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鋼的交響》:奏響中塞友誼的美好樂章

2024-07-24 09:11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作者:趙德全(中廣聯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專家組成員)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的廣播劇《鋼的交響》,講述了中國河鋼集團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打造全球産業鏈,幫助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以下簡稱“塞鋼”)恢復生産、提升品質、強化管理和開拓市場,使塞鋼這個百年老廠重現勃勃生機的真實故事。

河鋼、塞鋼是中塞兩國人民友誼的生動寫照。如何講好這段中塞友誼故事?廣播劇《鋼的交響》用三個典型化的藝術手法鋪陳故事。首先,塑造典型人物。該劇以兩條人物線構建一組人物群像。一條人物線是以劉暉、周曉成為代表的中方赴塞鋼的管理團隊。他們積極負責、勇於擔當,並不斷學習了解塞爾維亞的法律法規和文化習俗。但他們又有各自鮮明的特性,劉暉是團隊領導和冶煉專家,視野開闊,敢於擔當;周曉成風趣幽默,有獨到的市場眼光,開拓力強。另一條人物線是以揚科斯基、卡爾松父子為代表的塞鋼一家人。80多歲的揚科斯基是塞鋼的退休老工人,他目睹了鋼廠從原來的繁榮到瀕臨倒閉,再到在中國人的幫助下起死回生的過程。卡爾松作為塞鋼的技術負責人,從剛開始對中方管理的質疑到最後被中方人員行為所感動,成為中國的好朋友。從劇中塑造的中塞兩國的兩組人物線中,我們看到了兩國人民為了實現一個共同的奮鬥目標而展現出的價值理念,即愛國、愛家、愛崗、敬業,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也看到了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們遇到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思維方式和不同精神文化特質。這些人物相容並蓄、求同存異,使觀眾意識到一個民族要有寬廣的胸懷,一個國家要有寬宏的氣度,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其次,講述典型情節。《鋼的交響》從塞鋼人的視角切入,講述了中國人令他們深深感動的故事,表現出河鋼人建設塞鋼的堅定決心和誠心實意。卡爾松之前曾與某國接管塞鋼的公司合作過,他目睹這些人的所作所為——他們要求住別墅、配保鏢、坐私人飛機上班,但幹了七年仍然沒有賺錢,最後把工廠賣了走人。而中國人來後,和塞鋼人住在一起,把塞鋼原來的五千名員工全部留用,並面向社會廣招人才,與大學合作培訓人才,為塞鋼輸送新鮮血液,並確定“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的原則,形成河鋼塞鋼利益共同體,互利共贏。這種強烈對比真實反映了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攜手各方真誠合作、務實推進的強大實踐能力,增進了雙方人民的了解和友誼,也給共建國家的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最後,設置典型矛盾。矛盾衝突的演進和解決是闡釋作品主題的重要方法。作為一部工業題材作品,《鋼的交響》設置的矛盾衝突呈現出一種多樣性特徵,其中既有因各自生産經營方式不同導致的差異,也有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的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的迥異。但中塞兩國人民友好,發展合作目標一致,河鋼塞鋼通過深入溝通交流,通過用事實説話,通過以誠相待,不僅很好地化解了這些矛盾,還進一步加深了雙方的友好互信。

《鋼的交響》在反映河鋼塞鋼密切合作,並在生産經營、技術改造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時,也對當地的文化風俗和生活場景進行了細緻描寫。波光瀲艷的多瑙河風光疊加《藍色多瑙河》的美妙樂曲,兩國人民聚會時展示出的塞爾維亞美食等,這些內容向人們展現了塞爾維亞獨特的異域風情。該劇的結尾處,塞爾維亞的豐收節和中國的中秋節交織在一起。中塞兩國朋友的歡聲笑語,共同奏響了中塞友誼的美好樂章。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24日 15版)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