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以樂傳情講好中國故事

2024-03-15 09:13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2月6日,中央民族樂團《天地永樂·中國節》歐洲新春巡演德國漢堡站音樂會現場,觀眾起立鼓掌歡呼。

  中央民族樂團團長、琵琶演奏家趙聰在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廳演奏。

  中央民族樂團青年笛簫演奏家丁曉逵在德國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演出。

以上圖片均為李想攝

2月2日至2月20日,中央民族樂團《天地永樂·中國節》歐洲新春巡演成功舉行。樂團走進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漢堡、柏林、杜塞爾多夫、德累斯頓,波蘭華沙和匈牙利布達佩斯,將古老又青春、民族又世界的中國民樂帶給現場上萬名觀眾和雲端數十萬收看者,收穫了如潮的掌聲和強烈的情感共鳴。這一切讓我感動,啟發我進一步思考中國民樂所蘊藏的民族性、現代性和國際性,探究中國民樂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方面的獨特價值。

共通的情感

作為中央民族樂團品牌音樂會之一,《天地永樂·中國節》以時間為軸,通過民族管弦樂的形式詮釋中國年節文化,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為主題,用音樂表現四時之美,講述傳統時節寄託的中國人的情感與人生體悟。

這種音樂語言既抽象,又生動真切,觀眾從音樂中清晰地“看”到“人”,感受到人類共通的情感。《天地永樂·序曲》蓬勃熱情,春回大地的喜悅撲面而來,洋溢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憧憬。《清明·青青思念》笛聲響起,眾人于煙雨嫋嫋中寄託清明時節的慎終追遠。《中秋·雲清風舞》在管弦樂團的烘托下,用二胡傾訴一輪明月照耀下的遊子思鄉情,勾畫著萬家團圓時的人間歡喜,傳遞著“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追問。《冬至·福吉天長》突出琵琶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以3個樂章展現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對美好明天的祝福。

半個多月的演出中,絕大多數觀眾是外國人。一曲終了,大家自發起立鼓掌,掌聲經久不息;演出結束,人們集體起立歡呼,令人震撼——我們知道,大家不僅聽懂了中國民樂,而且被深深打動。“中國音樂情感豐富,今天音樂會上的作品讓我感到自己正被愛包圍,非常美好。”觀眾的話讓我感動,知音如是。

為讓歐洲觀眾更好地理解曲目,我們此次特別邀請奧地利戲劇表演藝術家羅伯特·邁爾擔任德語地區演出講解。他幽默詼諧地與觀眾互動,講述屈原、牛郎織女、中秋、重陽等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也將中國民族器樂的特點娓娓道來。他的講解拉近了觀眾與《天地永樂·中國節》的距離,讓這次巡演更加立體生動。為了擴大傳播,我們還與古典音樂線上平臺美迪奇合作,對德國漢堡站的音樂會全程錄製播出,收穫了更多國家的觀眾。

此次歐洲巡演,我們在編曲配器上更加突出中國民族器樂的技術特點和藝術表現力。笛簫、二胡、古琴、胡琴、笙、阮、琵琶……不同曲目突出不同器樂,同時追求配器和諧。有觀眾表示:“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如此‘中國’的音樂會。通過主持人介紹,我認識了這些樂器,它們獨特的音色帶給我與欣賞西方古典音樂完全不同的感受,從今天起,我就是你們的樂迷了!”“我和朋友們一直為中國音樂家鼓掌。你們的音樂感染力很強,令人沉醉!”……來自觀眾的熱情心聲、提前售罄的演出門票、不斷的返場表演,都令我們更加確信音樂無國界,中國民樂可以講好中國故事,可以在世界面前展現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融合的魅力

以藝術為紐帶,促進民心相通,音樂大有可為。此次歐洲巡演,中央民族樂團在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廳,德國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柏林愛樂音樂廳等多個享有世界盛譽的古典音樂廳奏響音符,讓當地觀眾産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的興趣和熱情。“我聽得熱淚盈眶!3周後我就要去中國了,這場音樂會如同旅行的開端。”“雖然我們有貝多芬、莫扎特,但你們是如此特別、如此美好,我們很慶倖今晚來到這裡!”“我最近剛從中國回來,這場音樂會讓我感受數千年的中國文化,各種樂器演奏出的聲音無比美妙。我閉上雙眼去聆聽、去分辨中國音樂的獨特調式,太震撼了。”華夏之音如同文化使者,潤物無聲,將人們與中國的距離拉得更近了。

今年正值中國和波蘭建交75週年、中國和匈牙利建交75週年,《天地永樂·中國節》在波蘭、匈牙利的演出恰逢其時。在波蘭華沙國家愛樂音樂廳,我們邀請4位肖邦音樂學院優秀畢業生共同演繹《春節序曲》。作為返場曲目,波蘭薩克斯表演藝術家、肖邦音樂學院副校長古斯納與樂團共同演繹《茉莉花》,現場互動氣氛熱烈。

此次巡演能夠讓中國民樂自然而然地走入歐洲觀眾的耳中、心裏,源於我們對融合中西文化的探索,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肥沃土壤。中國與西方審美各有特點。以繪畫為例,以西方審美標準來看,透視、寫實是一種美;以中國傳統審美為標準,線條、留白是美。二者沒有高下之別,且存在交集,這就凸顯了融合的必要,也使藝術引發共鳴成為可能。為讓中國民樂適應中西兩種審美體系,我們嘗試加強交響樂和民樂的融合,對外國聽眾而言,熟悉感和陌生感並存。

在與外國音樂家交流時,對方往往驚訝于我們手中的樂器已有上千年曆史,卻依然如此富有藝術表現力和技術難度。這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傳承中創新。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千年的傳承,更因為這古老的文化至今依然生機勃勃,這是我們與世界對話的文化底氣。要讓今天的年輕人喜歡民樂,讓民樂走向外國觀眾,需要作品更富有節奏性、融合性和技術性。此次歐洲巡演,我們邀請指揮家李心草執棒,他熟悉當前世界音樂的特點和趨勢,對整個樂團聲音的把控具有國際視角,從而令整場演出更精細、更有控制力和張力,曲目上以新創作品為主,作曲風格和技法既傳統又新穎,對歐洲觀眾富有吸引力。

上世紀末,中央民族樂團第一次走進維也納音樂廳和柏林愛樂音樂廳。今天,我們重返熟悉的音樂廳,帶來了更符合當代審美、更具有國際音樂語匯、更能展現當代中國精神風貌的作品。奧地利《皇冠報》這樣評價《天地永樂·中國節》:“音樂會以一種堪稱典範的方式讓人們感受中國傳統樂器,聆聽來自東方的音樂。”

與此同時,我們深知民樂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它不是流行化的大眾音樂,也尚未成為普及的音樂類型,若想使其真正走向世界,任重而道遠。民族符號色彩濃郁的文化類型更適合通過融合手法增強其世界性和綜合性,同時借助故事化表達,推動其傳播得更遠更廣。在呼喚互信與合作的今天,期待中國民樂繼續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提倡文明交流互鑒的當下,期待中國民樂不只是中國的民族音樂,亦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結晶。

(作者為中央民族樂團團長、琵琶演奏家,蔣欣雨、肖穎採訪整理)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