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健康中國 奮發有為)

2023-10-31 09:4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多年以來,中國不斷推進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工作。一批批醫療專家遠赴西藏、新疆、青海等地,既給當地帶去了醫療技術,也更新了當地的管理理念,有效提高了受援醫院醫療服務水準,培養了一大批醫療人才,不斷提升了當地群眾的就醫獲得感。國家衛健委日前召開新聞發佈會,對這項工作的進展和成效做了相關介紹。

已向西藏新疆選派高水準人才3175名

為了解決醫療資源分佈不平衡的問題,中國推出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工作,力求縮小東西部地區醫療服務供給水準差距,先後確定了支援16家地市級及以上醫院,分別為西藏“1+7”——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和7家地市級人民醫院,新疆“7+1”——7家地市級人民醫院和兵團第一師人民醫院。

2021年,國家衛健委將西藏13家縣人民醫院納入支援範圍,又在今年7月啟動了“組團式”援青工作,將青海6個自治州人民醫院也納入支援範圍。

“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工作開展以來,我們一方面組織選派人才,截至目前已向西藏、新疆選派高水準人才3175名,其中既有醫療人才,也有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加大培養人才力度,累計為西藏、新疆等幫帶醫療團隊千余個、醫務人員7678名。”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副司長邢若齊説,受援醫院也有計劃有步驟地派出了4357名醫務人員到對應的支援醫院進修培訓。

在有關方面共同努力下,受援當地醫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明顯提升,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受援醫院醫療服務能力不斷增強。西藏“1+7”受援醫院,2022年開展四級手術佔比提高至8.8%,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個百分點;13家受援縣醫院闌尾炎微創手術等三級手術佔比也由上一年度的14.8%提高至37.4%。新疆“7+1”受援醫院出院患者病例組合指數穩中有升,低風險病例組死亡率維持在較低水準。

受援地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2022年,西藏、新疆受援醫院具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佔比分別達到了9.6%和12.2%,重症、兒科等緊缺專業醫師數量分別有不同程度增長。

醫院管理科學水準持續提升,多學科診療、分娩鎮痛、日間手術等一批新型醫療服務模式在受援醫院得到了廣泛推廣和應用。

醫療隊員用行動詮釋崇高職業精神

相比于內地,邊疆地區醫療基礎相對薄弱,與之相對應的支援任務重、難度大。來自支援地區的團隊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因地制宜地開展了有效的支援工作。

比如上海,圍繞當地人民群眾就醫需求和受援地醫療機構的實際情況,選派的專業人員包括急診重症科、婦産科、兒科等稀缺科室,也有麻醉、檢驗、病理等平臺科室,滿足當地常見病、多發病、急危重症的診療需求。

“截至目前,上海市已經向西藏、新疆、青海選派了高層次醫療人才900余名。今後,上海將根據受援地需求,不斷優化調整支援隊伍,著力造就一支帶不走的高水準醫療隊伍。”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虞濤説。

一直以來,廣東聚焦西藏林芝、新疆喀什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救治需求和醫院發展需要,統籌最優最強資源組建專業對口、結構合理、優勢突出的支援團隊,全力推進優質資源向基層延伸。

廣東省衛健委副主任汪洪濱表示,針對喀什、林芝地域廣闊、人口分散的特點,廣東援派醫療隊精準幫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基層醫護人員培養培訓,累計舉辦培訓、學術交流120多場次,惠及林芝本地醫務人員9000多人次。同時,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創新幫扶方式,建立遠端會診協作關係,使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衛生服務。

一些受援地區海拔較高,條件艱苦,醫療隊員在高強度工作的同時,身心健康也面臨著嚴峻考驗。據邢若齊介紹,8年間,共有3名醫療隊員犧牲在“組團式”援藏援疆的崗位上,他們中有的不到40歲,有的在犧牲後捐獻器官成功救助了5個生命。以他們為代表的廣大醫療隊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崇高的職業精神。

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民族團結工程

“組團式”醫療支援工作開展以來,各界最關心的問題就是給當地帶來了怎樣的幫助。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衛健委副主任鄒小廣表示,醫療人才組團援疆開展以來,當地醫療能力和水準得到了顯著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重點專科迅速發展。2016年以來,8家受援醫療機構、一批重點專科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兩個轉變。

輻射基層,帶動基層能力明顯提升。通過人才選派、業務指導、人員培訓、遠端等方式,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流動,實施遠端醫療會診總共2.19萬人次,通過遠端培訓16.2萬人次。

特色專科逐漸成規模。實現了新疆首個藥物臨床試驗基地的突破,建立了首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首個自治區臨床醫療研究中心、首個ECMO人工心肺救治的團隊。

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高危孕産婦救治中心、新生兒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設日臻完善。

“通過援疆專家的坐診、義診、會診、遠端會診等多種方式,總體實現了‘大病不出自治區、一般病不出地州市、小病不出縣鄉區’的目標。”鄒小廣説,“實踐證明,這項工作已經成為一項惠及各族群眾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團結工程。”

除了幫助解決當地群眾看病就醫的問題之外,支援工作還在防病保健方面給當地帶來了諸多變化。

“我們利用援疆資金對南疆三地州的適齡婦女開展了免費的乳腺癌和宮頸癌篩查,持續推進了嬰幼兒營養餵養諮詢指導能力項目提升,進一步改善了新疆嬰幼兒營養和健康狀況。”鄒小廣説。

把當地醫院建成高水準三甲醫院

“輸血”不如“造血”。對於支援醫院來説,如何為受援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成為一項主要課題。

當初,江蘇省衛健委選派了全省9家最好的醫院,組團支援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人民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作為組團醫療的牽頭醫院,從2016年來,已經先後派出了3任院長。黨委書記丁強前兩天回到了曾經戰鬥過的地方。

“去了之後感覺很震撼也很感動,當年略顯稚嫩的年輕醫務工作者都已經成長為醫療骨幹了,每個人都充滿自信,也很成熟。”丁強説,“回想起來,我們幫助他們成長主要有這麼幾個做法。”

首先是明確任務目標,就是要把當地醫院建成高水準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第二是搭建幫扶架構,實行“雙主任制度”,當地科主任和援疆主任,一位管業務、管帶教,一位注重日常工作的推進。

第三是深化內涵建設,通過請進來和項目合作方式,邀請知名專家和團隊來院講學和業務指導。

第四是強化相關考核,從2016年到現在,以“團隊帶團隊”“以院包科”“師帶徒”的方式重點支援了30多個專科。“應該説,當地‘帶不走的醫療隊’已經建成了,而且還有模有樣。”丁強説。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