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在“活力城市”中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

2024-06-27 09:14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研究報告】

作者:鄧智團(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漆肖琪(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助理)明亮(成都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城市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載體,保持城市活力是增強現代化建設動能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2015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城市建設要“合理安排生産、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品質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大運會開幕式歡迎宴會上的致辭中指出,“成都是中國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歡迎大家到成都街頭走走看看,體驗並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城市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應深入踐行黨中央關於建設富有活力現代化城市的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著力推動活力城市建設與現代化建設同頻同步發展,充分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

  湖北省宜昌市濱江公園燈塔廣場一角。 新華社發

  市民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賽汗塔拉城中草原騎行。新華社發

  成都體育中心周邊街景。新華社發

  製圖:陳恒、陳之殷

  製圖:陳恒、陳之殷

1.何為活力城市,城市活力何為?

城市是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而城市活力則是城市現代化和城市興盛繁榮的綜合反映,體現在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因地制宜、積極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努力推動經濟的活躍景氣、社會的生意盎然、文化的相容並蓄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活力城市實踐取得顯著成效。

經濟活力是城市活力最重要的體現,具有充沛經濟活力的城市,在自身實力持續壯大的同時,也能激活城市活力的各個維度,並帶動全域經濟共同發展。在促進經濟活躍景氣的城市建設實踐中,有的城市不斷增強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經濟綜合能級和影響力。如上海服從服務國家戰略,以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等“五個中心”建設為抓手,持續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有的城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彰顯經濟韌性和創新活力。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活力重要支撐極的深圳,搶抓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新機遇,打造“創新之城”;每1000名深圳市民中就有超過200名創業者,推動深圳成為創業者的天堂。以製造業為主的常州,其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企業達二百多家,尤其是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集聚持續為常州築牢“工業家底”,展現出卓越的産業活力。有的城市深入實踐開放發展戰略,打造開放高地釋放開放勢能,如成都抓住共建“一帶一路”新機遇,從不沿邊、不靠海的內陸腹地變為開放前沿,成為國家向西開放的“龍頭”。有的城市以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三新”經濟迸發潛能展現新活力。如先有瀋陽憑著“不是歐洲去不起,瀋陽更有性價比”爆火出圈,後有“哈爾濱”真誠待客一炮而紅,東北以冰雪為媒,不斷融入新元素、打造新場景、激發新消費。

“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興焉”。城市的核心是人,“近悅遠來”是城市充滿社會活力的顯著標誌。在促進城市面貌生意盎然的城市建設實踐中,有的城市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完善城市功能,著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如成都積極開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形成“以人興城、人心往之”的良性迴圈,成為全國第1個常住人口突破2000萬且GDP突破2萬億元大關的副省級城市。有的城市積極實施城市更新,推動老城煥發新活力。如南京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實施“南京老城南小西湖街區保護與再生實踐”項目,最終實現小西湖街區整體保護、設施優化、持續更新、活力激發的多元目標,以城市更新喚起老城區新活力。有些城市積極推進適老化、適幼化和無障礙改造,打造全齡友好示範樣板。如北京大力推進室內適老化改造,逐步形成區級統籌、街鄉主導、社區協調、居民議事和企業運作的“五方聯動”新機制;河南開封廣泛推廣城市“紅色議事廳”,用議事廳聽取民意、發揮民智,創新性地採取了“3+3”電梯加裝模式,讓城市“有礙”變“有愛”。

文化建設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也是激發城市活力的基礎性力量。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在促進文化發展相容並蓄的城市建設實踐中,有的城市與古為新,向傳統要活力,在賡續傳統的同時激發文化創新,滋養城市新生命力。如蘇州始終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承牢記於心,全力打造姑蘇這座“活著的古城”,聞名於世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就是蘇州獨有的寶貴財富,其古韻今風、萬象更新的特質吸引著無數遊客。有的城市將文化融入經濟發展血脈,用工業文化彰顯不一樣的城市秀帶。如瀋陽活化利用城市“工業銹帶”,使之成為城市“文化秀帶”,對重塑符號意義、聚集文化財富産生了深遠影響。有的城市積極挖掘和利用紅色文化,成功開闢了一條依託紅色文化促進地方高品質發展的道路。如遵義市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承,積極推行紅色遺存保護利用、紅色精神研究發掘、紅色資源文旅融合、紅色基因傳承教育、紅色文藝精品創作“五大工程”,成功探索出一條以紅色文化保鮮地方文旅活力的新路子。有的城市則與時俱進,用數字媒介夯實文化活力底蘊。如成都大力推行世界文創名城、旅遊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等“三城三都”建設,既成功孵化《王者榮耀》《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現象級文創IP,也通過熊貓文化、天府文化塑造了一系列新業態、新場景,以特色文化盤活城市活力。

良好的生態環境關乎人民福祉,對保持和提升城市活力不可替代。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建設實踐中,有的城市大力推行小微綠地的挖潛與提升,塑造城市活力新場景。如北京以口袋公園持續提質增綠,修葺一新的北新橋街心花園、平安大街口袋公園、西單體育遊園等都成功變身成為居民“後花園”“會客廳”和“健身房”,實現核心城區推窗見綠、開門入園。有的城市強化流域生態保護,著力推動生態修復工作,不斷提升城市生態水準。如浙江錢塘江流域各城市強化流域生態保護,從錢江源頭到東海潮頭,一條大江徐徐鋪展生態長卷,成為沿江維穩生態、承載福祉的秀麗風景線,營造出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陜西漢中積極推動生態修復工作,佔地6.5平方公里的天漢濕地公園不僅成為眾多野生動植物的天堂,也化作市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被譽為漢中市民的“幸福園”。

2.活力城市建設實踐中存在哪些短板?

雖然我國活力城市建設成效顯著,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同時,正在全面推進的城市更新,也面臨著産業及生活配套合理性不足、同質化嚴重、文化特質缺乏等挑戰。

發展動力和效率仍需進一步提升。從發展動力來看,一些城市發展的動力來源相對單一,局限于一時一域,可持續性、可拓展性不足,未能形成動力永續、良性迴圈、互促互進的良好格局,更難以適應發展新質生産力對於科技創新、産業迭代等方面的要求。從效率來看,一些城市的勞動和土地等要素生産率有待提升,特別是全要素生産率還不夠高,資源利用的集約高效水準還有待提升;在城市單個系統運作上效率還不高,例如部分城市綜合交通系統運作低效;在城市不同板塊之間,乃至城市與周邊地區的協同協作還不夠高效,如城市內部板塊的發展聯動以及與城市外部的同城化、區域一體化發展有待加速推進。

活力城市建設的基礎支撐還不夠穩固。比如,公共服務不夠均等、貧富差距拉大等,可能削弱社會凝聚力,影響社會發展活力的充分釋放。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傳統文化和習俗受現代化衝擊,城市文化特質面臨消失風險,可能削弱城市吸引力,影響城市認同感的塑造。一些城市生産、生活、生態空間佈局不盡合理,公共交通、城市綠地供給不足,空氣、水質等問題依然存在,與市民所要求的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還有差距。

城市治理的支點作用尚未充分發揮。一些城市的資訊化和智慧化水準有待提高,數據共用和系統互聯互通仍存在壁壘,影響了治理效率和應急響應能力。一些城市公眾參與城市治理的渠道和機制尚不完善,市民的意見和建議難以充分融入決策過程,制約了城市治理的科學性。

3.如何進一步激活和提升城市活力?

對於不同城市來説,保持和提升城市活力的核心在於緊扣城市自身發展的獨特屬性,以經濟、社會、文化及生態四大活力領域為重點,增強活力城市的動力源,並以智慧治理和城市更新為支點,積極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和宜居的生活空間,為現代化建設催生澎湃動能。

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持續推動力,進一步提升城市經濟活力。針對城市傳統産業,應充分利用新業態、新技術和新模式,實現産業轉型升級,從而推動生産、流通、消費模式的深遠變革,使傳統産業重煥生機與活力;城市創新發展目標應緊密追蹤全球科技前沿,立足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增強自主創新的核心能力,突破關鍵技術的研發瓶頸;持續推進區域人才政策革新,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以人才“活水”激蕩經濟活力“一池春水”。

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努力建設美好宜居城市,“以人興城”激發社會活力。應注重協調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距離,加快形成“15分鐘便民生活圈”,以滿足居民的共性服務需求;推動公共服務不斷下沉,全力構建城鄉教育共同體,助推優質教育公平可及,將新增醫療衛生資源向郊區特別是新城佈局,確保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以“三區一村”改造為主的城市更新,將適老化、適幼化改造提上日程,構建更為舒適便利的人居環境;採取切實可行的政策舉措,如實施促進青年人才發展的區域規劃、優化青年就業創業條件、加強青年住房支援政策、減輕青年家庭負擔、提高青年人才吸引和培養機制等,促使更多年輕人才投身城市,為城市社會繁榮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彰顯城市特色傳統文化價值,煥發城市文化活力。保護和賡續城市文脈,盤活文化資源,統籌塑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把文化價值融入城市血脈,勾勒出城市文化的活力基調;杜絕大拆大建,突出城市性格,活化利用歷史特色文化街區,注重對傳統歷史文化活動的引導;推動城市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和文化館等各類公共文化設施改造新建,塑造城市記憶新地標;加快發展城市數字文化産業,以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賦能文化産業發展,著力提升文化産業輻射帶動能力;構建覆蓋城市群的“文化走廊”,將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城市旅遊産業規劃之中,推進文化與旅遊産業的深度整合,充分發揮文旅産業能動性。

以高水準生態環保為依託,激發城市生態活力。進一步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工生態系統,因地制宜建設城市綠道,打造街心綠地、濕地和“15分鐘公園圈”,以期持續優化人居環境;加快推動生態文明體制的構建,建立生態文明責任體系;以“綠色”為城市發展底色,推動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新興産業集聚,著力推動工業、交通、能源等領域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倡導綠色出行和綠色家庭、綠色社區建設。

以高效治理賦能韌性智慧城市建設,探索城市共建共治共用新機制。應以場景治理創新數字化治理模式,加快推進城市運作“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數據資源“一網通享”、社會訴求“一鍵回應”,促進城市生活品質和政府治理效能全面提升;關注城市安全運作及民眾生命財産安全的基礎領域,運用數字技術實現全方位全時段的多維度預警監測;以黨組織為內核,通過凝聚和整合城市基層社會中的各類社會組織,指導基層群眾開展有序自治,構建“一核多元”社會治理體系,以基層治理煥發城市治理新活力。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27日 07版)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