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要聞速遞>

第三次新疆綜合科考專家解密塔克拉瑪幹沙漠前世今生

2023-08-11 09:25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 8月初,記者隨中國科學院第三次新疆綜合科學考察團驅車來到位於新疆南部塔裏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生命禁區”“死亡之海”這些稱呼讓大家對這個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充滿了探索的嚮往和敬畏。

“哐當,哐當,哐當……”一聲聲巨響吸引了考察團的注意,放眼望去,在浩瀚無際的“沙海”中,矗立著一座高達23米的四角形鑽塔,科研人員們頂著烈日的暴曬正在塔上忙碌著。

圖為沙漠岩芯鑽塔。謝震霖攝

這座塔提升重達25噸,適配于1000-3000米岩芯鑽機,在沙漠中隨建隨拆,主要作用是通過環境科學鑽探,獲取連續的沉積岩芯,為研究沙漠的形成演化歷史提供一手資料。

“我們現在做的塔裏木河流域乾旱與風沙災害調查和風險評估項目,面向新疆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以為南疆戰略佈局提供生態、資源、環境保障為指向,以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環塔裏木盆地為重點考察區,利用‘空-天-地’一體化技術手段,整合‘點-線-面’多尺度研究方法,融合‘過程-格局-狀態’多維度研究思路,開展以塔克拉瑪幹沙漠沙物質特徵、沙丘形態特徵及空間組合模式調研,查明不同時間尺度下塔克拉瑪幹沙漠形成演化的主要環境事件;開展以鹽鹼化、沙漠化為重點的荒漠化類型、程度和時空特徵的調查,探究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荒漠化的影響;最後開展風沙災害致災環境、受災對象的本底及致災過程的動態調查,綜合評估塔裏木盆地風沙災害風險特徵,提出風沙災害的科學防控方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高鑫向記者介紹説,“基於這些內容,項目計劃編制基於知識圖譜的塔裏木盆地景觀大地圖,建立塔裏木河流域乾旱與風沙災害調查大數據庫。整個研究對於科學認識塔克拉瑪幹沙漠,支撐沙漠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圖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高鑫(右一)介紹情況。謝震霖攝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北半球最重要的粉塵源區之一,對全球氣候和人的生活影響很大。項目第二課題組塔克拉瑪幹沙漠形成演化環境事件調查負責人、蘭州大學教授王鑫補充道,”我們課題的目標更多側重於科學發現三個核心的科學問題。一是沙漠最早是什麼時候形成的;二是現代沙漠什麼時候形成的;三是總結規律,沙漠腹地的環境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是什麼關係。現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風沙活動受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共同影響,只有知道自然變化如何影響它,才能科學評估人類活動對它的影響,進而針對性提出應對風沙災害的科學方案。“

圖為塔裏木河流域乾旱與風沙災害調查和風險評估項目第二課題組塔克拉瑪幹沙漠形成演化環境事件調查負責人、蘭州大學教授王鑫(右一)介紹情況。孫自法攝

王鑫介紹説,“以前這個地區油田上的工程鑽很多,但是通常不取2000米以上的表層岩芯。第三次新疆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首次在該地區佈局科學鑽探,通過連續取芯,獲得沙漠形成演化的一手資料。鑽探點位選在沙漠正中間的位置,這裡受河流影響最小,最能代表沙漠,因而可以為研究沙漠的形成演化提供最直接的證據。“

鑽探取芯深度是多少呢?王鑫説,“我們的目標是1000米左右,取芯直徑約80多毫米,為確保取芯率,每回次進深2-4米,遇到含水多的層位,進深只有幾十公分。在如此艱苦的地區實施科學鑽探,難度還是比較大的,第一期鑽探持續了190多天,因塌孔被迫中止。這次是第二期鑽探,已持續40多天,已打到670米。”

沙漠環境的變化歷史是什麼?

通過沙漠岩芯鑽探有什麼新發現?王鑫興奮地説,“以前大家認為,現代茫茫的沙漠景觀沒有什麼變化,我們通過環境科學鑽探發現,在地質歷史時期,沙漠腹地的環境有著顯著的乾濕變化規律,初步結果表明,在全球變暖的間冰期,河流綠洲發育、風沙活動減弱;在全球變冷的冰期,河流綠洲消亡、風沙活動增強。第二個就是地下水,我們在鑽探時意外發現沙漠之下有多個含水層,比如説鑽探到40多米的時候,岩芯中的含水量很高,值得深入研究。”

圖為沙漠岩芯鑽塔。謝震霖攝

塔克拉瑪幹沙漠沙塵能否到北京?

談及新發現,高鑫向記者講解道,”塔裏木盆地約55平方公里,而塔克拉瑪幹沙漠33.76萬平方公里,位於塔裏木盆地中央,流動性是世界最強的,任何一個沙丘類型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裏都能找到,號稱是世界沙丘博物館。通過科考,我們發現了前人沒有發現的新的沙丘類型。“

“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是,我們又印證一個觀念是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沙塵到底能不能到北京到華北平原,以前一直很難回答這樣的問題,通過這次整個塔裏木盆地風沙環境的形成調查,我們發現塔克拉瑪幹沙漠沙塵可以到南邊的青藏高原,東部的太行山,是否能到北京我們還要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高鑫説。

圖為中國科學院第三次新疆綜合科考塔裏木河流域乾旱與風沙災害調查和風險評估項目組科研人員。謝震霖攝

沙漠能被消滅掉嗎?

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的戰略區位於我國西北乾旱區的核心區域,是古代“絲綢之路”和現代“歐亞大陸橋”的咽喉通道,是我國最強烈的風沙活動線和最嚴重的風沙災害區,也是全力打好防沙治沙三大標誌性戰役的主戰場和築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區。什麼叫“邊緣阻擊戰”,高鑫解釋道,“我們不能把沙漠消滅掉,整個塔克拉瑪幹沙漠擁有極端乾旱的沙漠氣候,降水量只有十幾毫米。我們要阻止流沙向外擴散,同時沙塵得到有效控制,比如到北京、青藏高原,甚至到河西走廊、內蒙古的沙塵得到有效控制。更重要的是通過防護林的建設,使風速得到一個有效的減弱,我認為這是阻擊戰的核心思想。“

圖為中國科學院第三次新疆綜合科考塔裏木河流域乾旱與風沙災害調查和風險評估項目組科研人員。謝震霖攝

風沙災害由什麼造成?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亞洲最大的塵源區,高鑫表示,“我們以前認為沙漠東部釋放沙塵很多,通過科考初步結論發現高大沙山的丘間地是交替的,反而抑制了塵的釋放,東部釋放量不是特別多。更重要的一個結論是,初步發現整個風沙災害,包括風沙地貌不同形態的塑造,80%以上是由大風沙塵暴事件造成的,針對大風沙塵暴我們也做了一些預警、防護等一體化的防護模式。”

圖為中國科學院第三次新疆綜合科考塔裏木河流域乾旱與風沙災害調查和風險評估項目組科研人員。謝震霖攝

“近些年塔克拉瑪幹沙漠沒有變化,唯一的變化就是沙漠從南到北綠洲擴張了很多,尤其是南疆,鹽鹼地通過治理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設施農業、現代農業等處在非常良性的發展狀態。”高鑫説,”光伏、沙漠油氣田、公路、鐵路也增加了很多,目前整個塔克拉瑪幹沙漠被鐵路包圍,這些鐵路也做了很多災害的防護。鐵路、公路的建設對塔克拉瑪幹沙漠生態環境影響微乎其微,但是可以帶動經濟發展。“

圖為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的植物。謝震霖攝

圖為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的植物。謝震霖攝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