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籍裏的家文化“活”起來 徐州學者主編《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輯刊》出版
4月13日,中華優秀傳統家文化與新時代家庭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在江蘇師範大學召開。會上舉行了由陳延斌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輯刊》《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輯刊續編》首發式。煌煌80冊圖書,蔚為大觀。
陳延斌在江蘇師範大學作學術報告
蒐集家訓珍本影印傳承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風不僅關乎家庭的興衰榮辱,更關乎黨和國家的精神風貌。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一重要論述為培養新時代的良好家風指明瞭方向。
以教家立范、“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為宗旨的家訓在我國已有3000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家訓文獻。江蘇師範大學教授陳延斌數十年來致力於中國傳統家風、家訓的弘揚和文獻整理。2014年,他申報並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資料整理與優秀家風研究”,《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輯刊》即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輯刊》兩編80冊
陳延斌團隊歷時8年,對當前存世的家訓文獻進行了全面深入地摸底調查,理清其存世數量、收藏狀況、著錄情況,並對所見版本進行梳理、分類、研究,遴選底本,撰寫提要。
由於所選底本散藏于各個藏書機構和單位,底本蒐集成了重中之重。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副總編輯廖生訓介紹,出版社第一時間將這一工作列入社內重大項目,抽調有相關學術背景及豐富出版經驗的專業編輯團隊,配合開展底本蒐集。該項目先後使用了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十幾家藏書單位的文獻。
2019年,《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輯刊》30冊出版,共收錄影印中國歷代傳統家訓文獻126種,所收每种家訓均撰有詳細的提要。今年3月,《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輯刊續編》50冊再次出版,共收錄影印傳統家訓文獻118種。
“書中的珍稀文獻較多,亦不乏家訓匯輯本,又收集了大量的譜牒家訓,不拘篇幅長短,重在教化理念及其價值。”廖生訓表示,“一套好的書籍,是能夠經過時間的沉澱而長盛不衰的。我們相信這套書能夠經得起歲月的打磨,為弘揚傳統文化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資料。”
據悉,由陳延斌組織整理的《中國傳統家訓文獻整合》書稿也已完成,全書約1200萬字,將歷史上重要的家訓典籍進行彙編點校,目前正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洽談出版事宜。
《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輯刊》
《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輯刊續編》
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精髓
“家庭是社會的基石。對一代代中國人來説,教從家始、家齊而國治的理念始終是家國情懷形成和鞏固的指導。”陳延斌教授在接受採訪時感慨,“研究傳統家訓30年,深為先人們留下的文化遺産而感動,它們風格不一,內容有別,但各有其積極的借鑒價值,永遠給人一種常讀常新之感。”
2003年,陳延斌與徐少錦教授合作,撰寫出版了中國第一部家訓通史《中國家訓史》。陳延斌介紹:“家訓也稱家誡、家范等,如果廣義上看,自從産生了家庭,就有了家訓教化。”
中國傳統家訓生發並服務於大家族制,對整個家族的綿延興盛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然而到了現代,家庭結構逐漸呈現小型化的發展趨勢。生活在小家庭時代的我們,該如何傳承家風?
對於記者的疑問,陳延斌解釋:“從歷史上延續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都有其續存的合理性,並與現在、未來的走向緊密相隨。優秀傳統家訓對今天的家庭建設仍有積極的價值,但需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當代家庭發展、家庭教化相匹配。”
《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輯刊》兩編80冊
“家庭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作用,然而現代教育絕不僅僅是家庭這一平臺可以獨立完成的,需要整闔家庭、學校、社會、政府、新媒體等多方資源優勢,共同促進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的當代轉型。”陳延斌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做起:“一是怡養涵育,讓地方家訓文化資源成為新型家訓文化培育的沃土,因為地方鄉賢的家訓家風資源是當地百姓生活習慣、道德風尚、倫理規範的長期積澱和文化標識,更易被百姓認同、踐行;二是以身示範,讓家長成為新型家訓文化建設第一責任人與子女教育的榜樣;第三是日常養成,將新型家訓文化建設在日常生活中落細、落小、落實,真正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今天我們研讀傳統家訓,目的是以古鑒今,傳承中華民族這筆傳統文化遺産。”陳延斌強調。(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