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資訊 > 

隱形加班:數字時代的“隱形枷鎖”

發表于:2024-03-06 15:58  作者:郭瑩  來源:中國網韻動安徽  責任編輯:沈好好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智慧手機、即時通訊工具的普及,讓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在這樣的背景下,“隱形加班”現象逐漸浮出水面,成為困擾許多打工人的難題。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主任呂國泉準備了一份《關於保障勞動者離線休息權的提案》,建議將“離線休息權”入法,引起了廣泛關注。  

“隱形加班”不同於傳統的加班,它通常發生在員工的休息時間,如週末、節假日甚至是深夜。員工可能正在享受難得的閒暇時光,卻突然收到工作群的消息,要求處理某項緊急任務。這種無處不在的工作要求,讓許多員工感到壓力倍增,身心俱疲。  

“隱形加班”産生的原因  

從信件到電話,從電子郵件到即時通訊,技術的進步固然帶來了溝通交流的便利性,也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界限。隨著智慧手機、即時通訊工具等高科技産品的普及,使我們能夠隨時隨地接收工作資訊,回復郵件,參加會議,工作似乎已經無時無刻不再進行,工作與生活的傳統界限被打破。  

此外,企業文化的扭曲也是“隱形加班”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在一些企業中,過度強調員工的奉獻精神和忠誠度,導致員工在休息時間也不敢完全放鬆,生怕錯過任何一條工作資訊。同時,領導層對工作效率的誤解也加劇了這一現象。他們認為,只要員工長時間保持線上狀態,就意味著高效率。但實際上,這種長時間的線上並不一定意味著高效的工作,反而可能導致員工身心疲憊,影響工作效率。  

個人競爭壓力也是導致“隱形加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職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員工普遍擔心錯過任何一條工作資訊或任何一個工作機會,從而失去晉陞的可能。此外,薪資和績效掛鉤的考核制度也使得員工不得不隨時待命,以便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隱形加班”的危害  

“隱形加班”已經成為現代職場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它給員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帶來了諸多危害。  

首先,長期的精神緊張和睡眠不足是導致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員工在“隱形加班”中常常需要處理額外的工作任務,這讓他們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無法放鬆身心。長期的緊張和疲勞不僅會導致心理壓力增大,還可能引發各種身體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  

其次,“隱形加班”還會對員工的家庭和個人生活産生負面影響。由於工作時間的延長,員工很難有足夠的時間與家人相處,這可能導致家庭關係緊張,甚至影響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同時,長期的疲勞和壓力也會讓員工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和興趣,影響他們的社交和娛樂活動。  

此外,“隱形加班”還會降低工作效率。疲勞過度的員工往往難以集中精力,工作品質和效率也會明顯下降。同時,缺乏休息和充電時間也會影響員工的創新和思考能力,使他們難以應對複雜的工作任務。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隱形加班”還加劇了職場競爭的不平等現象。一些員工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表現和評價,不得不選擇加班,這進一步加劇了職場中的競爭壓力。同時,由於“隱形加班”的“隱形”性,這部分加班往往不計入工作時長,無法獲得相應的加班工作或者調休,損害了員工的合法權益,這種現象也影響了整體勞動力的健康和生産力,對社會的經濟發展産生了負面影響。  

如何減少“隱形加班”  

首先,制定和完善關於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的法律法規是減少“隱形加班”的關鍵。政府應加強對企業的監管,確保企業遵守勞動法規定,為員工提供合理的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同時,對於違法企業,應加大處罰力度,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國家人社部、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發佈涉欠薪糾紛典型案例,明確了:對於"隱形加班",員工可以要求單位支付加班費,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  

其次,企業文化的重塑對於減少“隱形加班”同樣重要。企業應提倡健康的工作文化,鼓勵員工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避免長時間連續工作。此外,企業還應培養員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讓員工學會如何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務,從而減少不必要的加班。  

在這個過程中,員工自身也需要積極參與,提高對自身權益的認識和維權能力。員工應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學會在合法範圍內爭取自己的權益。同時,建立員工互助機制,共同抵制不合理的加班文化,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  

總之,減少“隱形加班”需要政府、企業和員工共同努力。通過完善法律法規、重塑企業文化以及保護個人權益等多方面的措施,為員工創造一個更加健康、和諧的工作環境。(郭瑩 浙江數字化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