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開放中國 機遇共用

2024-06-25 09:34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特別關注·夏季達沃斯論壇】

作者:洪俊傑(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財經大學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第十五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于6月25日至27日在大連舉行。本屆年會將圍繞全球新經濟、中國和世界、人工智慧時代的企業家精神、産業新前沿、對人進行投資以及氣候、自然與能源的相互聯繫等六大主題展開,解鎖“未來增長的新前沿”。夏季達沃斯論壇觸摸中國經濟脈動,給全球發展以啟迪,是推動中國對外開放縱深發展的窗口,也為全球提供了與中國市場和資源連結的紐帶。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形成更高水準對外開放新格局。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在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貿易整體表現低迷、外需疲弱的背景下,中國高水準對外開放對提振世界經濟意義重大,為重振全球貿易投資提供重要推動力。

位於中國廣西的中馬欽州産業園和位於馬來西亞彭亨州的馬中關丹産業園于2012年和2013年相繼開園,開創了“兩國雙園”合作新模式。圖為6月13日在馬來西亞彭亨州拍攝的馬中關丹産業園。新華社發

為世界提供中國大市場機遇

中國擁有超14億人口、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超大規模市場是中國的巨大優勢。新發展格局下,中國不斷增強國內大迴圈內生動力,增強對國際迴圈的吸引力和推動力,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貢獻者和有力推動者。目前,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貿易夥伴,連續7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路零售市場和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

作為全球最大的中間品進口國,中國對世界供應鏈體系的貢獻度、影響力不斷提高,已成為全球分工網路的關鍵樞紐。中國連續6年舉辦進口博覽會,主動擴大進口,向世界各國搭建起分享中國大市場及經濟發展紅利的重要平臺,為推動各國經濟復蘇和貿易增長提供了新機遇。作為全球第二大服務貿易進口國,中國為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提供了巨大的服務出口市場,為促進其經濟復蘇和就業增長作出重要貢獻。作為跨境投資的巨大引力場,中國外資規模不斷增長,結構趨於高級化,為跨國公司帶來較高收益和穩定預期。通過輸出優質産能、技術、服務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大量流入發展中經濟體,有力推動了這些國家的現代化、工業化和資訊化進程。中國市場成長性較好,未來中等收入群體還將不斷擴大,消費結構還將持續升級。中國大市場正在成為世界新機遇。

為世界提供中國制度型開放機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中國不斷提升制度供給能力,積極為全球提供制度型公共産品,制度創新邁向全球合作共贏的新高度。

中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截至2023年,中國已先後7輪在全國範圍內設立了2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1個自由貿易港,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累計總結、提煉、形成302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複製推廣,涉及市場準入、通關便利、公平競爭等領域。率先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備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相關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打造國家制度型開放示範區,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中國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全面深入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規模減稅降費,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實施了一系列高水準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舉措,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自2017年以來,中國連續5年修訂外資準入負面清單,2021年版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已分別壓減至31條和27條,在種業、汽車船舶和飛機製造、證券、銀行、保險、職業培訓等眾多行業、領域取消或放寬了外資股比限制,為外國投資者創造了更多市場機遇。2017年至2022年,中國利用外資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二位。“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成為普遍共識。

2021年,中國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開啟制度型開放新的里程碑。中國積極對標競爭中立、投資保護、智慧財産權保護、勞工政策、環境保護、爭端解決機制、監管一致性等邊境後規則及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新規則。未來,中國將積極探索數據確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把握數字貿易這一國際經貿規則競爭的新前沿,打造高水準制度型開放的新高地。這些都將為世界提供中國制度型開放新機遇。

為世界提供深化國際合作機遇

中國始終堅持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多雙邊區域經貿合作,不斷豐富新形勢下多邊主義實踐。中國旗幟鮮明地反對保護主義、“築墻設壘”、單邊制裁、“脫鉤斷鏈”等阻礙經濟全球化的行為,積極推動世貿組織、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機制更好發揮作用,深入參與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機制合作,提出更多既符合中國利益又能獲得國際認同的中國方案。

中國構建新型國際經貿關係,推進大國協調合作,深化同周邊國家的經貿關係。中國加快建設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際物流和貿易大通道,發展“絲路電商”,幫助更多國家提升互聯互通水準。十年多來,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斷走深走實。目前,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為共建國家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與共建國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給共建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為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破解全球發展難題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作出了積極貢獻,已經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邁入新征程,中國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會停歇,紅利將加速釋放。中國將以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25日 12版)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