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科技創新>

銀河系看起來不再特殊

2023-05-16 16:36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徐燁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合作提出對銀河系旋臂形態的新認識:銀河系更像是一個普通多旋臂星系,由內部對稱兩旋臂和外部多條不規則旋臂組成,而非之前被廣泛接受的四條旋臂均從內到外的特殊形態。該研究結果改變了人們對銀河系旋臂結構的傳統認知,線上發表于《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Journal)。論文發表半個多月以來,成為該雜誌十篇最多閱讀(Mostread)的論文之一,引發全球研究人員與公眾的廣泛關注。

宇宙中旋渦星系的形態主要分為宏象(grand design)、多旋臂和絮狀三種旋渦結構。在類銀河系的多旋臂星系中,較為常見的是內部兩旋臂和外部多旋臂的形態(約佔83%),四條旋臂均從內到外的形態是非常罕見的(約佔2%),而此前天文學界普遍認為銀河系正是屬於這後一種特殊形態。

由於人類身處銀河系中,多重結構在視線方向重疊使得無法從“鳥瞰”角度直接觀察銀河系的形態。研究團隊綜合利用目前所能獲得的全部高精度天體測量數據,利用天體脈澤、年輕恒星和疏散星團等作為定位旋臂的“燈塔”,對銀河系旋臂結構進行了重新描繪。研究結果表明銀河系具有多旋臂形態,其內部由英仙臂和矩尺臂兩條旋臂對稱向外延伸,在外部分叉並形成包括半人馬臂、人馬臂、船底臂和本地臂等多條長而不規則的旋臂段。銀河系看起來不再特殊。

此次銀河系形態新圖景的精確描繪得益於BeSSeL項目和VERA項目等的甚長基線干涉測量及Gaia空間衛星的高精度測量,以及研究團隊對銀河系旋臂結構的長期研究積累。

二十多年來,徐燁及其合作者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高精度天體測量的劃時代突破,在銀河系結構領域做出了系統性、創新性的工作。2006年,徐燁與項目組首次成功測量出銀河系英仙臂的距離,測量精度達2%,這是有史以來天文學上對遙遠天體精度最高的距離測量。該研究成果榮登《科學》雜誌封面,成為中國天文學家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在該雜誌封面的首秀。英仙臂距離的成功測量引發了全球天文學家和天文望遠鏡利用三角視差測量和研究銀河系結構的熱潮。

徐燁領銜的研究成果顛覆了對銀河系旋臂結構的傳統認知,開啟了銀河系結構研究的新高度。研究團隊正在為將來更高精度的測量積極準備,希望最終揭開銀河系旋臂結構的廬山真面目。


重新繪製的銀河系旋臂結構鳥瞰圖。其中彩色線條表示脈澤示蹤的旋臂,黑色線條表示年輕恒星和疏散星團示蹤的太陽附近的旋臂段。

【責任編輯:王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