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搭建文明深度對話的橋梁

2024-09-05 09:11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世界教育之窗】

作者:苑大勇 徐墨(分別係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中非大學聯盟交流機制中方秘書處秘書長;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中非大學聯盟交流機制中方秘書處副秘書長)

中非友誼源遠流長,中非合作在多方面深入推進,高等教育合作成為中非友好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高等教育多領域深層次的合作,成為當前中非合作的必然要求,為構建新時代中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中非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入發展,現已形成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多主體的合作格局,共同致力於實現創新人才培養、提升科研能力、促進人文交流的多重目標。推進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深入開展,在創新發展進程中實現共贏,成為當前中非合作的戰略選擇。

高等教育合作成為中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關鍵力量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層面的交流互動,更成為價值觀與文明深度對話的橋梁。面對全球治理體系的重塑和國際秩序的變革,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應成為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完善全球治理的先行者。推進高等教育合作,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民心相通”的重要內容,也是供給高端人才、傳播中非文化、加強教育外交、實現政策對接等的主角,更是保障中非合作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行穩致遠的民意基礎。

中非大學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非雙方的大學以聯盟形式協同發展,教育部鼓勵高校積極推進合作,支援建設中非人才培養和師生溝通的交流平臺,以及會聚雙方專家學者的學術平臺,並將啟動中非數字合作平臺。中非高校將緊密聯通,構建廣泛而強大的關係網路,促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讓中非友誼在高等教育合作中得到傳承與發揚。為落實約翰內斯堡中非領導人對話會上提出的《中非人才培養合作計劃》重大倡議,今年5月,“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正式啟動,通過平等友好、互惠互助的方式結成對子,在各自優勢學科領域進行廣泛、有實質性的交流與合作。這一計劃將更加充分調動中非雙方高校積極性,共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推進中非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為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以高校集群式合作打造中非教育品牌矩陣

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經歷了從初步探索到深度融合的發展過程,形成了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作為中非高等教育領域合作的重要起點項目,通過學歷學位互認、科研聯合、教師培訓、師生互訪、課程研發、研究生教育等多維度合作,奠定了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堅實基礎。隨著時代發展,《中非合作2035年願景》提出了“九項工程”,涵蓋衛生健康、減貧惠農、貿易促進、投資驅動、數字創新、綠色發展、能力建設、人文交流與和平安全等關鍵領域。在此基礎上,“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進一步聚焦于數字教育、衛生健康、農業發展、貿易投資、礦業資源、互聯互通、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語言文化與文明互鑒、國家社會治理、媒體傳播與國家形象等十個領域,反映出中非雙方的共同利益和發展需求,構成中非合作的重要內容。

中非高校開展集群式合作,形成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點線面結合的靈活多元的合作模式。集群式合作不僅促進了課程共同開設、科研成果聯合發表、學術會議合作舉辦,還加強了人員交流互訪,推動了跨學科、跨領域的實踐與創新。在這一過程中,諸如中國農業大學“中非科技小院”、北京外國語大學“非洲語言文化國際研討會”、中國傳媒大學“全球記者沙龍——非洲專項”等品牌項目不斷涌現,並初步形成品牌矩陣,為雙方高校提供了更多合作機會和發展空間。

通過推進高校“軟聯通”整合合作資源

當下,中非命運共同體在推動世界格局演變、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完善全球治理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儘管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取得了顯著進展,但雙方高校間的聯合仍顯鬆散,合作資源的整合尚未達到預期效果。高校作為知識傳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需要進一步強化其“軟聯通”的職能作用,即通過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雙方的相互理解與信任。

中非高校應積極利用數字化手段,推動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的實質交流與合作。通過建立數字教育平臺,促進教育資源共用,加強中非青年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為雙方合作提供更加堅實的社會基礎和民意支援。同時,採取多渠道宣傳策略,利用政府平臺、主流媒體、社交媒體、高校官網等,進一步提升中非教育合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成果與願景。以多樣化方式講述真實的中非故事,增強公眾的認知與參與,加深中非人民之間的情感聯繫。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05日 14版)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