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閎議】劉嘉麒:石頭“變”纖維 中國玄武岩材料研究國際領先
《閎議》訪談節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刊》與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聯合出品,通過採訪兩院院士及專家學者,深度探討邁入“十四五”的中國社會在各領域的發展前路。以客觀、精準的解讀,科學、前瞻的思考,為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的中國發展破題解惑,為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貢獻智慧力量。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如何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新材料的開發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火山岩中的玄武岩作為新材料的潛力日益被重視。它如何從原來的“鋪路石材”轉變為“纖維原料”?科技的力量如何使曾經被視為自然災害的火山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財富?就此,《閎議》節目專訪了對玄武岩材料有著深入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
中國網:您長期致力於玄武岩纖維材料研究,並取得了卓然的成就。能否請您介紹一下,玄武岩纖維材料目前在我國發展處於怎樣的階段?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前景將會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劉嘉麒:我是做岩石研究的,其中一種火山岩就叫玄武岩。這是火山噴發形成的一種岩石,在自然界分佈很廣泛。這種岩石過去沒有太多的用處,一般只能做鋪路的石子,但是經過研究以後,這種岩石可以拉絲、做纖維,還可以做岩棉或者是做鱗片,就把這種岩石變成一種新的材料。
這種新的材料有很好的性能和廣泛的用處。它可以跟碳纖維、玻璃纖維、芳綸纖維等等並駕齊驅,而且它在某些性能上要比其他的纖維還好。特別是在航太航空方面用途更廣。除了性能好用處廣,更優越的是,在整個生産過程中沒有污染,也沒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種綠色優質材料。
這種材料發展的前景非常看好。國際上普遍認為這是21世紀最有前景的一種綠色的工業材料。我們國家發展這種材料已經有20多年,從發展的規模、水準和用處等方面來看,有很大的提高, 應該説在國際上處於比較領先的地位。開始的時候,人們對石頭能變成纖維表示懷疑,現在已經不用任何懷疑了。從理論到工藝到應用都很成熟了。
中國網:中國科學院在貴州的科技幫扶工作中,有一項是玄武岩新材料的開發。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您在這方面的進展?
劉嘉麒:我們在貴州,也建立了一個玄武岩加工工廠。當地有一些玄武岩岩石原料,利用那些原料,可以把玄武岩拉成絲,再做成各種産品。那邊能做大概二三十種應用産品,可以把資源開發利用,建立了工廠以後,還可以吸收一些當地人參加工作,對當地老百姓的就業提供一個機會。另外建立這種産業,以後能創造一些財富,能增加一些GDP産值,對當地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這種産業還可以帶動其他的産業。老百姓掌握了科學技術就能脫貧得更快一點,使當地的經濟持續地發展下去。中國科學院在扶貧的過程中強調科學技術扶貧,科學技術支撐地方經濟發展,這是很必要的,我們能夠做一點事情也是應該的。
中國網:玄武岩來自於火山噴發。作為著名的“火山院士”,您認為火山研究領域還有哪些重要的方向呢?
劉嘉麒:火山,大家比較熟悉,它是一種很重要的自然現象和地質現象。沒有火山作用,整個地球是很難形成的。在太陽系行星當中,各個固體行星的形成都要靠火山作用,沒有火山活動,行星就沒有了生命。從某種意義上考慮,火山是行星的“靈魂”。地球有火山活動,表明地球比其他行星更年輕、更活躍一些。
火山作用,雖然會給人類造成一些災害,但更重要的是,火山作用也能夠給人類創造很多的財富。有些礦産資源、能源,甚至有些寶石,就是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岩、火山灰都是很好的物質資源。
另外,許多人喜歡旅遊,那麼,地球上一些風光比較好的地方,多是火山區,像中國的長白山、日本的富士山、美國的黃石公園等都是著名的火山區。所以火山又是大自然的饋贈,能給人類社會創造很多的財富。
中國網:在研究工作之外,您還積極參與科普活動。您認為,做好對普通人的科普工作,需要注重哪些方面呢?
劉嘉麒:做科學研究的人, 首先要把科學研究做好,同時也要做一些科學普及的工作。你掌握的科學知識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應用,你的科研價值就會越來越大。所以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近些年來在中央的領導下,大家對科學普及都很重視了。科學研究的最後落腳點是要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在做基礎研究的同時,努力將創新跟創業結合起來,就像前面談到的,我們研究的玄武岩,能從理論和方法上將其變成一種新的纖維材料, 形成一個大的産業,這就使科學科技創新跟創業有機地結合起來。
科學知識只有被廣大老百姓掌握了,才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老百姓在掌握科學知識的過程當中,也會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對整個民族的強大,科學普及還是很有作用的。所以我們做科學研究的人,理所當然要做一點科學普及的工作。
中國網:近年來,對於“生化環材”的專業選擇一直有很多討論。對此,您有什麼想要對年輕學子和科研工作者説的嗎?
劉嘉麒:我們的年輕人是很聰明的,是科技創新的先鋒。是我們國家民族的希望。我希望我們的年輕人能夠發揮年輕的聰明才智,能夠熱愛科學,能夠在科技創新這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績,能為我們國家的強大做出更大的成績。
我祝願我們的年輕人都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
(本期策劃:楊柳春、王振紅;編審:楊柳春、王振紅、王虔;編輯: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