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答卷》電視專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10月13日,由上海教育電視臺主辦,香山革命紀念館、北京香山公園管理處協辦的《香山答卷》專題片研討會在北京香山革命紀念館舉行,來自北京、上海的業界專家和教育界代表參加了研討會,圍繞如何將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創新,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文藝作品創新發展等話題展開研討。
圖為研討會現場。
上海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上海教育電視臺臺長、節目的出品人、總導演孫向彤介紹,《香山答卷》專題片圍繞兩個課堂、兩首詩詞、兩張照片,通過歷史影像、專家解讀、實地探訪等多種形式,生動刻畫了中國共産黨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弘揚“趕考”精神、做好新時代“答卷人”等內容。
節目總策劃、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姚喜雙表示,《香山答卷》專題片從政治高度、思想深度、教育廣度和藝術精讀等四個維度,將紅色資源與課堂教學、社會教學、文藝作品深度融合,引領學生在實情實景中提高思想認識,在學思踐悟中厚植愛國情懷。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音指導敬一丹對該片使紅色資源在節目創作與傳播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給予肯定。她説,節目將優質教育資源高度整合,在情境教學中將觀眾自然代入,是一堂“複合”型的思政金課。
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志用“深”“新”“近”三個關鍵詞點評了該片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指出該片深入挖掘了紅色文化的歷史內涵與精神價值,創新了思政教育模式與紅色文化傳播手段,貼近了時代需求與觀眾情感。
人民日報社研究部副主任曼葉平認為,專題片選取重要歷史節點,立足青春視角,盤活紅色教育資源,積極探索思政育人新模式,彰顯出主流媒體的使命擔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視聽研究室主任冷凇説,該片以現在進行時的視角解讀過去完成時的事件,是沉浸式體驗教學的重要示範;細節化、故事化的呈現手段,也使歷史素材的教育性不斷增值。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趙若竹説,節目中多元豐富的紅色場景,是“大思政課”最好的案例和教材。善用素材,講好紅色故事,可以讓這門課上得越來越“活”,也越來越“火”。
此外,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湯國紅也從思政教育的視角,指出這是一堂讓思政聽得進、看得見、落得實的“金課”,真正做到把思政之“鹽”,融入文化之“湯”。復旦大學附屬復興中學校長薛磊結合一線的教育辦學經驗,講述了“在‘行走的課堂’中成長”的實踐意義與路徑。
據了解,《香山答卷》專題片已于10月1日在上海教育電視臺等平臺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