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系統觀下的“一帶一路”生命健康之路建設

2023-10-18 15:37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生命健康是人類群體作為地球上一個綿亙萬年的族群的首要問題。2020年,新冠肺炎的暴發和全球流行凸顯了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刻意義,也暴露了全球生物安全處於高風險的嚴峻態勢。合作是解決危機的最佳途徑,中國率先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新時期全球合作方案,已凝聚了諸多共識。截至目前,中國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其中,“健康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高品質建設的基礎內容和重要組成。“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較大差異,醫療衛生條件和國民健康素質有所不同,“健康絲綢之路”建設任重道遠,亟須系統觀下的建設理念指導與整體佈局謀劃。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健康絲綢之路”建設的意義與現狀,聚焦主要困難與挑戰,深入闡述了系統觀下的建設方向與重點合作領域,並提出了4點政策建議。

“健康絲綢之路”建設的意義與現狀

“健康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高品質建設的基礎內容和重要組成,也是中國參與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的重要實踐。這一命題從形成思想雛形到正式提出,再到以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為其最終追求,經歷了一系列重要的歷史過程。本節闡釋新時期“健康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意義,並介紹其發展現狀。

生命健康對“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意義

生命是人類的永恒話題,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衛生”是人類面臨的公共挑戰。“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必然意味著共建國家國民健康水準的同步提升,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以“人”為中心的理念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自然投射。中國是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世衛組織”)的創始成員國之一,自1972年恢複合法席位以來,中國一直通過世衛組織積極參與全球衛生治理,推動全球衛生合作,“健康絲綢之路”的提出是中國為全球衛生合作貢獻的中國智慧。自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烏茲別克最高會議立法院演講時提出“健康絲綢之路”這一理念以來,通過中國各級政府的積極推動和各方共同努力,“健康絲綢之路”正在從理念變為現實,並持續推進相關國家國民健康水準提升。

“健康絲綢之路”建設從5方面促進“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能夠提升各國公共衛生服務水準,提高人民健康水準;“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生命健康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能夠推廣我國“治未病”的生命健康理念,助力提升共建國家國民的生命品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重大傳染病防控領域的合作能夠搭建共同防疫的“防火牆”與“隔離帶”,有機應對全球生物安全高風險現狀;“一帶一路”地區生物安全風險防範能力的提升和國民健康水準的提高將成為“一帶一路”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健康與公共衛生問題是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關注的基本問題,也是推進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健康絲綢之路”能夠惠民生、暖民心、聚民意,為高品質建設“一帶一路”凝聚更多共識。

“健康絲綢之路”建設現狀

“健康絲綢之路”建設是中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積極實踐。2015年,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佈《國家衛生計生委關於推進“一帶一路”衛生交流合作三年實施方案(2015—2017)》,規劃了38項具體的重點項目和活動,指出:促進我國及共建國家衛生事業發展,打造“健康絲綢之路”,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援並作出應有貢獻。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烏茲別克時發表演講,正式提出“健康絲綢之路”這一理念,指出:著力深化醫療衛生合作,加強傳染病疫情通報、疾病防控、醫療救援、傳統醫藥領域互利合作,攜手打造“健康絲綢之路”。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訪問世衛組織並簽署“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文件,以促進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重點合作夥伴開展衛生領域相關合作,這是“健康絲綢之路”建設的里程碑事件,為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後,中國提出“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並同世衛組織保持密切溝通,不斷深化合作,參與世衛組織發起的“全球合作加速開發、生産、公平獲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倡議(ACT-A)”和“新冠疫苗實施計劃(COVAX)”。以上舉措使“健康絲綢之路”建設得到了昇華。

當前,中國“健康絲綢之路”建設現狀呈現出政府主導、上下聯動、多方參與的特徵,具體如下:搭建了雙邊和多邊多元合作機制,如“中國—中東歐國家衛生部長論壇”“中國—東盟衛生合作論壇”等,有效促進了政府、機構和企業的交流合作。合作參與了部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並取得了進展,搭建了區域傳染病聯防聯控工作網路,提升了應對重點傳染性疾病(如脊髓灰質炎、瘧疾、血吸蟲病等)的綜合防控能力。提供了醫療和衛生援助,如埃博拉病毒與新冠病毒感染對外援助、“光明行”眼科義診等。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已先後向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遣援外醫療隊,累計派出醫療隊員2.6萬人次,診治患者2.8億人次。通過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等計劃,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培養了專業人才,搭建了公立醫院和醫科大學的合作網路等。在醫療衛生與健康産業發展方面開展了多項合作,包括傳統醫藥、醫院援建、中國製造醫療設備推廣應用等。例如,2000年以來,中國在非洲援建了130多個醫院和診所,改善了非洲國家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條件。總之,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已初步搭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的合作平臺。

“健康絲綢之路”建設的主要困難與挑戰

在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性顯著加大的背景下,“健康絲綢之路”建設作為“一帶一路”高品質建設的重要內容,面臨諸多困難,本節聚焦客觀因素,從全球生物安全形勢、各國國民健康狀況、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和資金人才等方面分析面臨的主要挑戰。

全球生物安全形勢嚴峻

21世紀以來,增長的人口和便利的交通運輸系統加大了重大傳染病的傳播風險,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頻繁的國際交往也使得傳染病的跨境傳播風險加大。除了霍亂、鼠疫、艾滋病等傳統傳染病之外,環境污染和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導致的新型傳染病也層出不窮。在新冠肺炎之前,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等疾病就曾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廣泛流行。例如,因人口密度高、醫療衛生設施落後,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傳染病發病率較高,疾病負擔較重:南亞地區麻風病、結核病、艾滋病和瘧疾等傳染病發病情況嚴重;東南亞地區百日咳、霍亂、瘧疾和艾滋病的流行情況比較嚴重。

“一帶一路”地區衛生健康水準差異顯著

衛生健康水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有數量較多的欠發達經濟體,這些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對較低,制約了民眾健康水準的提升。例如,部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用水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影響居民健康。貧困和糧食安全也是影響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如口糧自給率較低,膳食結構失衡導致的營養不良。其中,主糧供應不足現象在西亞、北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比較嚴重,而營養不良問題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較為嚴重。受此影響,“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衛生健康水準存在顯著差異,特別是非洲地區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顯著偏高,預期壽命顯著偏低。

“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地區公共衛生基礎設施不完善

基礎設施等硬性資源的約束是我國“健康絲綢之路”建設面臨的重要挑戰。“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普遍較為落後,存在交通網路不發達、運輸效率偏低、通信設施不完善、電話和網際網路普及率較低等問題,部分國家還存在電力供應不足等問題,阻礙了醫療體系的建設。以巴基斯坦為例,公路客運量和貨運量分別佔運輸總量的90%和96%,但其公路密度僅為0.32千米/平方千米,遠低於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加大了醫療物資的運輸難度。同時,巴基斯坦電網相對老舊,輸配電環節綜合線路損失率高達20%,電力供應較為緊張,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停電事件,電力緊張和供應不穩定嚴重干擾了醫療設備運轉和正常醫療工作的進行。

“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地區資金短缺與人才匱乏

資金和人才是“健康絲綢之路”建設的兩大基礎要素。“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地區落後的經濟狀況制約了建設資金的投入,無論是基礎醫療水準的提升還是醫療應急管理能力的增強,都亟待穩定持續的多元化資金投入。同時,“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複合型醫療人才存在巨大缺口,以瓜達爾港的“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為例,該中心不僅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還需要公共衛生政策人員和紅十字會聯絡員等。由於經濟發展落後,部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教育和醫療環境較差,難以培養本土人才,無法吸引國外人才,制約了醫療水準的提升。

“健康絲綢之路”全週期建設與重點合作領域

“健康絲綢之路”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僅依賴於衛生體系和醫療能力的建設,而且關乎整體健康水準與生命品質的提升,這既需要“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開展深入的科技合作,也需要開展更廣泛的經濟與貿易合作。科技合作和經濟與貿易合作將能夠為“健康絲綢之路”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助力提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健康水準,本節從4個方面陳述重點合作領域。

系統觀下的“健康絲綢之路”建設

“系統”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是由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多個元素(或子系統)所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觀是一種整體觀,它是中華文化中本有的世界觀與科學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系統觀的集中體現:它認知到世界上各個國家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地球上所有人類的命運是一個整體,需要合作互贏,共同應對面臨的挑戰。“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衛生健康領域的延拓,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基石。在當前全球生物安全形勢嚴峻、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的背景下,衛護人類的生命、實現身心雙重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回歸到系統觀角度認知。

從系統觀角度看,生命健康的建設是一件全週期的事情,包括:①時間層面的全週期,即每一個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週期的健康保障;②空間層面的全週期,即針對“已病”的醫療救治能力建設,針對“未病”的健康水準提升,以及著眼“不病”的生命品質保障。因此,“健康絲綢之路”建設並不等同於簡單的醫療合作與衛生合作,而是需要回歸到“健康”的本義,即希望通過多元的合作建設,讓“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個體恢復至“身健”且“心康”的真正“健康”狀態。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資源環境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部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用水健康和糧食供應存在問題,直接影響居民健康。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2021年發佈的《世界糧食安全與營養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有22%的5歲以下兒童發育不良,其中南亞和東南亞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這一比例分別高達35.1%和31.8%。為此,“健康絲綢之路”的全週期建設不僅需要包括醫療衛生領域的合作和健康相關科技領域的合作,而且必須包括有益於全週期身心健康的“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合作和經濟與貿易合作是“健康絲綢之路”建設的2個重要支柱: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科技合作是“健康”建設的能力保障,決定了“健康絲綢之路”的高度和深度;經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的堅實基礎,經濟與貿易合作是“健康”建設的實力保障,決定了“健康絲綢之路”的寬度和廣度。

重點合作領域

合作提升生物安全風險應對能力。為提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生物安全風險應對能力,需提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公共衛生水準,提高生物安全風險監測和預警能力,構建暢通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通過多元合作推進解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公共衛生方面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例如,可通過拓展經貿合作拉動經濟增長,間接帶動公共衛生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水準。拓寬合作渠道,系統提升傳染病監測預警水準及應對能力,實現傳染病防控關口前移。加強人才培養,結合各地需求、相關醫藥組織和醫學學術機構的資源與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育預防醫學、衛生檢驗與檢疫等相關專業人才,提高各國傳染病防控體系的韌性。從新冠肺炎的應對可以看到,一國應對重大突發生物安全風險事件的能力取決於其綜合實力,而不僅僅關乎傳染病防疫技術本身,“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這一領域的合作需要進一步強化。

合作開展醫療援助與疾病救治。“一帶一路”共建各國衛生資源分佈不均衡,醫療水準差距較大。根據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報告,約有30%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每千人醫生數低於全球平均水準,例如柬埔寨、阿富汗兩國每千人醫生數僅有0.19和0.28;約50%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每千人擁有的床位數方面低於全球平均值,且多集中在南亞國家。因此,醫療援助與疾病救治仍是“健康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合作方向。建議加快在應急救援裝備領域的合作研發,更好地針對當地情況進行災害情況下的預測預警、應急救援;加強專項技術的援助與培訓,促成“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醫療體系的全面建設。

合作發展先進醫療技術與健康産業。近年來,我國在建設“健康絲綢之路”過程中,針對醫療技術發展方面的努力體現為醫療器械的出口與相關合作。我國的醫療器械企業積極“走出去”,開展國際化合作,尤其是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投資建廠,不僅為當地市場提供了物美價廉質優的中國産品,而且拉動了當地就業,改善了民生,間接帶動了衛生健康水準的提升。隨著我國生命健康領域科技水準的提升和産業化的不斷成熟,在未來合作中,可更多關注生命組學技術與基因工程、精準醫學與人工智慧技術、新型檢測與治療技術等領域,積極推動“智慧醫療”發展,全面提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民眾的生命品質。

合作推進傳統醫藥發展與資訊化建設。中醫理論是系統觀下對生命健康的全面認知,《黃帝內經》中“不治已病治未病”“平人者不病”的觀念,對於指導現代生命健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傳統醫藥服務一直是“健康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領域,也是凸顯我國傳統中醫優勢的重要項目。2016年,國務院發佈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指出:鼓勵中醫藥企業走出去,加快打造全産業鏈服務的跨國公司和知名國際品牌。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納入16個自由貿易協定。截至2022年9月,我國已建設了31個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十三五”時期中藥類産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累計達281.9億美元。在資源互通方面,我國已建設了30個較高品質的中醫藥海外中心和56個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如“中國-吉爾吉斯斯坦中醫藥中心”“中國-哈薩克傳統醫學中心”和“中國-尼泊爾中醫藥中心”等,助力“健康絲綢之路”建設。在此領域,建議積極利用數字化手段推進傳統醫學發展,具體包括:搭建中國對外援助的遠端醫療平臺,為患者提供遠端診斷、遠端救治等便利高效服務;利用資訊化手段,開設網路課堂、網路講堂等,加強傳統中醫藥的教育與培訓,積極探索中醫藥理論與現代醫療體系的更好融合。

政策建議

為了更好地推動“健康絲綢之路”的建設,建議做好頂層設計和統籌施策,提出以下4點建議。

加強頂層設計,打造高品質的“健康絲綢之路”品牌,創造品牌效應。“健康絲綢之路”建設需要政府、企業和民眾的多方發力、各司其職、共同合作。建議在制度層面進行統籌謀劃,從戰略性高度制定全面系統的合作方案,並以此為指導開展相關的具體合作。因國施策,因地施策,充分考慮“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差異。針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建議優先關注與生命健康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可預防的重大傳染病防治;針對發達經濟體,建議積極推進傳統醫藥交流和生命健康領域的前沿技術交流。

發揮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示範作用,加強區域引導,鼓勵務實合作。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國已與許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建立了雙邊或多邊衛生合作關係,搭建了較高層次的合作機制,但合作的具體落地依賴於微觀主體。從區域層面來看,相關交流合作平臺較為欠缺,需要相關的扶持政策和激勵政策加以引導,鼓勵各地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建立多元合作關係,推動務實的健康合作項目建設。

全方位推進傳統醫藥發展,深化中醫藥交流合作,加快中醫藥“走出去”步伐。中醫藥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絲綢之路”建設中應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積極建設中醫藥“一帶一路”海外中心與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組派中醫援外醫療隊,加強對“治未病”的全週期生命健康理念的理解與文化宣傳,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醫療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重視數字化為全球醫療衛生與生命健康領域帶來的機遇,利用這一契機彎道超車,全面推進“健康絲綢之路”的資訊化建設。當前,“數字健康”概念已在資本市場備受投資者青睞,數據驅動的數字化轉型、可攜帶設備、遠端醫療等都為數字醫療提供了發展的可能。“一帶一路”發展“數字健康”具備人口基數大、健康需求高、衛生水準較弱等天然條件。技術的發展是雙刃劍,若能在有效保護隱私的基礎上利用好資訊科技帶來的便利,將有望推進以數字化和資訊化為基礎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國民健康的整體提升。

(作者:汪壽陽,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上海科技大學創業與管理學院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鮑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張奇,中國科學院大學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