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奮進路上 這一年的步伐,我們走得很顯底氣

2024-03-04 09:2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過去的一年,我們總會在這樣的時刻激動萬分:中國傳統春節成為聯合國假日,國家圖書館發佈《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中華文明因其悠久豐厚的底蘊和智慧,成為億萬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認同、自信與驕傲。

我們也會為這樣的場景而欣喜感動:暢遊古香古色的文化遺跡,參觀跨越千年的文物展覽,體驗巧奪天工的非遺技藝……新時代,傳統文化借助新的介質、新的技術、新的樣式,融入生活日常,匯聚成人們追逐美好夢想的精神力量。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在全體人民不懈探索努力下,中華文化越發蔚為大觀,中華文明越發光彩奪目,中華兒女在新征程上闊步前行,志氣高昂。

新疆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演員在烏魯木齊京劇院演出舞劇《五星出東方》後向觀眾揮手致意。新華社發

國家體育場金色大廳內,遊客在拍攝“冰墩墩”龍年新春特別版文創産品“龍墩墩”。新華社發

  位於河北灤平縣的金山嶺長城。新華社發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委員:

從優秀作品中汲取智慧

光明日報記者張玉梅採訪整理

2023年,是載入中國美術館史冊的一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美術館的老專家老藝術家回信,強調“在高品質收藏、高水準利用、高品質服務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時代人民群眾欣賞美術佳作、提升文化素養的國家級乃至世界級藝術殿堂”。

中國美術館建館60週年之際,我們推出大型展覽,通過對歷史文脈、紅色主題、國際交流、經典呈現四個序列的梳理,集中展現中國美術館收藏的經典美術作品,形象地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革命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中外傑出美術成果的交流與互動。我們還積極把世界優秀藝術創作引進來,形成雙向對話,推動中華文化在文明互鑒中繁榮發展,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我們舉辦了“藝匯絲路”藝術展,匯集來自112個國家和地區藝術家的193件作品,包括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藝術家受邀來華采風創作作品、中國美術館國際藏品,以及12位藝術家為本次展覽特邀創作的作品。同時,我帶領中國藝術家赴埃及寫生創作,組織參與“藝匯絲路——中阿知名藝術家采風作品展”,並通過沙龍、演講等形式推動中國與阿拉伯國家藝術家對話交流。

作為國家美術館,我們應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激勵藝術創新,及時把歷史上的優秀作品展示出來,讓人們從中獲得創新力量,獲得創新資源。

中國美術館目前珍藏著13萬餘件古今中外藝術精品。今後我們將通過各式展覽讓那些曾深藏在庫房裏的作品、“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畫作,在這個國家美術的殿堂、化育大眾的平臺、國際交流的窗口,與時代見面、與觀眾見面,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

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委員:

文學彰顯新魅力新活力

光明日報記者劉江偉採訪整理

剛剛過去的2023年,中國文學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一個總的特點是,立足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學彰顯出新力量、新活力,文學的社會影響力顯著增強。

這一年,是茅盾文學獎的評獎頒獎之年。五部獲獎作品以及更多的參評作品,見證了中國長篇小説創作取得的最新成就。對於中國當代社會重大主題的關注與表現,對於現代以來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所做的生動描繪,對於深厚文化傳統及多彩文化進行的現代性闡釋與生動展現,無不印證著中國作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覺。開掘富有地域特徵的本土文化,以現代性的筆觸展開豐富的現實生活,記錄一個時代的波瀾壯闊,展現一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與心靈世界,正在成為廣大中國作家的共同認知與創作追求。

這一年,是中國文學不斷衍生出新的文化活力的一年。根據以歷史文化為題材的優質網路文學作品,創設具有廣泛輻射力的文旅産品,激發全社會的文化活力,增添旅遊産品的文化內涵,正在成為具有普遍性的認識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

網路文學紮根在中國文化土壤,同時具備快速更新、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的特點,能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旅商機。我今年帶來的一份提案就建議充分發揮網路文學優勢,助力文旅融合發展。

這一年,傳統文學與新媒體更加自覺地結合在一起,文學作品、文學刊物通過網路平臺增強社會認知度,創造奇跡般的關注度。

這一切,無疑都對文學生産力、傳播力的提升,對作家創作底氣的增強,對藝術上不斷的創新,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文學的未來值得期待。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韓子勇委員:

青春力量賦能非遺傳承

光明日報記者韓業庭採訪整理

過去一年,我赴各地調研、考察等20余次,很多內容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

在江西上饒的望仙谷,有幾個年輕人把廢棄多年的採石場打造成火爆的景區。這個景區的設計,借用了武俠遊戲場景,街道、建築、水系、山石、樹木,構成一個完整的聚落,經營的內容包含了當地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元素,成為當地一處精心設置的文化奇觀。這個項目是在當地政府支援下,由年輕人做起來的,思路新,出手不凡,處處考究,遊客也多是年輕人。

其實不只是望仙谷,過去一年,我們可以觀察到,越來越多年輕人通過新媒介展示非遺、體驗非遺,他們對非遺傳承越來越有興趣、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有底氣。這使我認識到,媒介的力量不僅在於傳播,而且還能參與到傳承中。海量的短視頻、紀錄片等,讓更多人逼真地看到非遺的肌理,多維闡釋讓受眾明白其中的奧妙。在這種情況下,非遺不再只是“地方性知識”或是只長在某處的“土特産”,即便不是那個地方的人,也能成為那裏的非遺傳承人。我們已進入資訊文明時代,在非遺傳承人這方面應更多考慮年輕人。他們有想法,愛創新,有新審美,在講述非遺故事的同時,可以用新理念、新手段、新技術、新話語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光彩。

湖北省文聯主席楊俊代表:

傳統戲曲盡展東方神韻

光明日報記者王建宏採訪整理

2023年下半年,安徽省藝術學校黃梅戲表演班1980屆畢業生打造的“星光燦爛典藏版”戲曲《女駙馬》走進了觀眾的視野。我和我的同學相隔40多年後再次站在同一個舞臺上演出,重溫當年投身於戲曲事業的初心。演出場場爆滿,觀眾不斷鼓掌和喝彩,那是我們最榮耀的時刻。我覺得這就是傳統戲曲的魅力,給演員們帶來了自信和底氣。

過去一年,無論是在表演的舞臺,還是在創作的現場,我都能時刻感受到傳統戲曲復興的生機活力。大家的創作立足於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大家的演出充盈著鄉音、鄉情、鄉愁,富有濃郁的東方神韻。我自己主演的黃梅戲《舞衣裳》在去年與觀眾見面了。該劇融入了很多傳統元素,人物的服裝、造型都帶著“唐三彩”歌舞伎的影子,唱腔中也融入了《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增加了“唐”的氣質。該劇上演後收穫了觀眾好評,併入選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參演劇目。

事實證明,傳統文化是戲曲創作的巨大寶庫,我將一如既往地從中汲取創作素材、創作靈感和創作力量,不斷推動傳統戲曲守正創新。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委員:

文物活化傳承探出新路

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採訪整理

過去一年,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亮點紛呈、實效顯著。比如,中華文明起源的脈絡逐漸清晰,對“何以中國”的認識更加深化,重大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不斷實證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博物館功能不斷豐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對文物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利用不斷取得新突破。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大膽創新,以“讓文物活起來”為突破口,走出了一條融展覽展示、研學教育、數字化傳播、舞臺演藝、文創開發于一體的文物活化傳承新路子。一年來,我們圍繞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構建中華文明根與魂敘事體系,舉辦各類展覽41個,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也取得實質性成果。全年開發文創産品243款,入選“第二屆全國文博百強文創産品單位”。

新的一年,河南博物院將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為著力點,不斷創新展示利用方式,讓文物更加“鮮活可觸”,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好融入生活、服務人民。

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代表:

精心呵護千年曆史文脈

光明日報記者李建斌採訪整理

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産,是中華文明的一個代表性符號。我們始終把保護工作放在第一位。目前,雲岡石窟的危岩體加固工作已經完成,文物保護工作進入預防性保護的新階段。

當前,我們迫切需要科技手段的介入。2023年,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計劃“揭榜挂帥”項目“雲岡石窟石質文物內部凝結水監測與治理關鍵技術研究”順利開展,我們與國內多家院校和科研單位合作,開展病害機理的研究和保護材料的開發。

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雲岡石窟景區積極採取措施,做好景區服務工作,讓人們在旅遊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2023年,景區接待遊客人數超三百萬人次,在“五一”“十一”假期和春節期間,我們早晨7點就開門迎客,用員工的辛勤度換來遊客的滿意度。經過多年努力,2022年和2023年,我們還分別出版雲岡石窟山頂佛寺遺址和窟前發掘的考古報告,進一步夯實了雲岡學的研究基礎。

保護好雲岡石窟是我們的職責,更是歷史使命。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做好雲岡石窟的保護工作,把一個完整、深邃、動人的石窟展現給世界。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委員:

經典著作煥發時代光彩

光明日報記者劉江偉採訪整理

過去一年,圖書出版界大力推動傳統文化類書籍走向公眾。在國內各大書展、圖書訂貨會現場,傳統文化都是各大出版社的一個鮮明標識。比如第十九屆文博會上,北京出版集團推出的“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圖書,從不同角度展現北京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和蓬勃生機,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與深圳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金墟》也受到參展觀眾歡迎。

作為一名文學類出版社編輯,我深切感受到,越來越多創作者認識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是文藝創新的寶藏。年輕的作家、藝術家開始積極主動地深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23年,作家徐則臣獲第七屆鬱達夫小説獎短篇小説首獎的《虞公山》,就是從《聊齋志異》裏汲取的靈感。向來以“先鋒”著稱的作家李浩創作了小説《灶王傳奇》,中國古代小説中的傳奇誌怪成為他鍾情的對象,這些我都深有感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滋養創作出版的活水。我們正在策劃推出“名家讀經典”系列叢書,約請多位知名作家解讀經典著作,讓經典著作在當代煥發新的光彩。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