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打造中國式現代化“西部引擎”
【研究報告】
作者: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我國西部地區地域廣闊,國土面積全國佔比超過七成,覆蓋3億多人口,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2024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強調“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加快打造中國式現代化“西部引擎”、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指明瞭方向。
遊客在甘肅永靖縣黃河花堤賞花遊玩。 新華社發
2023年西部地區各省區市GDP佔全國比重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通過“三線建設”,在西部地區建立起門類齊全、頗具實力的工業體系。然而在改革開放後,東部沿海地區實現快速發展,西部與東部的差距逐步擴大。1979年到1999年,西部地區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率比東部地區低1.4個百分點。1999年,全國60%的農村貧困人口和全國52%的貧困縣位於西部地區。為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1999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2000年,國務院召開西部地區開發會議,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初步設想。同年,國家開始實施對西部地區重點支援計劃,制定了包括增加資金投入、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對內開放、吸引人才和發展科技教育等共計16方面重點支援政策。西部大開發戰略自此全面展開。
2023年西部地區各省區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元)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首要任務是改變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後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搞好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科技教育等基礎建設;同時建立和完善市場體制,培育特色産業增長點,使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市場基礎條件得到改善。2002年,國務院批准了《“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一系列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市政、生態、農業、科技、教育和農村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在西部落地。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將“繼續加快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建設”等重大任務放在突出位置。2007年,國務院批准了《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努力實現西部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持續穩定提高,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突破等目標。在西部大開發的前十年,國家通過規劃指導、政策扶持、項目安排等對西部地區進行了明顯的“傾斜性”支援。2000年至2009年,西部地區國家重點工程總投資達2.2萬億元,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轉移支付超過3萬億元,累計新開工建設120個重點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建成,為西部地區發展奠定了基礎。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強調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強化支援,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主線,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2012年,國務院批准《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戰略優先位置,推進西部地區進入內生發展、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的足跡遍佈西部12個省區市,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把脈定向、擘畫藍圖。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西部地區開放發展注入新的動能。2017年,國務院批准《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開放引領,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緊緊抓住基礎設施和生態環保兩大關鍵,增強可持續發展支撐能力,推動西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019年3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強化舉措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的新格局。2021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印發,圍繞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作出總體部署。同年,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會議討論通過《西部大開發“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加快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推動西部地區高品質發展。中央一系列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規劃方案的出臺,推動西部地區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為加快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的新格局提供了強大支撐。
2、西部地區呈現嶄新面貌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面貌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2000至2023年,西部各省區市年均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後的局面得到徹底改變,生態環境脆弱惡化的態勢得到根本逆轉,經濟開放程度得到大幅提升,由開放“末梢”變為開放“前沿”,闊步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圖為重慶城區風景。新華社發
1、西部大開發是一項世紀工程
基礎設施建設邁出現代化步伐。西部地區鐵路營業里程、內河航道里程、高等級公路里程得到大幅提升。川藏鐵路和成渝中線、成達萬、渝昆、西渝等高鐵加快建設。“疆電外送”第三通道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航空運輸體系日臻完善,2023年,西部地區擁有4F級機場5個,旅客吞吐量全國排名前十位的機場4個,成都天府機場和重慶江北機場旅客吞吐量全國排名分別為第5位和第6位。能源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全球最大水光互補項目柯拉光伏電站並網發電;世界最大液態空氣儲能示範項目在青海落地;四川水電裝機容量居全國第1位;新疆油氣當量連續三年穩居全國首位。
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成效顯著。持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西部地區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重點湖庫周邊水土流失狀況明顯改善,長江三峽等重點水利樞紐工程安全得到切實保障。內蒙古、陜西、寧夏等地嚴重沙化耕地得到有效治理,西南地區土地石漠化面積逐年縮減,實現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程度“雙減輕”。生物多樣性保護得以加強,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得到有效修復,金錢豹、普氏原羚等特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得到恢復和發展。
高品質發展能力明顯提升。經濟實現快速增長,西部地區地區生産總值從2019年的20.5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26.9萬億元,增速居全國四大板塊之首。産業結構得到優化,西部地區已打造出新材料、生物醫藥等9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和電子資訊、航空等5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城鎮化水準大幅度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接近60%。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西部科學城國際領先的重大創新平臺和研究基地加快建成;國家超算西安中心、未來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等新型算力基礎設施建成投用;“東數西算”工程國家樞紐節點加快建設;現代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開工建設,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建成投用。
開放型經濟格局加快構建。西部地區充分挖掘內陸地區比較優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重慶、四川、陜西、雲南、廣西、新疆等省區市建設了6個自貿試驗區和40個綜合保稅區,重慶、四川、陜西等內陸開放高地和開發開放樞紐正加快形成。國際物流大通道越走越寬,陸海聯運、空鐵聯運、中歐班列等有機結合的多式聯運服務模式有效運作。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8.7萬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222個城市;西部陸海新通道已覆蓋121個國家和地區503個港口。2023年西部地區進出口總額較2019年增長近四成。
人民生活水準穩步提高。2019至2023年,西部地區全體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實現同步,收入增長速度明顯高於東部地區。2023年西藏、甘肅、新疆全體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7%、7.5%和7.0%,增速居全國第1位、第2位和第4位。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醫療基礎設施覆蓋面、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大幅度提升。西部地區平均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在看到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西部地區每人平均GDP尤其是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與東部地區差距依然較大,生態環境脆弱,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安全任務艱巨,城鎮化水準不高,工業化整體滯後,科技創新水準有待提高,高端人才相對缺乏,重大科研平臺不足,仍然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薄弱環節。
3、不斷增強西部發展動力活力
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將西部地區放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定位思考、統籌推進,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進一步用好改革和開放兩大手段,不斷增強西部發展動力活力,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
一名小朋友在新疆伊犁民俗旅遊區遊玩。新華社發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打造西部現代化産業體系。應在“新”字上做文章。強化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探索發展現代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積極發展大數據、人工智慧和“智慧+”産業,大力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在“特”字上做文章。發揮西部地區生態、民族民俗、邊境風光等優勢,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産業作為主攻方向。依託風景名勝區、邊境旅遊試驗區等,大力發展旅遊休閒、健康養生等服務業,打造區域重要支柱産業。在“改”字上做文章。加快傳統産業技術改造,推進重點行業設備更新改造。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促進農牧業全産業鏈、價值鏈轉型升級。在“轉”字上做文章。創新跨地區産業協作和優化佈局機制,有序承接産業梯度轉移。推進四川、重慶等地加快建設國家戰略腹地重要承載區,推進貴州等地大力建設産業備份基地。
以高水準保護支撐高品質發展,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大力推進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祁連山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等。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在生態環境品質改善上持續用力。以汾渭平原、成渝地區、烏魯木齊及周邊地區為重點,加強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提高重污染天氣應對能力。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在綠色發展方式轉型上持續用力。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和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打造西部高效生態綠色産業集群。
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提高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準。進一步挖掘在國際物流運輸中的時間成本比較優勢、戰略後援優勢和地緣優勢,全面提升開放水準。進一步完善開放大通道建設。通過大通道帶動大物流、催生大産業。大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推動沿線地區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優化中歐班列組織運營模式,加強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建設。進一步完善口岸、跨境運輸和資訊通道等開放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開放物流網路和跨境郵遞體系。加快中國—東盟資訊港建設。構建內陸多層次開放平臺。鼓勵重慶、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提高昆明、南寧、烏魯木齊、呼和浩特等省會城市面向毗鄰國家的次區域合作支撐能力。進一步加強區域開放合作。推動東西部自由貿易試驗區交流合作,加強協同開放。
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升能源資源等重點領域安全保障能力。在能源建設方面,搶抓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産業,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青海國家清潔能源産業高地,打造鄂爾多斯世界級新能源産業高地,大力推進金沙江上游、雅礱江等清潔能源走廊、酒泉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建設。優化煤炭生産與消費結構,加快北煤南運通道建設,積極促進“疆煤外運”。拓展“西電東送”等跨省區輸電通道。在資源開發方面,加強礦産資源規劃管控和規模化集約化開發利用,加快形成一批國家級礦産資源開採和加工基地。提升新疆黑色金屬等關鍵礦産資源的開發利用水準,加強青海世界級鹽湖産業基地、廣西錳基新能源材料基地建設。
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支援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建設模式。改進農村基層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基層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積極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培育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遊名縣。發揮國家和區域中心城市功能作用,積極打造重要增長極和增長帶,大力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切實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積極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建設,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徹到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全面準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鼓勵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等地打造一批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標誌性成果,加快建設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進一步加強內蒙古、廣西、雲南、西藏、甘肅、新疆等地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邊境旅遊試驗區、跨境旅遊合作區、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等建設。
(執筆:李敬、曾維倫,分別係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黨委書記)
《光明日報》(2024年05月1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