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機械史與機械遺産學術研討會舉行 首批中國機械遺産名錄發佈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振紅)2023年7月19日—20日,第四屆機械史與機械遺産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史分會主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承辦。
第四屆機械史與機械遺産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供圖: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7月2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關曉武首先致辭。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陳超志及機械史分會主任委員、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南開大學教授張柏春分別進行了致辭。開幕式由機械史分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教授、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馮立昇主持。
機械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普與評價處副處長劉惠榮介紹,為推動中國機械遺産保護和利用,挖掘我國機械遺産的內涵和價值,研究中國機械為人類文明所做的重要貢獻,推動機械遺産保護與産業融合發展,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自2021年起組織開展中國機械遺産(Chinese Mechanical Heritage)認定工作。
劉惠榮介紹説,首批認定的中國機械遺産是1965年以前製造,代表“中國製造”的機械裝備和其他有代表性的工業製成品及相關技術。 秦陵銅車馬、勾綜式提花織機模型、漢陽造步槍、中央機器廠千分尺、解放牌CA10型載貨汽車、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和殲6飛機等共7項機械遺産入選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組織評選的首批中國機械遺産名錄。
本次會議正式會期一天,共有12個學術報告。張柏春做題為“中國古代機械技術體系的形成”的報告;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方萬鵬做題為 “《閘口盤車圖》的物質與精神世界——從社會文化維度解讀中國古代水力機械的一個嘗試” 的報告;天津大學陳印政做題為“北洋大學機械學科的創建與早期發展”的報告;清華大學圖書館遊戰洪做題為 “漢代弩機技術復原試驗中的數據測量與性能驗證” 的報告;景德鎮陶瓷大學吳軍明、蔚永輝、韋有明做題為 “明代景德鎮制瓷陶車研究” 的報告;天津大學蘇軒做“近代大牽伸技術向中國的轉移” 的報告; 內蒙古師範大學徐子欽做題為“活性污泥法在上海的引入”的報告;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秦晉、楊艦做題為“葉在馥與川江輪船設計的改進”的報告;雲南農業大學宋雨軒做題為“中國對越南農業機械技術援助研究(1955-1978)”的報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李昕、孫烈做題為“中國球墨鑄鐵的早期研製與運用”的報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姜全武、孫烈、吳世磊做題為“德國MDO車床及其在物理晶體學中應用”的報告。內蒙古師範大學劉超做題為“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與發展”的報告。
機械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李成智主持了閉幕式。馮立昇、張柏春分別進行了總結致辭。
來自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天津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東華大學、山西大學、雲南農業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陜西師範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中共北京市委黨校等機構的專家學者、研究生等共 40 余人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