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科技創新>

探訪清原森林國家野外站“天-空-塔-地”一體化觀測研究體系

2023-07-03 10:43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王振紅)溪水潺潺、鳥聲啾啾,在遼東山區龍崗山腳下,一眼望去,萬木蔥蘢、茂林浩瀚,森林碳庫守護者——遼寧清原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清原森林野外站”)就深藏於此。

森林碳庫守護者——遼寧清原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深藏密林。(清原森林野外站供圖)

清原森林野外站位於遼寧東部山區,地處長白山余脈龍崗山北麓,主要森林類型為次生林。站區內的長沙河流域是瀋陽、撫順兩市的母親河——渾河的西源頭,大伙房水庫上游水源安全保障的源頭區;同時也是遼東地區重要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遼寧東部重要生態屏障區。

融合物聯網、近地面遙感、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化技術,組建多功能數據中心,推動科研範式變革

記者在走訪時了解到,清原森林野外站依託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建設,以典型溫帶(東北)森林生態系統為對象,主要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碳匯功能形成機制與提升技術等方向的基礎研究。

遼寧清原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清原森林野外站供圖)

“清原森林野外站建有科研樣地群、塔群觀測平臺、森林野外增溫平臺、水文觀測站網、多功能數據中心和物聯網平臺等科研平臺。”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清原森林野外站站長朱教君研究員介紹説,搭建連結海量感測器的物聯網系統,實現4G/5G覆蓋、無線網路傳輸、萬兆光纖有線傳輸;通過2台機架式高性能伺服器建立起多功能數據中心,提高森林結構-功能資訊獲取和分析的效率,提升野外站觀測和研究資訊化水準。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清原森林野外站站長朱教君(左二)接受記者採訪。中國網王振紅攝

“作為首個承擔中國科學院網信專項科研範式變革示範項目的野外站,近年來,應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圍繞‘森林碳匯資訊化’‘森林三維結構資訊化’‘森林生物資源全要素監測’‘臺站網路資訊安全與數據開放共用’等開展了大量工作。以打造多要素、多尺度、多過程一體化的‘智慧森林管理平臺’為己任,致力於形成全覆蓋、大融合的林業大數據網路,以資訊技術手段推動傳統學科野外調查工作的科研範式變革,起到引領示範作用。”朱教君表示。

通量塔是監測森林碳收支的主流方法之一,但在山區森林應用仍面臨挑戰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維繫全球生態平衡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於長期的人為和自然干擾,原始林幾乎消失殆盡,次生林已成為全球森林資源的主體,佔比達 60%。為保護和恢復森林資源,“減少毀林及退化造成的碳排放”計劃、《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2017—2030 年)》及各國針對性的森林保護舉措相繼出臺。東亞溫帶森林是全球三大溫帶森林之一,主要分佈在我國東北地區。與歐美溫帶森林相比,東亞溫帶森林結構更複雜、多樣性更豐富,並且多分佈在山區,結構與功能的監測與研究面臨諸多挑戰。

當前森林碳匯核算存在估算不確定性大、碳匯驅動機制不清、增匯技術不明等問題。準確地監測森林碳通量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但森林生態系統碳通量海量數據傳輸、運算困難;森林結構複雜,資訊化監測能力不足,傳統科研範式無法滿足現實需求,導致該領域知識創新效率低,難以滿足重大國家需求。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清原森林野外站高添研究員接受記者採訪。中國網王振紅攝

“在森林碳匯監測方面,基於通量塔的渦度協方差法是主流方法之一。”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清原森林野外站高添研究員介紹説,“但該方法在山區森林的應用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朱教君表示,“以‘科爾塔群’為紐帶,在大山中建立起資訊化平臺,融合物聯網、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先進的資訊化技術,打造數據獲取、自動傳輸、智慧分析、管理決策和可視化的全鏈條資訊化平臺,實現森林生態系統多尺度、多要素、多過程長期碳通量觀測數據的聯網獲取與存儲、計算與分析、質控與共用、展示與應用,全面提升森林碳匯研究的資訊化能力,提高山區森林碳通量計量精度,探索碳中和目標下森林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和森林培育學的科研範式變革與實現途徑。”

“科爾塔群”為紐帶,創建“天-空-塔-地一體化”觀測體系

科爾塔群觀測塔。中國網王振紅攝

“溫帶次生林生態系統塔群監測研究平臺”(以下簡稱“科爾塔群”)集多類科研設施于一體,可高品質地獲取森林生態系統的全息三維結構與動態、通量監測數據和生態水文數據,探索複雜地形下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及其他痕量氣體通量的觀測新理論與方法,研究全球變化背景下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迴圈、水文過程及調控機制等森林生態學的前沿科學問題。

科爾塔群由通量塔群、鐳射雷達掃描器、通量及微氣象感測器、水文監測設施、長期固定樣地群和數據中心 6 部分組成。高添解釋説,“通量塔群建設于獨立小流域內,由 3 座通量塔組成,每座觀測塔位於一個獨立子流域內,分別對應各自主要森林類型:典型次生林(雜木林)、蒙古櫟林和落葉松林(人工林)。觀測塔為鋼結構直立塔,塔高為 50 m,兩側對稱配備垂直升降梯及固定平臺,共計監測面積140 ha。塔群平臺還設有土壤溫度感測器、林內光量子矩陣感測器和物候相機,監測環境和植被要素。”平均年度獲得監測數據約410 GB,為在清原森林站開展工作的科研單位提供數據服務,同時為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提供基礎數據支援。

科爾塔群觀測塔。中國網王振紅攝

塔群精準獲取多尺度森林結構以確保結構監測準確性,改變複雜地形下森林碳匯計量方法,提高森林碳匯計量精度。高添向記者解釋説,“在碳通量測定方面,採用塔群平臺(EC法)——鐳射雷達(遙感法)——樣地群(測樹學法和箱法)的跨尺度測定方法,結果相互驗證,以保證碳觀測的可靠性。採用鐳射雷達(LiDAR)掃描獲取森林垂直冠層結構。在通量塔和地面觀測點視野範圍內,設置球形靶標實現地基-塔基 LiDAR 點雲數據的準確拼接。在小流域內,設置方形地面靶標和無人機起降場,實現多期無人機 LiDAR 點雲數據的獲取和幾何配準。這些方案從多個角度保證了 LiDAR 點雲數據獲取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為後續處理和森林結構反演提供數據基礎。”

“融合衛星遙感-無人機-通量塔-地面監測,形成以塔(群)為紐帶的“天-空-塔-地”一體化觀測研究體系,將流域尺度的計量結果拓展至東北區域,評估東北森林碳匯量及其對碳中和的貢獻。”朱教君表示。

實現森林多維結構全息獲取,區域森林碳匯精準計量與碳中和核算

紅松人工林林窗。中國網王振紅攝

清原森林野外站變革了傳統林學(測樹學)研究數據的獲取方式,實現森林多維結構全息獲取。以無人機為平臺核心,基於流域科爾塔群-鐳射雷達監測平臺及其衛星樣地,以新一代LiDAR和光學遙感資訊技術為推動力,在空間數據庫的支援下,開發“全息感知+人工智慧+決策服務”的森林三維結構資訊化監測平臺。定量描述與森林碳匯功能相關的林木結構、林木競爭關係與理化特徵,以全息視角探索森林三維結構與碳匯功能的關係,提出決定/表徵森林生態系統碳匯的新結構/功能性狀參數(參數集),構建精準量化方法體系。此外,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手段,變革碳中和目標下森林生態學和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科研範式,模擬森林碳匯對結構調控的響應,實現區域森林碳匯精準計量與碳中和核算。

未來,清原森林野外站將建成世界一流的“超級站”,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實現兩山論、碳中和等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