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文化往來>

四十年研究 四十年堅守 四十年求索

2023-09-27 14: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研究》(第四卷)序

人類的遷移和流動是一種很古老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研究其在規模、方向、人口和頻率上發生的變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移民是如何演變的,併為政策、計劃和實操的有效反應提供資訊。

根據2022年的世界移民報告,目前聯合國對於全球情況的估計是,2020年世界上約有2.81億國際移民,相當於全球人口的3.6%。這只是世界人口的一小部分,意味著留在自己的出生國仍然是絕大多數人的常態。極大部分人並不會跨越國界遷移,更多的人在國內遷移。新冠疫情期間的管控導致數以億計的人連續數月無法旅行,並使成千上萬的移民滯留或陷入需要援助的困境。移民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因此,在移民研究過程中需要十分嚴謹。《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研究》(第四卷)一書提供了一個對移民問題研究的新視角。

第一,做國際移民研究應有理論視野。實踐是理論的本源,理論的價值在於指導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中國夢是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智慧和力量的無窮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華僑華人的作用和優勢,海外僑胞對居住國和祖籍國都作出了奉獻,海外僑胞是愛國的,中國的發展需要華僑華人,這對華僑華人來説也是發展的機遇,華僑華人具有創新思維,華僑華人具有獨特優勢,可以在中外之間起到紐帶作用。[1]

第二,研究移民問題離不開對熱點問題的關注與分析。新冠疫情對全球遷移、流動和移民具有重要影響。此外,非法移民治理與核查遣返研究、烏克蘭難民問題研究等問題都證明,我們正處於一個相當不穩定的時期,這個時代被稱之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移民對輸入國和目的國是否有貢獻,這是學術界長期討論的一個問題。有學者認為,由移民帶來的經濟利益並不確定,國際移民的影響“總體上來説是消極的”,因此,有必要對移民的貢獻進行分析。

移民在公共政治領域的貢獻。華人參政意識增強,取得一定成效。在2019年5月18日澳大利亞聯邦議會選舉中,華人參政議政邁出了可喜一步,這是華人首次當選為眾議員。美國華僑華人在自身發展和促進當地社會文化發展的同時,積極參政,推動中美合作。

移民在社會文化領域的貢獻。包括:移民對飲食文化的貢獻,移民在體育方面的貢獻,移民對來源國的“社會匯款”。國際移民是“禍”還是“福”,從來都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遷移既可以為移民及其家庭和來源國帶來巨大的利益,也可以為來源國帶來更廣泛的有益影響。移民還可以為目的地國家帶來經濟和其他收益。 [2] 2018年《世界移民報告》顯示:“移民與地緣政治、貿易和文化交織在一起,為國家、企業和社區提供了巨大的獲益機會。移民改善了來源國和目的地國人民的生活,併為全世界數百萬人提供了在國外享受安全、有意義生活的機會。”[3]

第三,研究華僑華人的家國情懷。海外華人無論在何處,她的根在中國。因此,海外華僑華人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華僑華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具有獨特優勢,發揮著橋梁紐帶作用。華僑華人是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者,是中國現代化的建設者,是中國和平統一的促進者。首先,在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反對霸權。其次,安全上,要通過對話解決爭端,人類不可能沒有矛盾,但是化解分歧的最好辦法是協商,統籌應對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剷除恐怖主義滋生蔓延土壤,維護國家安全。再次,經濟上,要同舟共濟,互通有無,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再其次,文化上,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強調,我們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最後,在生態上,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地球是個大家庭,人類是個共同體,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人類要合作應對。我們應採取務實行動加快綠色轉型,建設清潔美麗世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華僑華人是獨特力量。首先,海外僑胞是中華文化海外繼承者和傳播者。其次,華僑華人推動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再次,海外華文媒體是“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

第四,探索引才引智、人才移民政策與海外人才回歸。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引才引智事業發展,始終將引進國外人才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全局中去統籌謀劃,對引進海外人才作出系列重要論述。這些論述是我們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準繩。

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各類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舞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國對國際國內各類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探索技術移民,有必要總結歐美發達國家技術移民政策與效用,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技術移民政策。2003年,中國提出要制定技術移民法,2010年4月,中國《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探索實行技術移民。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因此,積極探索實行技術移民,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一項戰略性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出現過兩次留學生“海歸潮”,分別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第一次是因為新中國成立,海外留學生回國建設新中國;第二次是因為改革開放進入縱深領域,科教領域全面開放和振興。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辭職到深圳醫學院出任創院院長。顏寧回國創業,是中國科學界的一件盛事。當下第三次海歸潮的原因是:中國經濟發展對海外人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美國對華人的打壓刺激了華人科學家回歸;國外就業環境形勢不好,留學生難以找到工作;海外華人的根在中國,愛國情懷驅使華裔科學家回歸。中國要向科技強國邁進,就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我們要為科學家們提供寬鬆的科研環境,助他們實現科研夢想,依靠更多科學家的科學發現去應對和解決不斷出現的挑戰。

第五,採用比較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通過比較來尋求中國僑鄉的共性與個性,或稱共相與殊相(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比較研究必須通過不同層次的共性與個性的發現,才能取得較有價值的成果”。湖北天門是內陸最大的僑鄉,浙江青田是著名的僑鄉。首先,用比較研究方法,對湖北天門僑鄉與浙江青田僑鄉進行了對比分析。天門移民與青田移民呈現不同的移民模式,由於天門移民與青田移民和祖國、家鄉有著血緣、親緣的關係,因而他們有著濃厚的祖籍國的鄉土情感。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人文交流合作,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五通”之一,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人文基礎。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華僑華人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橋梁。華僑華人與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是一個永久的研究課題。因此,學術界在這一研究方面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從1987年以來,僅《華僑華人歷史研究》刊載的華僑華人與中華文化傳播研究的論文就有143篇之多。但是,宏觀研究的多,微觀研究的就相對較少。把三大著名僑鄉:青田、江門、福清放在一起綜合分析,來探討華僑華人與中華文化在海外的播遷及其影響的成果更不多見。報告試圖以青田、江門、福清三大著名僑鄉的華僑華人為例,分析華僑華人與中華文化在海外的播遷及其影響。中國人到了海外之後,隨即把中華文化帶到海外,中華文化在海外生根、開花、結果。華僑華人傳播中華文化內容包括:華僑華人把中華飲食文化傳播到海外;華僑華人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鄉俗文化是華僑華人的一道文化風景線;宗教文化是華僑華人維繫華人文化認同的紐帶。

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路徑與方式。首先,華文教育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有效路徑。其次,華文傳媒是中華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再次,華僑社團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方面起主導性作用。其一,中華文化讓海外僑胞找到心靈的歸屬感、自豪感和認同感。其二,弘揚中華文化,有益於展示僑胞良好形象,進一步提升中國軟實力。最後,傳播中華文化,有利於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相互理解、共同發展。

第六,總結國務院僑辦僑務理論研究武漢基地成長歷程,以及本人從事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研究40年的歷程。今年是武漢基地成立十五週年,15年來,基地主要是做了四件事:一是舉辦國內外學術會議,通過會議不僅交了朋友,擴大了學術影響;二是基地出版了一批優秀科研成果;三是武漢基地獲得一批優秀獎項;四武漢基地成長了一批人才。本卷採用了若干方法:主要有典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歷史分析法、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法。這些方法在研究中得到切實應用,並得到好評。

我受各方之惠甚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無法估量的。我主持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項目、國務院僑辦項目、中國僑聯項目、湖北省武漢市社科基金項目,使我在項目研究的基礎上使我對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研究有更多的投入和深入的思考。

我非常感謝曾經邀請我作學術講座的大學,使我獲得與海內外學者進行交流的機會,分享我的研究成果,進而開闊了我的學術視野。

在學術上,我受惠最深的有: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劉宗緒教授,愛丁堡大學歷史系系主任、英國皇家歷史學會副主席哈裏·狄更斯(Harrie Dickens)教授,美國國際移民研究中心主任魯道夫·威克利(Rudolph J.Vecoli)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孔飛力(Philip A.Kuhn)教授。他們對歷史、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所作傑出的研究工作,長期以來使人收到啟發,我懷著慶倖的心情在諸位導師名下從事研究。在私人關係上,我受我的朋友、兄長莊國土教授之惠最深,他那用之不盡的淵源知識、精明強幹和懇切態度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一直鼓舞著我,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社會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nited States)周敏(Zhou Min)院士的學術專著、學術論文以及她的學術品格,深深影響著我。我也感謝一直支援我的出版社、媒體,還有彭光謙少將、遊俊豪館長、吳金平教授、詹娜教授等——我都在此謹致謝忱。

有心就有力,走自己的路,未竟之業不是留白,而是研究的寬闊與動力。讓我們一起向探索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的路進發,撰寫更豐富多彩的學術圖像。(李其榮

 (本書將於2023年年底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係華中師範大學中央統戰部•國務院僑辦僑務理論研究武漢基地創辦主任、教授) 

註釋:

[1] 郝時遠主編:《海外華人研究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7頁。

[2] 劉益梅:《全球移民治理的努力與善治路徑——2018世界移民報告解析》,《麗水學院學報》2019年第6期,第63頁。

[3] 《2018世界移民報告》,2018年1月,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收藏。


【責任編輯:王東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