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免簽“朋友圈”擴大 入境遊“熱”力十足

2024-05-13 09:04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入境遊掀起熱潮,無論是知名景區還是街頭小巷,無不活躍著外國遊客的身影。來自世界各地的他們,或遊覽名山大川,或體驗傳統文化,或品嘗中國美食,充分感受中華大地的風土人情和獨特魅力。

隨著近期國際旅遊市場復蘇,更多國際航線恢復,中國與多國免簽政策及各項便利化舉措落地,境外遊客來華旅遊的熱度持續攀升。文旅部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入出境遊客合計達367.2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177.5萬人次。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外國人來華數量較2023年同期增長超3倍,以旅遊觀光最多,佔到三成以上。面對快速增長的入境遊需求,旅遊行業是否做好了準備?如何進一步優化旅遊服務、豐富産品供給,為外國遊客提供更加便利舒適的旅遊環境?

  “五一”假期,遊客在北京天壇公園內遊覽。新華社發

 入境遊持續火熱 市場前景可期

“我們來中國旅遊,就是為了感受中國的厚重歷史文化,西安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還去了上海和蘇州,既古老又現代的中國給我們很多驚喜。”在西安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幾名德國遊客身著漢服,興奮地分享此次中國之旅的感受。他們説,自去年12月中國對德國試行15天免簽政策後,他們就開始計劃這次旅程,手續方便,旅途也舒心。

“近期入境遊客多了起來,我們也越來越忙,今年我們旅行社每個月接待的入境遊團隊差不多有六七十個。”四川成都一家旅行社的雙語導遊孫庭告訴記者,近期雙語導遊、小語種導遊供不應求,4月以來,他幾乎沒有休息。

入境遊火熱,與近期中國出臺的多國免簽政策密不可分。去年12月,中國對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6個國家試行免簽政策。今年3月,中國又進一步對瑞士、愛爾蘭、匈牙利、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6國試行免簽政策。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大,一系列提升入境遊便利水準的措施落地,釋放出中國進一步開放旅遊市場的積極信號,入境遊市場日漸回暖。

“今年,我們接待了來自俄羅斯、義大利、澳大利亞、泰國、厄瓜多等國的入境遊客。”途牛北京隨往國際旅行社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故宮、天壇、恭王府、雍和宮、慕田峪長城是外國遊客熱衷的打卡地,外國遊客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聽京劇、購買臉譜等特色文創産品,是外國遊客體驗京味文化的重要內容。

“我們1-4月接待入境遊客近35000人,同比增長10倍以上。”中青旅首席品牌官徐曉磊告訴記者,“得益於免簽政策,我們接待的入境遊客裏有不少德國遊客,入境旅遊團主要參加北京、上海、西安等地一地遊或體驗需乘坐中國高鐵的多省市特色遊,國際郵輪團也很受歡迎。同時,入境遊客源更多樣,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等為代表的市場客源增長迅速。”

  外國遊客在浙江省杭州市塘棲鎮泰山村共富工坊的櫻桃園裏採摘櫻桃。新華社發

攜程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入境遊訂單同比增長105%,中國單方面免簽的12國及相互免簽的新加坡、泰國,累計入境遊客同比增長約2.5倍。攜程旅行相關負責人説,“五一”假期,秦始皇陵兵馬俑、沙坡頭等600多個景區受到外國遊客歡迎,線上預約購票火熱,入境門票訂單同比增長12倍,入境遊熱門景點主要是歷史博物館、主題樂園、地標建築,以及海南三亞直升機低空飛行體驗等新項目。

中國旅遊研究院國際研究所所長楊勁松認為,免簽政策減少了外國入境遊客的經濟負擔和時間成本,有利於提高國外遊客來華旅遊意願。隨著更多利好政策落地,入境遊市場前景可期。

 提升服務通堵點 營造便利化旅遊環境

入境遊客數量攀升,對旅遊行業的服務接待能力也是一次考驗。面對大量外國遊客,各地針對外籍人士的生活習慣和旅行需求,在入境、出行、住宿、遊覽、購物、支付等環節著力破解難點堵點,不斷推出相關舉措,營造更加便利的旅遊環境。

近日,三百多名來自德國的遊客來到北京天壇公園,感受古風古韻,欣賞美好風光。“為迎接外國遊客,我們加強服務保障,線上購票平臺設置了護照、永久居留證等專用通道,為外國遊客提供更便捷的旅遊服務。”天壇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

當前,一些景點園區預約規則複雜、消費環境不佳等是外國遊客反映較多的問題。此外,我國移動支付業務普及率越來越高,相比之下,有些國家移動支付業務發展尚未普及,外國遊客在中國使用傳統支付方式不夠便捷。

  入境遊客在上海豫園商圈觀光。新華社發

對此,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提出多項任務——改善銀行卡受理環境,滿足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群體“食、住、行、遊、購、娛、醫”等場景銀行卡支付需求;堅持現金兜底定位,不斷提升現金收付和外幣兌換服務水準;提升移動支付便利性;更好保障消費者支付選擇權,規模以上的大型商圈、旅遊景區、文娛場所、酒店、醫院等重點場所必須支援移動支付、銀行卡、現金等多樣化支付方式等。

記者了解到,今年一季度,上海已部署外卡POS機超4.5萬台,核心商圈、機場碼頭、地鐵車站、三星級以上飯店、3A級以上景區等實現外卡POS機全覆蓋,同時優化了外卡自助取現、外卡內綁和投放零錢包等服務;上海A級景區和一級博物館購票系統均設置外國人護照及永居證選項。深圳推動多家五星級酒店新增外幣兌換服務點和外幣ATM機,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館、歷史民俗館入駐商戶已完成境內外銀行卡受理全覆蓋。

“這些舉措打通了長期以來影響我國入境旅遊發展的重大堵點、痛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指出,下一步,應進一步探索多層次的入境免簽政策,並將優化入境遊客在華旅遊的語言環境尤其是標識標牌系統的語言作為重點工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旅遊研究中心總規劃師寧志中指出,要進一步提升遊客入境後的旅遊全過程服務便利化水準,包括交通、遊覽、住宿服務、網路預定、現場購票等多個方面。此外,還要促進旅遊相關資訊傳播便利化,特別是氣象、交通、遊覽點、食宿等各環節資訊的語種類型、遞送方式的有效性,同時加強旅行過程中的安全保障服務。

 産品供給“上新” 讓遊客看見大美中國

迎接八方來客,旅遊行業正積極行動。在市場需求的帶動下,旅遊行業從業者紛紛研究推出更適合外國遊客的入境遊産品和服務,以滿足市場需求。

儘管當前入境遊復蘇態勢喜人,但仍有業內人士認為,由於前幾年疫情影響較大,當前入境遊的供應鏈尚未完全恢復,如相關業務産品供給不足、語言人才流失等,對入境遊接待能力造成一定影響。

這些問題同時意味著機遇和挑戰。除了提升支付、預約等方面的服務保障水準,如何豐富旅遊産品供給也是當前旅遊市場面臨的重要課題。中國豐富多元的文化遺産、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對境外遊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冰雪旅遊、賞花遊、夜間文旅、城市漫步等旅遊業態不斷涌現,各地文旅火熱“出圈”,為入境遊産品開發提供了思路。

“入境遊快速發展,對旅遊目的地建設與服務提出要求,各地要加快國際旅遊目的地建設,完善國際化旅遊服務體系建設。入境遊回暖也給行業主體的遊覽服務産品開發能力帶來挑戰,各類行業主體要深入研發充分體現地域自然風情、歷史文化特色的遊覽線路和産品服務,彰顯中國特色、講好中國故事。”寧志中指出。

近期,海南發佈六大主題、12條線路的入境遊産品,其中包含民俗風情、騎行康養等多種類型,進一步提升了海南旅遊品牌的海外影響力和吸引力。山東威海針對南韓、俄羅斯等重要客源國家的遊客需求,推出沙灘休閒、海島體驗、溫泉康體、青少年遊學等入境遊精品,為遊客提供多元選擇。河南推進“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國際化品牌建設,開展體系化國際推廣活動,打造文化出海品牌,搭建入境遊合作體系。

旅遊行業從業者也持續“上新”入境遊産品,積極迎接變化與機遇。“我們正加強産品研發,努力推出更多既蘊含中國特色文化,又符合外國遊客需求的旅遊線路,將中國的大好河山、傳統文化、新時代建設成果等融入旅遊産品中,讓世界更了解中國。”徐曉磊表示。

厲新建認為,以往,入境遊在資源的産品化、業態的新潮化、玩法的多元化等方面存在不足。對此,要重視具有中國特色文化及獨具地方特色、充滿煙火氣的文旅融合産品的開發,尤其是要圍繞我國世界文化遺産開發系列産品。要重視郵輪旅遊、戶外徒步等在國外具有高市場認可度的産品的開發,加大相關配套設施供給。要進一步優化旅遊投資發展環境、提升旅遊産品開發能力,以優質多元的産品供給滿足日益增長的旅遊需求,提升入境旅遊品質。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