於深化經濟聯繫,促進雙方在可持續城市和高科技製造等領域的合作。

菲律賓中華研究學會會長盧西奧·皮特洛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向高品質發展轉型,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成為重點發展領域,同時東盟也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這一轉型帶來了機遇,如促進電子商務、物流、綠色能源和能力建設,但也面臨融資模式、風險評估和公共關係管理方面的挑戰。公私合作、多樣化融資和合資企業成為主要合作模式,但需要避免過度依賴東道國政府溝通等問題。

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外國語學院教授吳傑偉提出,中菲應通過加強技術交流、産業鏈合作、投資與建廠以及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努力,共同推動諸多産業的發展。雙方的合作有助於提升菲律賓新能源、汽車、農業、服務等産業的競爭力,同時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新的市場機遇,也可以更加穩固地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查瓦特·梅桑坦指出,“一帶一路”項目不僅廣泛涵蓋了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而且還日益吸納了數字經濟與綠色發展等新興領域,不僅強化物理層面的連接,更致力於構建數字連接的橋梁並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這一倡議深度推動了區域內的互聯互通,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一帶一路”倡議還扮演了增進東盟國家對中國理解和認知的重要角色,加深了東盟民眾對中國的全面認識,有力地促進了民心相通。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宋清潤建議,中泰合作重點應包括:一是深化綠色可持續發展合作,擴大在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領域的項目,助力泰國汽車産業升級和能源轉型;二是加強跨國犯罪打擊,為兩國人員往來、投資提供安全保障;三是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加固沿海防護設施,提升沿海城市防災能力;四是擴大跨境電商合作,推動更多泰國産品進入中國市場,縮小泰國對華貿易逆差。中緬合作則應聚焦恢復邊貿、改善民生,並加快鐵路和公路互聯互通,促進農産品和工業品貿易。

寮國國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西提賽指出,“一帶一路”倡議為東盟國家帶來了多樣的發展機遇,並加速了其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這一倡議顯著加強了區域內的人員流通,通過政策支援和更加便捷的交通網路,促進了文化交流、教育合作與旅遊業的繁榮。中國應鼓勵更多中小型企業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這些企業不僅能為東盟國家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和産品,同時也帶來更多的技術轉移和市場拓展機會,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目標。

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副教授、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知識網路中國協調中心負責人張蕾認為,中老合作成為“一帶一路”成功範例,通過基礎設施、農業、能源、工業和資訊技術等多領域協作,顯著促進寮國發展。中老鐵路等項目推動了寮國從“陸鎖國”到“陸聯國”轉變,提升其作為區域物流與貿易樞紐的地位。數字經濟也是重點合作領域,中老在數字通關一體化和智慧農業等方面加強合作。此外,綠色能源項目也為經濟特區的發展提供了支援,展示了中老合作在創新、包容性和可持續性方面的巨大潛能。

汶萊達魯薩蘭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雲昌耀總結了中國與汶萊合作的成就與挑戰。雙方在2014年建立汶萊—廣西經濟走廊,涵蓋能源、漁業和金融等領域。然而,雙方合作也面臨一些挑戰,包括文化交流不足、項目進展緩慢、勞動力政策限制和本地宣傳缺乏等問題。未來,雙方應擴大與大灣區的數字經濟、綠色産業和教育等領域合作,加強資訊共用和跨文化培訓,以進一步增進互信並實現共贏發展。

華南師範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員趙凱莉提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汶萊的“民心相通”不斷加強。教育合作方面,浙江大學等高校與汶萊大學的合作項目,以及華為“未來種子”計劃成效顯著。文化交流方面,武術和藝術展覽成為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方面,直飛航班的恢復和遊客數量的增加促進了兩國人民的直接交流。然而,也存在對彼此社會和文化理解不足、青年參與度低等問題,需要通過政府與民間社會的合作來解決。

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副所長楊悅在閉幕致辭中表示,來自中國與東盟各國的智庫學者共同見證了“一帶一路”倡議對區域合作産生的積極影響,也深刻認識到在亞太地區合作與挑戰並存的背景下,各國命運緊密相連,合作共贏才是唯一正確選擇。雙方智庫應在未來發揮多維作用,不僅涉及思想引領與政策研究,還應包括推動民心相通與促進務實合作等多個層面,攜手推動中國與東盟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深入實施。


【責任編輯:孔令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