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一帶一路網> 科技創新>

“2023 松山湖科學對話”舉行 院士專家建言創新賦能高品質發展

2023-04-26 09:24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虔)2023年4月25日,由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管委會指導,《中國科學院院刊》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聯合發起的高端智庫論壇——“2023 松山湖科學對話”在廣東東莞舉行,邀請業界權威專家學者,圍繞“創新賦能高品質發展”進行深入研討。

圖為廣東省東莞市委副書記、松山湖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劉煒。

在論壇開幕式上,廣東省東莞市委副書記、松山湖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劉煒表示,東莞迫切需要産業轉型升級,産業轉型升級必須依靠科技,依靠創新驅動,創新驅動如何支撐經濟和區域的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會堅定不移地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構建全過程、全要素、全鏈條的區域創新體系;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氛圍,讓科學家和青年科技人員能夠體現創新的價值、科學的價值、技術的價值、人才的價值。”

圖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刊》常務副主編高鴻鈞院士視頻致辭。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刊》常務副主編高鴻鈞院士在視頻致辭中指出,應對新挑戰需要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內涵式轉變,在解決“結構”和“動力”上下功夫,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強大、更關鍵的支撐,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汪衛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汪衛華介紹了把前沿科技創新活動同産業化發展進行深度融合的松山湖經驗:依託一流的團隊實現從0到1原創性突破,到1到N的産業應用;以科技成果轉化賦能産業發展;利用實驗室的平臺和人才優勢,為企業提供高水準的研發服務。

本次論壇分為“基礎研究與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賦能産業高品質發展”“資訊技術驅動未來産業”“新時代創新人才的責任與使命”四個對話環節進行。

圖為“基礎研究與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主題對話環節。

在“基礎研究與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主題對話中,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主持對話時指出,“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既是戰略也是目標,同時也是一個體系。基礎研究無疑是整個體系的大廈根基,這就説明基礎研究的極端重要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閻錫蘊指出,“基礎研究組織化、規模化是必要的。目前有組織有規模建制化地完成一些重大的科學問題研究,在這樣一個新的範式過程中,可能還會自然地迸發出很多其他意外的顛覆性發現。” 深圳理工大學(籌)合成生物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研究員張先恩認為,建制化的基礎研究,適合於戰略性基礎研究,有保障性支援,通過機構組織實施。“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企業加強支援基礎研究,不僅有利於提升其行業競爭力、而且對於解決長期以來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不足而許多研究又偏離實際需求的問題,具有十分積極意義。”

圖為“科技創新賦能産業高品質發展”主題對話環節。

在“科技創新賦能産業高品質發展”主題對話中,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耿涌主持對話時表示,“我們要進行高品質發展,就要走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當中科技創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真正想實現高品質發展,還是要通過科技、通過自主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國傑認為,“一定要形成以産業技術為主的科技文化導向。只有當大學和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真正把企業當成技術創新的主體,高品質發展才會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指出,“把産業高品質發展與科技創新結合起來,要從過去的技術追趕轉向構建局部領先優勢,要從過去以終端産品的整合創新為主轉向中間品的創新,要從鼓勵整合創新轉向原始創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所長張柏春提出,“我們要從産業界、從技術領域發力,很多的創新是來自於産業和技術發明,特別是産業界有發明天賦的工程師們。”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洪永淼表示,“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應該注意:關注那些被替代行業的勞動者;發揮政府的重要作用,儘量縮小數字鴻溝;規範技術的使用,使技術成為有溫度的技術;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同時在微觀層面建立起真正的市場競爭機制。”

圖為“資訊技術驅動未來産業”主題對話環節。

在“資訊技術驅動未來産業” 主題對話中,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包雲崗認為,“在未來的3—5年時間裏,在資訊領域裏,開源這種方式可能會帶來較大的影響。不是單個技術,而是整個技術研發的模式甚至是生産關係層面上的一些改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微電子學院院長鬚江指出,“資訊社會其實才剛剛開始,對於資訊科技的理解、掌握和應用,還遠遠不夠。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對於學術研究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一個新的領域永遠不缺新的出路,自己走出路子,其實有很多選擇可以做。”上海財經大學資訊管理與工程學院教授陸品燕認為,“電腦科學的發展,不僅在工具論意義下對自然科學有非常大的意義。資訊的發展,計算的發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概念,或者説一些不同的度量,對自然科學本身的發展有益。”復旦大學電腦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邱錫鵬表示,“資訊科學或者資訊技術,更多的是合成為一個共性技術,對不同的科學研究和科學應用,它都是底層的關鍵技術,可以提供助力。”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劉淼主持了該對話環節。

圖為“新時代創新人才的責任與使命”主題對話環節。

在“新時代創新人才的責任與使命”主題對話中,北京大學工學院黨委書記宋潔提出,“國際化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很多的青年學者都有海外經歷,國際回來的人才作為紐帶來建立國內與國際的合作,這是急需的。更年輕的學生、在讀的博士生,有派出計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陳凱華指出,“培養科學家精神非常重要。新時代作為科學家而言,科技方向要緊密面對國家在産業中社會中的關鍵問題,既滿足國家需求又解決現實問題,又行使了新時代的使命,這是科學家應該承擔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全球礦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代濤認為,“年輕人要走科研這條路,其實是很艱辛和波折的,所以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也是老一輩的科學家傳承給我們的。我想把這句話也送給更年輕的科研人員。”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偉強表示,“對年輕人而言,面臨時代具體的需求,要找到合適的依託平臺,根據學科和領域的特點,找到屬於自己的差異化的工作方式,埋頭苦幹。”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張博主持了該對話環節。

據悉此次對話活動,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刊》第一次以編委會+科學對話+媒體直播的形式提升期刊品牌影響力的嘗試,以此希望打造媒體智庫社會影響力的期刊樣本;同時也是將《中國科學院院刊》高端智力資源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立領域智庫需求相結合的創新實踐。

【責任編輯:楊霄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