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凡院士:改進科學會議 增強中國科學創新“軟環境”建設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虔)9月24日,由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以下簡稱戰略諮詢院)、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共同主辦,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智庫專業委員會承辦的第四屆智庫科學與工程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學終身講習教授王小凡在會上作線上報告時表示,中國科技領域在過去幾十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然而,“當我們逐漸在科技領域趕上世界一流水準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即以跟蹤、模倣、微創新為主的技術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迫切需要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需要把新的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圖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王小凡作題為“提升科學會議品質,助力中國科研‘軟環境’建設”的線上報告。中國網鄭亮攝
王小凡指出,建設科技強國需要多措並舉的總體設計,需要來自各個方面的專家聲音,以戰略諮詢院為代表的一批國家級智庫已經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把目標投向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強國、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宏大目標,仍然需要不斷在體制機制上改革完善,需要智庫和廣大科學家發揮聰明才智,提出更多建設性的意見、建議,不斷推動中國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
他認為,科學會議是科學研究活動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對於營造濃厚學術氛圍,完善科學教育體系,建設科研“軟環境”,起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時科學會議的舉辦將科技發展與教育和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全面建設創新性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在過去幾十年裏,隨著中國科研水準的提升,舉辦了不少學術會議,雖然其中一些取得了不錯的交流效果和好評,但很多學術會議也顯示出不少問題,譬如給一線科學家特別是年輕科學家交流的機會有限等。
“在我們期待中國科學研究水準邁上新臺階的今天,有必要改變這種現狀。”王小凡表示,應該通過改革讓科學會議的學術性回歸核心地位,探索適合中國實際情況、能更好促進前沿研究進展的會議形式,助力更多青年科學家成長和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
他建議,從五個方面來提高科學會議的舉辦水準。
首先,要搭建以高水準一線科學家為核心的學術交流平臺。在組織科學會議的過程中,一定要圍繞學術性這個主題開展,需要由學術能力傑出、學習視野廣闊的科學家來主導會議組織,邀請活躍在學術一線的高水準科學家參與。把學術交流作為培養教育新一代科研工作的重要舉措,利用一流科學家的學術影響力,引導更多青年科學家參與到學術交流活動中來,提供更多博士生、博士後參與會議並進行展示的機會。
其次,鼓勵分享未發表學術成果和觀點。王小凡指出,為提升科學會議的品質,應該有意鼓勵分享未發表的學術成果和觀點,引導健康活躍的學術討論與爭論,同時也制定具體規定,要求參會的學者們有更高的學術操守,能夠嚴格遵守學術道德規範,需要集大家之力共同打造開放公平的交流氛圍,也為下一代科學家的成長樹立正面的榜樣。
第三,聚焦科學問題,開展“前瞻、交叉、自由、平等”的交流。“前瞻”要求會議的具體組織者要對相應領域的世界最前沿進展有準確的把握,邀請相關領域的一流專家,並且要求他們必須參加一部分會議與會下交流活動。“交叉”要有意引導,幫助一些可能碰撞出火花的學科領域共同開展學術探討。“自由、平等”就是要讓科學家們平等參與報告和討論,尤其是鼓勵一些年輕科學家和博後、博士生階段的研究者參與學術報告和討論。
第四,加強交叉學科碰撞、促進科學家的相互啟發和合作。王小凡認為,在建設更好的學術會議體系時,應該著重關注如何讓高水準的學術交流平臺真正幫助科學家們産生智慧碰撞,能夠最終提出重要科學問題和新的科學思想,開拓學科前沿,推動原始突破。努力讓科學家們尤其是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們相互之間的交流更深入一些。各個大學、研究院所也應該著力建設自己的學術報告體系,把優秀的科學家請進來、送出去,辦好適合自己領域方向的學術主導的系列報告,也讓這類學術報告成為機構內外科學家學術交流的主陣地。
第五,利用科學會議的機會進一步發展國際科學合作。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的科學會議更應該成為橋梁紐帶,邀請國際上一流的科學前沿科學家參與,從而促進高水準國際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也應鼓勵讓部分綜合素質突出的中國科學家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組織會議,提高他們在國際科研學術交流舞臺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幫助他們成長為世界公認的戰略科學家,為科技領域人類共同面對的重大挑戰提出中國方案,協調全球合作,這將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方面。
王小凡表示,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會議能搭建以高水準一線科學家為核心的學術交流平臺,幫助戰略科學家的成長髮揮應有作用,通過大家共同努力,向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強國的目標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