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科研合作 守護亞歐大陸兩端的“藍寶石”
新華社北京11月6日電 “終於,又來到了九寨溝!”
時隔四年,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大學的榮休教授安傑爾卡·普倫科維奇·莫拉伊,再次來到讓她魂牽夢繞的九寨溝。對她而言,近二十次的到訪,對九寨溝已再熟悉不過。
而九寨溝的人,也親切地稱呼這位老朋友為“安教授”。
安傑爾卡的家鄉克羅埃西亞,雖然地處亞歐大陸的另一端,卻有著和九寨溝景觀非常相似的“姐妹”,普利特維採湖群國家公園,那裏被稱為“歐洲的九寨溝”。兩者都屬於喀斯特地貌,是世界非常罕見的冷水鈣華景觀,清澈而藍湛的湖群,仿佛是撒在亞歐大陸兩端的藍寶石。
遊客在九寨溝景區五花海景點的觀景平臺欣賞美景(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張超群攝
1979年和1992年,普利特維採湖群國家公園和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2006年,兩處世界自然遺産地就跨越亞歐大陸,締結為友好景區,實現客源、科研和管理的交流。
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過去十年裏,安教授領銜的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大學科研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圍繞世界自然遺産地開展深度合作,以雙方為依託單位的中國—克羅埃西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為兩國的世界自然遺産地生態保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7年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後,克羅埃西亞科研團隊積極參與了災後生態重建的科研工作。安傑爾卡還榮獲四川省對外合作最高獎“天府友誼獎”。
九寨溝震後恢復重建,也為世界自然遺産地應對地震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我主要的研究領域是淡水水質,特別是喀斯特地貌的岩溶水和其中的藻類。”安教授説,“藻類是淡水中的微生物,它們只有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卻在環境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能提供氧氣,還能有效監測水質。藻類群落的變化,能夠預知生態災難。”
圖為克羅埃西亞普利特維採湖群國家公園。(採訪對象供圖)
“‘喀斯特’這個詞其實就來自克羅埃西亞的一個地名。”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孫庚告訴記者。作為一個被喀斯特地貌覆蓋的國家,克羅埃西亞在這種特殊地貌的生態保護方面有著相當先進的經驗。
“中科院從上世紀70年代起便在九寨溝開展生態保護工作,而克羅埃西亞方面擅長的水生生物、藻類的監測保護,與我們已經進行多年的陸上植被保護研究正好形成互補。”孫庚提到的藻類,指的是硅藻,不僅能衡量水質優劣,也是讓湖泊呈現斑斕色彩的“催化劑”。
今年,安教授的團隊和孫庚的團隊合作出版了一本有關九寨溝硅藻種類的圖書,還發表了兩篇有關新物種發現的科研論文。
圍繞兩顆“藍寶石”的合作讓安教授十分自豪。
“我希望未來有更多這樣的合作成果,我因自己能為九寨溝做出貢獻而自豪。”她動情地説,“我非常喜愛中國,我喜歡這裡的歷史、文化、自然和中國人民。我十分堅信,我們的友誼會相伴彼此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