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王義桅:“一帶一路”與新型全球治理

2023-09-28 14: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作者: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關於全球治理變革和建設的中國方案》中指出,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斷加重,人類前途命運再次來到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同時,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持續演進,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講團結、促合作、求進步仍然是人心所向。

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一帶一路”倡議激活絲路精神,實現歐亞大陸互聯互通,積極探索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其含義和使命不斷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會上指出:“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從我國改革開放和長遠發展出發提出來的,也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佔據了國際道義制高點。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如何克服治理赤字?

(一)金融治理:脫虛向實

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在2013年提出的倡議。它的核心內容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接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調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可以有效消除國際熱錢流動弊病,將金融回歸實體經濟,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用。

優先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一帶一路”建設抓住了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先行,重塑産業鏈,進行投資貿易便利化談判,形成歐亞大市場並延伸到非洲、拉美地區,這是“一帶一路”所折射的中國發展模式的形象總結。“一帶一路”倡議給全球化提供更強勁動力,刺激和帶動了世界各國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推動傳統全球化朝向開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發展。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充分展示中國的新比較優勢。中國在鐵公基、天電網、陸海空、人機交互、萬物互聯等傳統和新興基礎設施各個領域,從設計、建造、運作、管理、資金、技術、人才、培訓等各個環節,具有無可比擬的全方位優勢。強大的基建能力、獨立完整的産業體系、長遠穩定的決策體系和統籌協調的文化傳統,均彰顯了中國發展模式的魅力。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産業轉移和國際産能合作,中國不僅擴展了海外市場,而且為世界發展帶來啟發和機遇。

脫貧致富、削減貧富差距、全球有效治理,是“一帶一路”倡議聚焦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三大效應,“基礎設施,民生先行”的發展導向和中國發展模式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越來越具有吸引力,“一帶一路”也成為推動國際社會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的重要平臺和機制。

(二)發展治理:去殖民化

中國實現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現代化,開創了沒有殖民擴張和戰爭掠奪實現人類現代化的奇跡。這種現代化道路決定了中國不會在非洲推行“殖民化”,相反,“一帶一路”體現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天下情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非洲國家先後在政治上實現了民族獨立,但並未在經濟上擺脫殖民體系。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非洲推行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區域航空網和基礎設施工業化的“三網一化”,幫助非洲國家完成造血功能,讓非洲市場以點帶線、以線帶片,形成經濟發展帶,發展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幫助實現非洲2063年計劃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非洲國家學習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經驗,招商引資、改革開放,通過將中國資金、技術、市場、企業、人才和成功發展經驗等相對發展優勢同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巨大的人口紅利和市場潛力緊密結合起來,非洲國家正不斷創造出新的發展奇跡。總之,“一帶一路”正在改變非洲“從被動參與全球化到主動實現本土全球化”的命運,非洲正在實現從政治上站起來到經濟上“站起來”,實現真正的去殖民化。

(三)氣候治理:全球能源網際網路計劃

由於世界能源分佈極不均衡、部分地區缺乏工業化技術以及能源使用效率低下,世界上還有11億人面臨用電困難問題。“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為世界點燈”。中國以最複雜的生態環境、最密集的人口分佈和超強的運用能力,練就了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綠色低碳技術和可持續發展模式,彰顯了“統籌協調,標本兼治”的智慧。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總體分為國內互聯、洲內互聯、洲際互聯三個階段,力爭在本世紀中基本建成。通過構建“智慧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三位一體,可以實現全球能源互通有無,徹底解決人類能源短缺和轉型問題,在保障發電的同時減少碳排放。屆時,全球清潔能源比重可提高到80%以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可控制在115億噸左右,可實現全球溫控在2℃以內的目標;逐步形成電能主導、清潔發展的能源格局。世界將成為一個能源充足、天藍地綠、亮亮堂堂、和平和諧的“地球村”。

(四)全球化治理:打造包容型全球化

“一帶一路”著眼于歐亞地區的互聯互通,是對傳統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全球化的揚棄。中國借助“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與發達國家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規避競爭的同時發掘新的互補合作空間。世界經濟的迴圈越來越變為“雙環流”體系。一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形成了以産業分工、貿易、投資、資本間接流動為載體的迴圈體系;另一方面,中國又與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之間形成以貿易、直接投資為載體的迴圈體系。

如何克服全球化悖論?“一帶一路”給出了相應解答。首先就要實現陸海聯通。“一帶一路”幫助內陸國家尋找出海口,實現陸海聯通;要發展更加均衡的全球化,以解決內陸地區落後、社會治安差和發展緩慢等一系列問題;凸顯南方型全球化,讓南方國家更多參與,讓欠發達國家從要外援到要投資,開創南北聯動、陸海聯動的聯動型全球化。其次是以經濟走廊建設,倡導全球化的本土化。“一帶一路”以“六廊六路”為佈局,推動企業跟當地國家的發展項目相結合,適應當地的民俗、宗教,用當地人所希望的形式“落地生根”,有效克服全球化水土不服的問題。最後是以民生、發展導向,為經濟全球化提供新動力。未來十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將新增2.5萬億美元的貿易量,這給經濟全球化打了一劑強心針。不僅如此,“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中國與共建國家的自貿區、投資協定談判,強調與各共建國發展戰略和現有機制進行對接,推動全球層面的投資協定談判進程,為全球化提供動力。

二、創新治理機制

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化的治理”,“共建‘一帶一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順應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願望”。依靠中國與相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發展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充分展示了“世界養育中國、中國回饋世界”的主旋律。

“一帶一路”強調戰略對接,借助已有的合作機制實現互聯互通。“一帶一路”倡議中所倡導的互聯互通理念、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意識,將推動地區合作進入新的層次和新的高度,強化多邊合作機製作用,更好地發揮上合組織、中國—東盟(10+1)、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亞洲合作對話、亞信會議、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等現有多邊合作機製作用,探索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等全球公域治理。

“一帶一路”是不同階段發展的共同治理,“一帶一路”規則中的國際法、當地法和中國法的關係,三個法律體系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都有體現,三者之間磨合時而尖銳複雜、時而融合互補。建立三者之間的平衡關係是對全球治理規則體系的主要探索和貢獻。複雜的社會結構、非傳統安全因素和各種跨境流動問題交織在一起,只有經濟治理,沒有社會治理和安全治理,“一帶一路”將難以成功。目前全球治理往往是單領域進行,缺乏多領域的綜合治理。瀾湄流域在安全治理的成功,將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社會—安全治理提供充足的經驗。

三、真正的全球治理

“一帶一路”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提出的國際合作倡議,不僅承載著古絲綢之路的光榮與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大計,而且正成為世界各國應對不確定性挑戰、實現各自發展戰略和追求美好世界秩序的共同探索,必須站在這一時空背景下看待其成就與前景。

近代以來,恐怕還沒有哪個倡議能像“一帶一路”那樣在如此短時間內吸引到如此多國家參與,能引起如此廣泛的國際反響。在中國歷史上自不必説,可能在人類歷史上也如此。“一帶一路”建設倡導共商共建共用原則,讓共建國家從被治理到參與治理,開啟真正的全球治理新時代。可以説,以“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代表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承載著21世紀的“張載命題”:

——為天地立心,就是激活“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開創以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探尋21世紀人類共同價值體系,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生民立命,就是鼓勵各國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實現中國夢與各國夢融通,共同成就世界夢。

——為往聖繼絕學,就是實現人類永續發展,各種文明、發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與共,開創中華文明與各種文明共同復興的美好前景。

——為萬世開太平,就是推動人類的公平正義事業,締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實現全球化時代的“天下大同”。“一帶一路”的核心思想正是互聯互通,將世界功能性連在一起,因為人類命運早已緊密相連,主動謀劃命運共同體而非被動地休戚與共,這就是“一帶一路”的初衷,目的在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四、建設“一帶一路”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的新途徑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推行新型全球化與新型全球治理的抓手,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助力。“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習近平主席的話表明,提供符合共建國家需求、符合時代需求的國際合作公共産品,體現了中國的格局和智慧。“一帶一路”通過創設絲路基金、倡導戰略對接並倒逼西方改革先行國際秩序,為世界提供了物質、制度和精神的公共産品。

——物質層面:物質性公共産品。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平均三成的世界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經濟的拉動。“一帶一路”是推動國際社會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合作倡議。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就是典型例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尤其體現了“一帶一路”的公共産品屬性和民生、發展導向。

——制度層面:制度性公共産品。“一帶一路”體現了制度性公共産品的中國理念:共商、共建、共用。這正是中國倡導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只有實現“共商”“共建”,才能保證“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果能夠被各共建國家所共用。中國發起成立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促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完成份額和治理機制改革,都是“源於中國而屬於世界”的制度設計貢獻。“一帶一路”倡議聚焦構建互利合作網路、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臺。倡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旨在構建互利合作網路、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臺,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精神層面:觀念性公共産品。“一帶一路”激活“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探尋21世紀人類共同價值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示了全球治理的東方智慧。2017年3月17日,聯合國決議首次寫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和弘揚了《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力求在物質、制度和精神層面實現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新身份,開創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人類新文明。“命運共同體”理念著眼於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推動建立文明秩序,樹立人類整體觀,佔據國際道義制高點。

倡導“共商共建共用”,推進新型全球治理,這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使命。“一帶一路”以共商、共建、共用為原則,以開放包容為特徵,以互利共贏為追求,“中國願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於人。我們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而將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將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把“一帶一路”真正打造成一條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綠色之路、廉潔之路。



【責任編輯:王東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